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张艺谋拍摄完成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十一年后,《山楂树之恋》也已在全国各大影院公开上映。这两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诸多类似的电影,最大的差别也许就在于这中间隔了十年时间。为什么在十一年前就拍过“诗意浪漫抒情”的张艺谋,在十年后再拍同样题材,却“要与自己斗争”?也许在这十一年里,变化的不仅是张艺谋,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而这一切的变化我们都可以在这两部电影的男主角的形象的变化里找到一些线索。
我们先来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在塑造男主角形象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首先就是两位男主角的爱情进展比较顺利,阻力较小。不管是老三还是骆老师在女主角那里都是我的眼里只有你,而且他们也没有竞争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在骆老师来之前和之后,本村最漂亮的姑娘招娣居然没有一个追求者。和招娣恋爱及后来结婚,骆老师父母那边根本不存在家庭反对等情况,招娣母亲这里也只是说说而已,而且后来还出现让招娣母亲帮助女儿实现愿望,让村里人带话到城里告诉骆老师招娣生病的情况。这些都无疑直接促成了骆老师和招娣的美好姻缘。而在《山楂树之恋》里,老三也没有碰到竞争对手,老二长林就是一个对静秋没有一点想法、忠实履行着帮老三给静秋送核桃的任务的人。静秋的学校也没有出现一个对老三有威胁性的人。可以说,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县城,老三都没有遇到任何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对手。在静秋母亲那里,反对的声音较招娣的母亲是要强烈得多,但这也只是时间上的等待的问题,如果老三没有生病,他是可以等到那一天的。
在这两部电影里,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位男主角家庭背景都是虚化的。老三和骆老师的家人几乎没有呈现,对他们的恋情没有任何阻挠行动。在《我的父亲母亲》里,我们只知道骆老师——骆长余来自县城,毕业了在家没事干,看见别人敲锣打鼓喊人报名,也就报了名,后来被分到了三合屯当老师,来之前其家人没有给他成亲,也没有人提亲等这些情况。而且对后来他娶一个农村姑娘,一辈子要扎根农村,也没有任何阻挠行动。在《山楂树之恋》里,关于老三家里,我们只知道这些情况:老三是高干子弟,家里还有个妹妹,母亲是走资派,四年前跳楼自杀了。父亲一开始被打倒,但后来父亲又被恢复工作了,还有他父亲让他弟弟写信,要老三回省城去,还说家里要给他介绍对象等。这些都是通过老三的叙述来交代的。后来,老三在县城里生病住院,他们也没有出现过。陪伴老三的也只有静秋。直到电影的最后,在老三临终前,电影才让我们看到了老三的家人。不过,无论是对于静秋还是我们来说,这些都只是一群面目模糊的身影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位男主角在形象上的不同点。看过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观众可能都会对老三的阳光帅气印象非常深刻。而相比于可以作为青春偶像型的老三,《我的父亲母亲》的骆老师却不会如此这般打动我们。他是那般的朴实憨厚。在看完电影后,不少观众都预测,窦骁以后的星途肯定远会比《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谋男郎”郑昊要走得好,后者多年来几乎是再无声息。
两个人追求女孩子的手法不同:骆老师是送了一个发卡,而老三基本上送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从灯泡、钢笔、到核桃、冰糖、一百块钱、运动衣、胶鞋、脸盆等。老三说他们地质勘探队,野外工作工资高,这点不算什么。和那时很多人相比,和骆老师相比,老三都可以说是经济宽裕,出手阔绰。
另外,两个人追女孩子的地点不同:一个发生在农村,一个在县城。《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是发生在1958年的三合屯村。骆老师自从来到这里以后,基本上都是呆在这里。他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吃的是各家各户的派饭,住的是村政府。除了一次因为右派的问题离开村子到了县城,其他时间都是呆在三合屯,因此和招娣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这里。在电影里,村子似乎受外面的影响较小,即使骆老师被打成右派,村里人说起来也像个传说,并没有因此改变对骆老师的印象和态度。而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却不在村子里住,他有自己的野外工作世界,村子也只是他偶尔停留的地方。电影中老三和静秋发生在村子里的事情不多,老三追静秋故事大都发生在县城。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县城,从医院到学校都是一个个复杂的小社会,那些阴暗的事情通过静秋妈妈那里说出来,比如很多人眼红静秋的留校,都等着她出点事,在学校里要好好表现等。