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瑛 蔡 路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滇西微型企业贷款的技术路径选择
○崔 瑛 蔡 路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微型企业在滇西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要想解决这个“瓶颈”,必须从微型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主体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本文从滇西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入手,以信息不对称原理为依据,分析了微型企业“贷款难”困境的成因,探讨了三者达成互赢的技术路径,并用包商银行的成功例子证明了所提路径在理论上的正确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信息不对称 微型企业 滇西
微型企业一般是指投资在5万元左右、从业人数在5至10人(有的甚至1至2人)的“迷你”企业,经营项目以劳动密集型、工艺加工型及社区服务型居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都属于微型企业。近几年来,在宏观经济政策、法律和“三农”问题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滇西的微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在活跃市场、方便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滇西要在未来保持健康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微型企业有更快的发展。而刘明康(2006)认为,目前微型企业发展仍面临严重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融资难。对于滇西的微型企业来说也不例外,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滇西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阻碍滇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利于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云南省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见表1)2008年的数据表明,金融机构对私营及个体贷款总额还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2008年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的贷款额占工业贷款总额的6.84%,占商业贷款总额的18.86%,而私营和个体企业大多属于微型企业,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滇西微型企业贷款的情况亦是如此。这与微型企业对GDP的贡献不成正比例,如果金融机构自身不对微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必然会导致微型企业的畸形发展,从而恶化滇西微型企业的生存环境。
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是短、频、快。如果为了短期资金缺口而到资本市场融资,成本太大,收益太小;如果选择银行贷款,则融资成本低。从微型企业的贷款需求看,企业资金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加之其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微型企业需要的是一种可靠且大量持续的资金供给,而具有这种特点的金融产品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才能获得。民间融资、内部融资都是无法满足其要求的。从信息特点看,微型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不具有“公开性”,与要求公开信息的债权股票融资相比,银行的私募性质正好满足了微型企业对自身信息的保密性要求。
表1 2008年云南省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 (单位:万元)
从政府层面讲,自2005年4月的微型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开始,不论是政策上还是技术上,国家均予以微型企业信贷有利的环境。2005年8月颁布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了商业可持续的小企业贷款模式;2005年11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与内蒙古包头商业银行、浙江台州市商业银行分别签订了《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启动了“中国商业可持续微小企业融资项目”,同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微型企业贷款领域的技术培训。
从银行角度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正面临在“红海”中拼杀的局面,外资银行的抢滩、融资方式的转变都使其面临尴尬。若要在信贷业务上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有必要开启“蓝海”战略,寻找新的目标客户、新的市场领域,而这个新的客户和市场便是微小企业。同时,工商银行在2007年的小额信贷领域已提供了成功的实践依据。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论从微型企业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银行和政府的利益出发,微型企业、银行及政府之间合作的结果是互利,而实际上,尽管客观环境有所改善,但在滇西普遍存在的现象仍是:微型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银行不愿意放贷给微型企业,政府不能灵活解决银行与微型企业间的问题。究其原因,即在微小企业和银行的博弈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微型企业向银行贷款中,信息不对称是相对于微型企业和银行而言。与银行相比,微型企业占有信息优势,能够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是一阶信息,而银行通过有限渠道了解到的微型企业信息则是二阶信息,是不完全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事前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二是事后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
微型企业和银行间的事前不对称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微型企业“硬信息”,二是有关微型企业“软信息”。微型企业的“硬信息”包括会计信息、资本运营信息、预期收益信息等。而且大多数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财务制度不健全,与《贷款通则》有关条款所要求的贷款条件差距大。同时,微小企业经营灵活,经营业务经常发生变化,因此银行难以通过企业财务报表、银行资金账户等方式迅速、有效地收集企业的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信息,更难以像对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贷款那样从公开媒体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
可见,银行对于这两类信息的掌握都处于劣势,企业的“硬信息”虽然是一种可以用数据和书面资料反映的信息,但银行还是无法可靠地取得,而且很多数据和书面资料并非真实的。例如,有的微型企业使用两套账,对付政府部门的是一套账,自己进行会计核算的则是另外一套账。对于软信息,银行很难在第一次放贷或短时期内了解到。
微型企业和银行间的事后信息不对称表现在:在双方签订贷款合同后,企业追求预期收益最大化,利益的驱使会使中小企业特别是偏好风险的企业,更倾向于投资风险较大的项目。例如企业得到资金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银行不希望看到的高风险活动。这种贷款后的双方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道德风险”。银行基于对期望收益的考虑,在对风险不能把握的情况下,采用提高利率的措施,结果是,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道德风险行为仍然存在。
(1)在“硬信息”的传递方面,首先,要完善财务制度以建立财务信息披露机制,这就要求微型企业一定不能缺少财务管理人员。其次,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提高微型财务人员的技能(尤其是村级财务人员)并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对财务人员颁发资格证书,无证人员不得担任财务岗位。最后,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对企业各种项目的计划和管理要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做好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准备。
(2)在“软信息”的传递方面,企业主要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在和银行谈判的过程中注重技巧,让对方(银行)清楚地知道本企业的优势,以一个领导者的个人魅力让对方了解自己、了解企业,在双方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信任。
与微型企业获得资金后所得到的投资收益相比,上述两项成本应该是相对低的。但任何一个微型企业要想让自己和众多的竞争者区别开来,还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而究其根源,一个微型企业要发出成功的信号,必须增加其实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
微贷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不同,它需要业务员去市场上寻找客户和潜在的客源,同时需要对微型业主进行全程的沟通和了解,了解他们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所在地的客源等。因此,银行在控制风险上就需要对微贷业务员有一整套的管理、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在这一机制中,要考虑两类风险: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风险、银行和信贷员的之间风险,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培训提供给微贷员有效的信贷分析技术。如美国小企业贷款的新技术:业主信用评分法,即根据小企业业主的个人信用记录,由计算机统计模型软件进行自动评分,以分值的高低作为贷款决策的基本依据。小企业信用评分依据可以包括业主的月收入、债务余额、财产、就业情况、住宅所有权及以往坏账、欠账等,以及一切可能的企业信用资料。
其次,建立信贷员正向的激励约束机制,信贷员的收入既与其新发展的客户数量和发放的贷款笔数有关,又与其名下的贷款质量相关。这样信贷员会设法准确掌握并深入分析微型企业的一阶信息。
最后,要强化内部审计。微贷业务依赖于信贷员去获取和处理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决策人员难以证实其真实性,因此,银行强化内部审计可以识别程序和流程上的缺陷及信贷员的道德风险。
政府在银行与微型企业之间起着关键的作用。政府不断地进行金融机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银行对微型企业贷款的效率,也可以保证贷款的质量。
首先,政府应出面完善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促进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由于微型企业本身的资产情况与银行的发放贷款体系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建设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微型企业提供融资中介。
其次,对微型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政府需要通过财政专项拨款的方式来为贷款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提高贷款的成功率。
最后,政府应进一步理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关系,完善县域投资、融资体系框架,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能吸纳农村劳动力、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的企业。
[1]李诗洋:问诊微小企业融资难[J].国际融资,2005(6).
[2]2008年云南省统计年鉴[Z].2009.
[3]Stiglitz,J.E.&Weiss:A.Credit Rationing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y Review,June1981,vol.71.
[4]王君:微小企业融资障碍与改革战略[Z].微小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2005-10-29.
[5]刘晓峋、叶敬忠:小额信贷的小组贷款与信贷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6]姚先斌、程恩江:小额信贷的概念、原则及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1998(4).
(责任编辑: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