一种叙事的三种表述:黑色幽默或其他

2010-11-16 04:27鲍玉珩,李悦
电影评介 2010年19期
关键词:烟枪宁浩黑色幽默

早些日子的时候,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评论:《疯狂的石头》捧红了《两杆大烟枪》,正如周杰伦捧红了肖邦。评论很押韵,同时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真相,就像电影《疯狂的石头》一样,渗透着让人捧腹的黑色幽默。

笔者不敢妄言这句评论百分之百地正确,毕竟《两杆大烟枪》比《疯狂的石头》早出道了好几年,甚至被某些影评人评价为是英国电影中最经典的黑色幽默电影之一,其影响力绝不亚于《疯狂的石头》在中国所引起的疯狂。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影迷来说这句话都是成立的:在《疯狂的石头》席卷全国之后,《两杆大烟枪》的影响力才接踵而至。然后在《疯狂的石头》的号召下,又一批疯狂的小制作遍地开花。

一、名利双收的《两杆大烟枪》

《两杆大烟枪》是英国导演盖里奇的处女作,风格近似于《猜火车》,但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镜头剪辑都更胜一筹。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移动、晃动和定格镜头,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环境以及人物的性格和状态。比如艾德赌钱失败以后,为了表现主角的神情恍惚,镜头移动得也相当飘忽,让观众都产生一种晕晕的感觉,虽然不是天旋地转,但那种晃晃悠悠没有重心的感觉更能体现主角当时被抽空了思想的空白状态。在剪辑上,《两杆大烟枪》镜头切换得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数十个分段将一个包含着多个分支的复杂事件清晰连贯地呈出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思满满。节奏上,《两杆大烟枪》可谓时缓时急收放自如,导演拿捏得非常到位,让观众的心绪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一样充满了紧张和刺激。影片开场时如阅兵点将般介绍故事的人物背景和地点,不紧不慢地给我们绘出一幅鸟瞰图,正待我们放缓思维稍做喘息时,一个个人物就妙语连珠地活跃起来,一幕幕场景也接二连三地沸腾起来,只觉轰的一下,故事发展便应接不暇,就像一条蛇从精致的老烟枪里游出来,一条咬住另一条,然后一直咬一直咬,最后一条咬在扳机上,于是“砰”的一声,从第一条死到最后一条,只剩下站在枪杆子上的四个年轻人和一对父子。精巧的回环结构,滑稽的动作语言,开辟了一种盖里奇式的电影语言,让人耳目一新。

《两杆大烟枪》通篇洋溢着诡异的黑色幽默,赌场高手玩不过最简单的作弊工具,古董枪总是在不懂得它价值的人手里辗转,声称“一般不作毒品生意”的黑人实际上是毒品交易的老大,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相互鄙视却又不得不合作,凶狠蛮横的讨债打手竟然不允许人口出秽语等等,滑稽的造型和古怪的性格行为交相辉印,让每一个人物角色都跃然银幕。

当然,《两杆大烟枪》最让人怕案叫绝还是它的叙事模式——多线平行的回环结构。影片的几条故事线平行发展,因为钱和抢而汇聚到一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另类的表现手法让整部电影立意新颖,匠心独具,每一个人物都牵动剧情,每一个细节都在推波助澜,他们往往不期而遇,却又相互牵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影片的结尾也堪称经典,长久地让观众们津津乐道:到底汤姆是先接了电话再捡起了古董枪欢呼雀跃?还是先扔了古董枪再接起电话追悔莫及?那样一个定格的开放式结尾,让所有观众都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二、抛砖引玉的《疯狂的石头》

艺术源于生活,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都能在其中找到其他作品的影子,因为它们全部都是生活的影子,所以难免会产生一些子集和交集。导演将生活中的精彩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展示在银幕上,让我们享受到了高于生活的艺术,我们应该因此而充满感激,而不是一再地追究它的根源,苛责它的模仿。只要他的模仿有了超越,或者能够抛砖引玉,那么他的模仿就有了意义,甚至有比原著更大的意义。

当2006年《疯狂的石头》在国内疯狂肆虐的时候,马上就有人站出来指责《疯狂的石头》充满了抄袭的痕迹。笔者想说的是电影在中国本来就是一项舶来品,不仅是电影,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哪一项没有渗透别国的影响,连鲁迅先生都在倡导拿来主义,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优秀和经典呢?虽然抄袭是令人不齿的,但电影作为一门完全公开和公映的艺术,翻拍都是常有的,那么一部电影借鉴另一部电影的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又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完全的抄袭是不可能一炮而红的,而《疯狂的石头》能够在中国掀起如此的轩然大波,则证明了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赝品,而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电影作品。

话说盖里奇因为《两杆大烟枪》而名声大噪后,又拍摄了他的第二部同风格作品《偷骗拐抢》也大获成功,以简单的纯娱乐性吸引了无数的年轻观众。然而在几年以后,他却急转直下,先是玩砸了影片《踩过界》,随后重回老路推出黑帮电影《左轮手枪》依旧是劣评如潮。如果说盖里奇是丢失了自己原先赖以成功的东西,那么宁浩却把盖里奇丢失的东西重新捡了起来,并将其改头换面溶入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正所谓洋为中用,而且用得极其服贴,笑料和情节的设计都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上,没有任何生搬硬套的痕迹,本着向经典致敬抛砖引玉的“石头”能够在经典的光辉下闪烁光芒,这本身就是一次创举。