静秋的妈妈在医院里被训斥等,老三和静秋在县城里不敢走在一起,怕被人看见影响静秋的前途等。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电影除了叙述骆老师与招娣相识相恋的爱情故事之外,其实还间接勾勒了骆老师的事业追求这条隐线。骆老师义无返顾地从城市到乡村去任教,扎根于农村,任劳任怨地一教就是四十年,即使校舍一直没换,即使这几十年只有他一个老师,即使自己生活贫寒,他都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放弃自己教书的职责。他还将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送到了师范学校,希望儿子毕业后能接自己的班。为了翻修校舍,他四处借钱,最后昏倒在路上,心脏病发作去世。可以说,电影里的骆老师是鞠躬尽瘁,以身殉职的。而《山楂树之恋》呢,电影里我们只能看到老三与静秋这条爱情线,而在其事业或精神追求方面,我们不仅看不到,而且还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就有观众指出自从爱上静秋,老三就开始经常旷工进城了。当然,这也并不准确,因为电影字幕上这样交代过:“老三常在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和静秋见面,这种悄悄的约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夏天。”但该休息时却不休息,那么,加班时会不会影响工作呢?应该会吧,但看上去老三似乎是不以为意的,至少电影没有向我们呈现老三的事业心和精神追求这一面。静秋似乎就是老三的全部世界,而且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这加班和约会的连轴转,慢慢就侵蚀了老三的身体,使得一个经常洗冷水澡的小伙子身体免疫力变差,也许我们可以说,老三最后患上白血病与他经常得不到休息应该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在二队的人也不少,为什么就偏偏老三得上呢?所以从一定角度上说,老三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将自己的事业和未来都牺牲掉了。
我们先从电影文本出发来看看产生两位男主角在形象为什么会有较大差异。不少观众对《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谋男郎”郑昊印象不深,而《山楂树之恋》里的“谋男郎”窦骁却打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我们感觉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里,是打算要通过形象来打动观众的。而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的关注点似乎并不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的父亲母亲》里骆老师靠的是自身的文化气息吸引招娣,而《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就是靠其阳光帅气的外表首先打动静秋和观众的。有一些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总觉得电影的前面部分缺少铺垫,也就是说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发展太快了,“静秋和老三从相遇到相爱,过程太迅速,几乎见第二面就确认了恋爱关系。而此时离电影开始不到10分钟,这样的爱情的确有点猛。”[1]在那种年代,彼此才见了几面,静秋就同意让老三拉手了,就同意让老三来车站接自己回家了……其实,他们关系的神速发展也符合电影的逻辑,那就是静秋对老三一见钟情,在看见老三那种让人帅气的灿烂的笑容后,就卸下一切戒备,甘心让自己的情感压倒理智而向老三投降。所以也就有了那不可思议的听从,在河边刚说游泳衣这么难看、怎么穿呀的静秋,会又乖乖地穿上游泳衣,会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同意坐在老三的自行车前梁上……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骆老师只有唯一的一次表明自己心意的行为,就是送给招娣发卡。那发卡看上去应该不贵,而且也不实用,不像老三送给静秋的东西。而老三送静秋的东西,像灯泡和钢笔是为了静秋更好地写材料,不费眼睛。送一百元钱上是省得静秋在外面干粗活,而送核桃冰糖是为了静秋妈的身体,送油条、面窝是为了讨好静秋的弟妹……这些一方面是出于心疼静秋,另一方面也是表达自己爱意,让静秋后顾无忧,让自己的爱情更畅通无阻。
