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凯龙 刘彭华 许忠新 李新熹 孔静 石洁 王冰
缺血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由于就诊时间、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弥散成像(DW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表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认识。本文通过150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期脑梗死DWI及ADC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ADC值对脑梗死分期的指导意义。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入院的脑梗死患者150例,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WI检查,其中按发病至检查时间分为3组:<2 d A组,2~14 d B组及>14 d C组,每组50例。
1.2 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美国GE Signa echospeed HD 3.0T MR扫描机,梯度场切换率150 MT/ms,头颅8通道相控振线圈,行轴位扫描,扫描序列:(1)T1FLAIR序列;(2)FSE序列;(3)弥散加权序列。DWI可在一个层面上同时获得1幅b=0的T2WI像和1幅b=1 000的弥散加权像。
1.3 观察项目、图象处理及ADC值测量 将所有图像全部传入ADW4.3后处理工作站,观察各期脑梗死在DWI图像上的表现,利用Functool软件,每个病例选取三处ADC值,计算得到病灶的平均ADC值,为减少由ROL的差异引起误差,由同一位影像医生进行一次性测量,ROL为(32±2)mm2,单位为×10-3mm/s,测量ADC时避开脑沟、脑室部位,以避免脑脊液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本次研究,图像均未见明显移动伪影。3组ADC值比较见表1。
表13组ADC值比较n=50,cm2/s,¯x±s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 h,急性期(6 h~2 d),亚急性期(2~14 d),慢性期(>14 d)。
3.1 MR弥散成像技术原理 弥散是指分子的随意侧向运动,即布朗运动,是人体许多生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生理过程,随着磁共振硬件的技术进步,软件的不断开发,DWI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以神经系统脑梗死的研究最为广泛。弥散加权MRI是在T2WI序列180°脉冲前后加上两个对称的梯度脉冲,脉冲持续时间、强度均会影响衡量DWI的B值:对于弥散不受限的组织如自由水,第一个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后离开原位置,不会被第二个梯度脉冲聚焦,所以信号不升高。而对于弥散受限的物质如含蛋白的物质,第一个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会被第二个梯度脉冲再聚焦,信号升高[1,2]。DWI图上,图像的对比主要取决于组织间的ADC值,弥散快(ADC值高)的结构由于信号衰减大呈相对低信号,弥散慢(ADC值低)的结构由于信号衰减小呈相对高信号。
3.2 弥散加权MRI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原理 弥散加权MRI对脑组织损害病理生理过程的显示是非常敏感的,在脑组织缺血30 min后即有水的弥散减低,但病变范围内总体含水量并未增加,故T1WI及T2WI无异常信号出现。据报道DWI最早可在缺血后2.7 min发现病灶,几乎与脑组织发生细胞毒性水肿的时间同步,在DWI上表现为局部区域的高信号[3]。在脑缺血早期,脑细胞缺氧出现能量代谢障碍,直接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K+大量外流,Ca2+、Cl-及 Na+向细胞内流入,形成细胞内高渗状态,大量水分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肿胀(细胞毒性水肿),而大量水的内流造成细胞外间隙的减少,双重作用使缺血组织弥散程度减少,ADC值降低,有文献报道ADC值的下降与细胞毒性水肿程度呈线性关系[4]。这种病理作用在CT和常规MR上往往无阳性发现,只有在弥散序列显示异常信号。随着梗死时间推移,细胞开始坏死,细胞膜破裂后细胞内水分子游离出细胞外,细胞毒性水肿逐渐转变为血管源性水肿,水的弥散不再受限,DWI图上病灶的高信号逐渐下降,ADC值也由于弥散运动能力增加而逐渐增高[5]。
3.3 ADC值在脑梗死分期的关系 脑缺血几分钟后脑组织的ADC值下降,DWI出现相应的高信号。ADC值的变化反映了缺血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早期积极再灌注后降低的ADC值可以恢复到正常[6]。ADC值的变化能够反映缺血损伤的程度,评价预后,区分不可逆缺血损伤与缺血但尚未发生不可逆损伤的脑组织,为个体化及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治疗决策提供证据[7,8]。
本研究选取脑梗死患者150例,分别处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计算其平均ADC值,研究表明急性期ADC平均值最低为(0.44±0.10)cm2/s,亚急性期脑梗死的ADC平均值次之为(0.52±0.10)cm2/s,慢性期脑梗死的ADC平均值最高为(0.81±0.15 cm2/s。究其原因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和DWI的原理一致,在超急性期脑的ADC值下降与病变区细胞毒性水肿有关,单位体积脑组织内细胞外间隙相对变小,水在细胞内的弥散低于细胞外间隙的水的弥散,因此ADC值降低。急性期是超急性期的进一步延续,除细胞毒性水肿外,血管源性水肿逐步加重,造成细胞外间隙增大,弥散受限有所恢复,ADC值回升。随着梗死时间延长,血管源性水肿进一步加重,ADC值增加更为明显,在此阶段弥散受限缓解。
总之,脑梗死病灶的ADC值呈现一定时间演变规律,对临床分期有一定指导意义,有助于判断脑梗死所处时期及评判预后,但由于超级性期脑梗死病例较少,未能收集入本组资料,其ADC值与其他各期ADC值的比较需进一步证实。
1 梁俊兰.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评价.河北医药,2009,31:1327-1328.
2 赵天平.磁共振弥散灌注加权成像对超级性脑梗死的诊断研究及进展.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382-384.
3 Lovblad KO,Laubacl HJ,Baird AE,et al.Diffusion weighted MR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comparison of data processing methods.AJNR,1998,19:1733-1739.
4 朱颖,过红明,张小林,等.MR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96-1597.
5 Kidwell CS,Saver JL,Mattielle J,et al.Thrombolytic reversal of acute human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shown by diffusion/rerfusion magneic resonance imaging.Ann Neurol,2000,47:462-469.
6 Hasegawa Y,Fisher M,Latour LL,et al.MRI diffusion mapping of reversible and irreversible is chemic injury in focal brain ischemia.Neurology,1994,44:1484-1490.
7 Desmond PM,Lovell AC,Rawlinson AA,et al.The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s in early cerebral ischemia.Am J Neuroradiol,2001,22:1260-1267.
8 Tong DC,Adam A,Mosely ME,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pparent coefficient and subsequent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follow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Stroke,2000,31:237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