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争采借与共识

2010-11-15 05:57谷家荣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5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越南

内容提要:如何从多维视野来审识中越两国的宗教现实问题,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中越两国宗教研究者创造性地采用多学科方法进行探讨,不仅整体性认同了通过疏导心灵和满足诉求来构造有序社会的共识,而且还展示了中越跨境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的前景框架。

关键词:中国越南宗教社会秩序

作者简介:谷家荣,民族社会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一、序幕的拉开:宗教与秩序的生产

如何从多维视野来审识中国和越南的宗教现实问题?2010年4月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与越南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展开了辩争。

越南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阮红阳教授认为“梵二会议”对天主教在越南的传播影响较大。

多元化宗教信仰使正常社会秩序的生产和维持变得极端复杂化。就中越两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中越两国政府向来都比较重视宗教问题,两国政府在对宗教的认识和管理模式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相似特质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怎样让宗教组织、信教徒以及宗教研究成果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秩序的生产,是中越两国都应关心或者说面临的紧迫性课题。

二、辩争的焦点:宗教何以生产秩序

学者们对中越两国宗教及宗教生活状况的学术关怀主要集中在宗教信仰与社会秩序的生产和维持问题上。越南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前所长杜光兴教授在《宗教仍是一种智慧来源》一文中,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定义出发,充分肯定了宗教在认识论方面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弄清楚“宗教是否也是人类认识社会的一种方式以及宗教是否也具有创造人类智慧的能力”才是目前宗教研究者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根源于人们内在心理的宗教意识,常常是诱发信教群体作出社会行动的源动力。作为自变量的社会人是秩序的消失和存在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沿着杜光兴教授这一论题的思路,越南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阮孟强博士和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的张宪教授则通过两个具体的实证案例来加以回应。在《越南平顺省占族青年道德和信仰变迁》一文中,阮孟强博士以越南平顺省占族青年传统的宗教信仰为切人点,辩证论述了平顺占族如何正视现状和重新审视传统宗教信仰为现实服务的问题。

张宪教授关注的是中国广东梅州蕉岭县圣堂村客家文化的宗教性与客家人天主教信仰之间关系。在《客家文化的宗教性与客家人的天主教信仰》一文中,他通过圣堂村宗教信仰案例告诉我们,即使不同教派的宗教之间也同样拥有同质性。人们在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群体异性文化本真的基础上,充分寻找并培养交织于不同信教群间的共性,便可以消除因信仰误解而引发的“非常”行动。

三、方法的采借:多维视野下的宗教关怀

无论是抽象性的理论思辩,还是实证性的案例深析,事实上均是为了有效回应当代社会背景下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宗教问题。宗教研究者采借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宗教学方法,从多维视野来审视和反思当今世界各国的宗教问题。创新方法论在越南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阮德事教授论文《马克思主义仍是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宗教研究的基础》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采用社会学定量分析方法来调查统计信教群体的宗教行为,进而分析教徒的宗教信仰意识也是一条较为可取的研究路径。越南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阮氏明玉女士在论文《社会学视角中的越南妇女在佛教信仰活动中的作用》中,严格采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和重点访谈的方式,对越南河内市三大著名佛教基地的信教群众进行了调查,认为越南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并没有引起家庭成员传统心理的改变。供祖仍然是家庭妇女的主要工作,经济条件不是决定越南家庭妇女地位的唯一要素。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的何林、王越平、李昕、郑宇和笔者虽然各自关注的对象不一样,但都不约而同地综合了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来研究宗教问题。何林博士在《多元宗教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婚姻:以云南贡山怒族为例》文中,分析论述了贡山怒族多种宗教背景下的婚姻行为。他认为,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背景下,贡山怒族的婚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李昕博士在《集体行动的社会人类学阐释:以云南富民芭蕉箐基督徒为例》中,通过对云南富民县苗族村寨基督教徒集体行动的调研后发现,整体上看,芭蕉箐村民的宗教信仰被卷入现实的结构性关系中。在平时生活中,虽然个体间缺乏紧密的社会交往,但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却表现出新的景象,即同一集体内的个人并非总是出现在一切集体行动的场合;集体行动的内容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性;基督教徒通过集体行动将自己的宗教信仰本土化为“地方性知识”。

宗教信仰多元化使宗教祭祀活动也表现出多样化特点。与何林和李昕两位博士的研究稍微不同的是,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的王越平、郑宇和笔者却把关注的视角转移到少数民族传统性的民间宗教信仰上来。笔者曾以《仪式叙事与象征表达: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花腰彝祭龙》为题,以中国云南石屏县龙武镇麻栗树村花腰彝的祭龙仪式为例,结合仪式活动的描述详细分析了花腰彝祭祖活动的宗教文化内涵。

王越平和郑宇博士却把调查研究的场景直接转移到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王越平博士在论文《越南依族“人的观念”:以叫魂仪式及家屋观念为中心的讨论》中,以越南老街省勐康县侗娄村侬族的叫魂仪式为关注内容,系统研究了越南依族的“人观”。透过越南侗娄侬族的“人观”,王越平博士发现该村是一个重家族差异的区域社会。郑宇博士在关注越南边民传统宗教的时候引入了国家和市场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其论文《中越边境地区苗族“踩花山”仪式变迁及其性质演化》中,他全面描述了越南老街省勐康县花龙村苗族“踩花山”仪式过程,并系统分析了仪式的变迁发展过程和现状。在他看来,苗族现在的“踩花山”活动呈现出多种力量交织、多重意义与认同融合的综合态势。

四、命题的共识:心灵的疏导与宗教诉求的满足

要合理有效地调和宗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注重对信教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信教群体的宗教诉求。阮得事教授坚信,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可以用来有效地改造社会。杜光兴教授也认为,西方基督教在世界其他国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为了从更为现实的层面来论证宗教服务于社会的作用,中山大学的李大华先生在《灾难与宗教的社会作用反思》中,紧密结合汶川大地震这一真实事件来加以阐述。他认为,宗教关怀是终极关怀,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汶川地震过去一年多,痛定思痛,许多人开始思考宗教的社会作用。中山大学张永义教授从道教角度关注宗教的积极作用。广东社会科学院的吴重庆教授的研究更具说服力。他在《信则有,不信则无: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孙村女巫灵力的范围和兴衰》一文中提出,乡村社会神明的跨越性、去社区化以及女巫生命周期的短暂化对乡村社会以及人的心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五、深研的展望: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成为新命题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深入研究中越边境地区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问题将成为迫切的时代新命题。中越两国学者认为,面对共同的研究新任,在今后的研究中更需克服困难,务实调查,澄清诱发边境民族社会稳定的因素,科学引导边民信仰宗教,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和谐边疆的创造。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越南
读图
越南·河静省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越南百里“银滩”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