有评论说,《山楂树之恋》简直可以作为现代小资赢得女生的教科书,“《山楂树之恋》一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富二代’如何泡妞的故事:老三充分使用了金钱攻势与大城市的公子哥做派,轻而易举地就征服了一个生活在小县城的,而且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中学女生静秋。”[2]此说虽然夸张了些、难听了些,但电影的确有导致这些误解的倾向。也许,电影是想通过这些隐秘地传递出纯净的爱情也是要考虑日常柴米油盐的。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浪漫也许是“此曲只有天上有了”。从某种角度来讲,《山楂树之恋》可以说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爱情隐喻。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农村单纯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的边缘化背景都可以让骆老师和招娣的爱情能够免受干扰和冲击。而在《山楂树之恋》里,城市里的政治风云变幻,家世背景的差距,都可能导致他们的爱情流产。像静秋的妈妈说的那样,“你出身好,可能不能理解我们这样的家庭。”对于老三说的他能理解,他愿意等静秋一辈子的话,静秋的母亲却在老三走后这样对静秋说:“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结实,张口就是一辈子,兴许啊,只热乎一阵子。”当然我们不能按照静秋的母亲的逻辑来定性老三就是“朝三暮四”那种类型。老三对静秋还是很负责任,很为她长远考虑的。在高护士的宿舍里,老三克制自己对静秋的欲望,为了静秋以后婚姻的幸福,放弃这其实是他人生的最后的一次机会。还有希望静秋不要为了自己死了而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对静秋说的那句,“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些都让我们为之深深动容。但那些都是老三在知道自己将要死的时候的所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无法看到老三如果没有绝症,会不会等静秋一辈子,爱静秋一辈子。特别是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会将他们席卷到哪里,也许都无法预料和左右。文革快结束的时候,老三死了,也许他的死就是一个政治隐喻。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两部电影男主角最后的归宿也由此可见一斑:骆老师是和招娣相守一辈子,而老三却无法和静秋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我们知道,这两部电影中间隔了十年时间,男主角形象的延续及变化也许都可以从这十年的变化里,包括导演的创作理念、观众的爱情观的变化里找到一些线索。
当年张艺谋在拍《我的父亲母亲》时曾这样说过:“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3]十年之后,张艺谋对《山楂树之恋》这样说:“我也是头一次这样拍,其实这样拍也要跟自己斗争,因为我通常都是强化视觉,愿意比较夸张的,实际上要让自己静下来,要让自己心平气和。拍一个这样朴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个很心定的程度才可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只是希望拍一个纯真的类型,希望拍一个娓娓道来的戏,希望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4]
为什么在十一年前就拍过“诗意浪漫抒情”的张艺谋,在十年后再拍同样题材,却“要与自己斗争”?也许像他自己说的,是因为以前的他“强化视觉”,但在拍这样“朴素、干净”的爱情时,要努力让自己心平气和。不过,如我们之前所述,相比与朴素和单纯,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爱情其实还要比《山楂树之恋》更强烈和突出些。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故事背景让骆老师和招娣的爱情能够免受干扰和冲击,而他们之间物质的贫乏也会让他们的感情基础更纯粹。而《山楂树之恋》呢,如果褪去那个时代的外衣,它几乎就可以看作是一部原装正版的爱情偶像剧,有帅哥有美女的偶像路线,物质与金钱攻势的追求套路,深知充满了生离死别的韩剧范儿,何谈朴素呢!张艺谋在海选女主角时曾说过:“现在的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所以现在的90后,真长得不行。”[5]那么,我们的静秋之类呢,不是也最终被老三这样的有钱又有闲的小资俘虏了吗?如果我们顺着张艺谋说这段话的逻辑来推理的话,那就是张艺谋更认可这种漂亮姑娘找帅哥的路线。所以他要找个讨人喜欢的窦骁来出演也就不奇怪了。这难道就是他认可的纯粹的爱情?张艺谋也许是看到了韩剧在中国的广大市场潜力,想让自己的电影来博一把,“虽然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但我的目标观众群体还是被称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年轻人,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可能‘以死相换’的爱情,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相信都会有所触动。”[6]众所周知,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韩剧是最热衷的。而且电影在制作和发行过程中,借助小说原本的网络元素及影响力、故事发生年代的元素等等,把网络一代、网络一代的父母全部拉入影院的努力和营销策略,都直接促成了影片票房上的成功。