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被导演宁浩放置在了山城重庆,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俚语,真实地展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境况,令整部电影充满了山城气息,陌生亲切而又妙趣横生。在配乐上,影片大胆地采用了一些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然后略加处理作为背景音,让观众觉得很贴近生活,再加上精心提炼的电影语言,又让观众觉得升华了生活。在剪辑上,快速的剪切和独具匠心的场景转换中让每一个观众都耳目一新,其中渗透的创意和新奇的表现方式更是被很多电影人所大加赞赏。在叙事结构上,《疯狂的石头》延续了《两杆大烟枪》的叙事精髓,采取了“多线平行”的叙事方式,让众多的角色和事件因为一块翡翠而相互交织,打造一幕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搞笑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真正让观众们五分钟一小笑十分钟一大笑。

除了叙事结构,影片中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出彩。芸芸众生,市井百态,虽然这不是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这种黑色幽默方式的调侃却让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一干配角精彩绝伦井然有序的粉墨登场,使得观众时不时迸发出发自肺腑的笑声。极具冯氏幽默的台词:“我顶你个肺”、“别摸我(BMW)、你侮辱了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等也被导演宁浩运用得炉火纯青。宁浩很聪明地将草根文化贯彻到底,并以幽默为幌子巧妙调侃了时下社会的弊端,无论是下岗问题,还是综合执法、抑或是行骗招数,都被他以极为睿智的手法调侃和批判,黑色幽默贯穿始终。

《疯狂的石头》是中国电影浪潮中一次海啸,虽然源自英国,夹杂着许多盖里奇的元素,但其中的中国化元素却是最振奋人心的。它没有陈凯歌的矫揉造作,没有贾章柯的无病呻吟,虽有一丝张艺谋的随波逐流,但因题材不同,本土化得到位,不但没有让观众失望,反而给观众带来了不尽的惊喜和期待,也让导演宁浩从此声名鹊起。

三、暗淡无光的《我叫刘跃进》

《疯狂的石头》的崛起,让空乏的中国电影市场又逐渐燃起了微弱的希望。一时间,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备受导演和观众的青睐,在一片对国产电影的期待和吹捧声中,一大批小成本电影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也不乏一些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但大多数的电影却着实让人失望,不管是情节设置还是表现手法都毫无新意可言,只能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我叫刘跃进》延续了《疯狂的石头》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模式。影片采用了大量的晃动镜头与急速的推、拉、跟镜头相契合,造成令人目眩的运动感。同样是被盗和追踪故事,同样充满了情节和人物的蒙太奇的快速切换,但却远远没有达到《疯狂的石头》的高度。在《疯狂的石头》中,各个群体是通过一块翡翠联系在一起的,着重展现的是各个群体,群体中的每个角色都非常鲜活,让人记忆深刻。而在影片《我叫刘跃进》中虽然因为U盘,刘跃进也将各个势力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影片主要描述的还是刘跃进本人,全篇故事基本都围绕着刘跃进来展开的,刘跃进在每个故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相比之下,影片对其他势力群体的渲染就显得十分单薄。由于没有充分的故事铺垫和配角支撑,观众只能把全部看点都寄托在主角身上,这样即使主角使尽浑身解数也很难达到观众预期,对电影的评价自然也就急转直下。

在叙事结构上,《我叫刘跃进》采用的是和《疯狂的石头》一样的“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按照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故事本来线索丰富多彩,梳理交叉也十分缜密,完全可以编织一幅好的画面:房地产商严格的老婆、银行贪官、宰鸭场曹哥、偷包贼“青面兽”、刘跃进、冒充调查公司职员的警察,几伙人为一个U盘你来我往,明争暗抢,本来可以好戏十足精彩纷呈。但由于线索太多,时间太短,导演马俪文想面面俱到把每条线索都清晰地呈现出来,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众多线索交叉太快,毫无头绪,特别是在影片后半部分,剪辑跳跃,情节牵强,特技敷衍,让观众根本搞不清楚其中的关系,故事的流畅性和精彩性大打折扣。

在中国电影史上,要是没有《疯狂的石头》,国产电影就不容置疑地少了一部经典,但若没有《我叫刘跃进》,观众肯定也不会感到遗憾,因为刘跃进的挣扎完全隐没在了石头的光芒下。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模仿了《两杆大烟枪》,那么它也是一个不错的模仿者,不但为中国电影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两杆大烟枪》带来了第二次光芒。相形之下,《我叫刘跃进》就越发的暗淡无光。由此可见,即使是做一个模仿者,也要入木三分,有所超越,实在无力超越,起码也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否则就完全没有了意义,顶多成为电影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一闪而过,留不下任何痕迹。

猜你喜欢
烟枪宁浩黑色幽默
谁最怕过新年?
烟枪与爱情
爷爷的长烟枪
宁浩,累了!
黑色幽默
烟枪主人之争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分析
“VIP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