在没有找到周冬雨主演静秋之前,张艺谋曾经半开玩笑地说,难道90后,就找不到一个纯情的女孩子了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他会找不到纯情的女孩子?那也许是因为包括他在内的影视人士所拍的某些电影,已经成为这些90后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也许就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老谋子没有反省的是:包括他在内的影视人士所塑造的影视力量,在扭曲纯真爱情方面“功不可没”。画面上少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少了贫贱不移、生死契阔的相守,有的只是大款大官与靓丽美女营营苟且的活色生香,有的只是经不起任何外在诱惑更遑论雨打风吹的聚散分合。终于,简单而纯朴的爱情成为世间稀有物,而宣扬简单而纯朴的爱情的电影也成为世间稀有物。”[7]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对于张艺谋而言,艰难的不是找一个静秋这样清纯的女孩,而是拍一个最大限度满足商业利益的电影。
佛家偈语云“心不动风动”,也许变的并不仅仅是张艺谋的内心,还有我们这个时代及这个时代的爱情。关于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男主角,评论界和观众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争执:一种是把老三看作情圣。“老三是一个完美得无可挑剔的男人,他优雅俊朗、正直善良、细心温柔、执着热烈、敢爱敢恨、多才多艺,既有文人的气质又不乏果敢和英气……”[8]而另一种是把老三等同于有钱又有闲的小资。为什么一部电影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可能还是因为观众的爱情观不同从而导致对电影的阐释出现了分歧。相信真爱的人往往会在其中看见纯洁的爱情,而习惯以物质利害、欲望纠结来打量爱情的观众便更趋向看出其背后的矫情和龌龊。“80后没感觉,50后看哭了”。有一位50后观众一边流泪一边对记者说,“这种电影太少了,在现在这个物质的社会,年轻人崇尚房子、票子,心浮气躁,这部影片能改变他们对爱情的认识。”而一些80后在看过这部影片后表示,“可能是那个时代的爱情离我们太久远了,所以没有特别的感受。”[9]在这个人们已早已不谈论理想、爱情以及真理的时代,当爱情已经成了奢侈品,看这部电影没感觉的80后、90后年轻人应该不会是少数。“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那种纯真的柔情只有那个年代的人和喜欢那个年代简单爱情的人才能领会到的吧。
“浓墨重彩”一直是张艺谋电影很擅长的艺术语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用他油画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单纯的爱情。而十一年后,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返璞归真的追寻。电影里,我们已经很少会看到被渲染后的大红大绿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生活原色调的青山绿水。但这种转变却不能保证电影的纯净和里面爱情的纯粹。从两部电影的男主角的形象的延续及变化里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也许只是为洗消近年来自己所拍片子尤其是《三枪》给舆论造成的“恶俗”印象,为挽回自身形象和品牌效应而进行的一种努力,但经过商业浸染的张艺谋想再回到那时的“不食人间烟火”看来是不大可能了,他的回归也只是挥手和过去作的一个“苍凉的手势”罢了。
[1]常雄飞.《山楂树之恋》:张艺谋总让我们笑场 http://ent.163.com/10/0909/14/6G56CA1F00032DGD.html 2010-09-09
[2]郎启波.山楂树,它不是一部纯洁的片子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80_4080.html 2010-09-21
[3]1999年电影代表作:《我的父亲母亲》http://ent.hunantv.com/d/x/20081210/134611.html 2008-12-10
[4]《山楂树》看片获好评 张艺谋打赢口http://ent.sina.com.cn/m/c/2010-09-03/10433074833.shtml 2010-09-03
[5]张艺谋:漂亮姑娘爱找有钱煤老板 孩子越生越难看
http://www.westtimes.com/2010/0810/4MMDAw MDAxNTg4MQ_2.html 2010-08-10
[6]张艺谋闹剧之后回纯情老路挽口碑 http://www.china.com.cn/info/men/2010-09/03/content_20856405.htm 2010-09-03
[7]一个时代的爱情隐喻h t t p://b j y o u t h.y n e t.c o m/a r t i c l e.jsp?oid=69494118 2010-09-26
[8]山楂一样的爱情:揭秘《山楂树之恋》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xiaohua/detail_2010_09/13/2499524_3.shtml 2010-09-13
[9]章婧:有人看哭了有人笑翻了 贵阳日报20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