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2010-11-08 08:11杨芝张镧
当代经济 2010年24期
关键词:湖北省湖北制造业

○杨芝张镧

(1、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省科技厅法规处 湖北 武汉 430071)

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杨芝1张镧2

(1、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省科技厅法规处 湖北 武汉 430071)

本文运用多因子关联分析及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虽然是湖北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但自主创新力度不强,水平不高,创新型人才团队短缺。最后,从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金融支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提升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湖北省 大型制造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或创新,培育自有品牌,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基本国策。湖北地处承东启西的中部地区,是我国的工农业、制造业和科教大省。按国际标准计算,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前期。作为湖北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其55家大型制造企业2007年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省GDP的一半以上,是振兴湖北经济的重中之重。但从总体上来说,湖北省大型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中部崛起和全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背景下,有必要研究湖北省大型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相关对策,从而提高湖北省大型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湖北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湖北省大型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复合体,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当今世界制造业方兴未艾,充当了国际产业转移重组的主角。从国内看,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的增加值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基本上在40%以上,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湖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本文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了湖北省大型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了其对湖北经济发展的贡献。2006年湖北省大型制造业企业占大型企业的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2006年湖北省大型制造业企业占大型企业的比重

1、湖北省大型制造业企业中主要行业企业所占比重

图1 湖北省大型制造业企业中主要行业企业所占比重

表2 2006年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地区分布

表3 湖北省22家被调查大型制造企业在大中型制造企业中的作用

湖北省大型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下4个行业:以汽车、机械装备业为重点的机械工业,以钢铁业为重点的冶金工业,以石油化工业为重点的化工工业,以纺织、服装为重点的轻纺工业。在55家大型制造企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以 34、14、19、19、14 家位居前 5 位(见图 1)。

2、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见表2)

3、大型制造企业是湖北省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

据统计表明,2007年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R&D投入强度平均已达到2.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样本显示,54%的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超过了70%,63%的企业已经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放到了重要位置。目前企业建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正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树立了重视技术人才的观念,进行了以产品创新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加大了品牌创新的力度;开展了以企业组织变革为重点的管理创新;进行了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等等,开创了自主创新的新局面。

由表3可见,占全省大型制造企业的40%的22家被调查大型制造企业,其资产仅占大中型制造企业的3.2%,但其利润、工业总产值和发明专利申请数等则占大中型制造企业的约1/4,科技活动经费、R&D经费以及新产品开发经费都达到了大中型制造企业的约1/2,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的数量也达到了约2/3。由此可见,大型制造企业是湖北省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

二、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论文综合运用指标分析、数理分析及问卷分析等方法,深刻评析了湖北省大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状态、能力及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的选择以反映事物本质及运行特征为基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

表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基于湖北省30家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运用关联因素分析法在对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中发现,部分指标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表5 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由表5可见,人均科技经费支出X2与高学历人员构成X5、人均科技经费支出X2与申请专利数X12、高学历人员构成X5与申请专利数X12和申请专利数X12与年度职工教育费X19具有正相关性,印证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规律。但其中自主研发经费比例X3与R&D绩效指数X8呈反相关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研发绩效的取得并不是依靠自主创新的投入,而是更多地依赖技术引进新产品的销售收入的增长。此外,伴随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在大多数企业都还十分不够。为此要真正向自主创新中的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检验

我国依据创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新产品生产模型”、“工业增加模型”和“科技经费对净利润的影响模型”,并运用调查问卷得到的统计数据,对三个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参数检验。

通过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第一,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的新产品生产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即企业增加R&D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所带来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要高于R&D人员和经费的增长幅度。第二,R&D人员的新产品产出弹性为0.447249,即每增加一名R&D人员,会带来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44.7249%。第三,R&D经费的新产品产出弹性为0.631054,即每增加1万元的R&D经费,会带来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63.1054%。第四,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增加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是规模报酬递增的。第五,科技活动经费的工业增加值产出弹性为1.069628,即每增加1万元的科技活动经费,会带来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106.9628%。第六,科技活动经费的净利润产出弹性为1.183767,即每增加1万元的科技活动经费,会带来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118.3767%。

三、提升湖北省大型制造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虽然是湖北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但通过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揭示了其存在的重要问题:自主创新力度不强,水平不高,创新型人才团队短缺,亟待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结合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实际,对湖北省提升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

要注重对新兴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扶植,加大科技投入,到2010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在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鼓励企业增加自有资金,并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使技术开发费用达到其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应不低于5%,大型制造企业和建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应不低于3%,并将此指标列入企业经营考核系统。

2、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鼓励企业在创新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把创新重点放在培育后发性技术优势上。有关职能部门要编制技术目录,及时发布前沿科技信息,防止重复、盲目引进。设立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金,专门用于帮助有关企业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再创新,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功效。将通过消化吸收是否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对引进项目验收和评估的重要内容。针对某些行业共用性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重复引进进行管理;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政府采购促进引进技术的国产化。

3、加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

要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转移。建立技术交易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要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建成具有显著集聚效应和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为大型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创新搭建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湖北)基地等湖北省目前已有的一些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产业化过程。

4、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重要环节,大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使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合理流动并充分发挥作用,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要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与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企业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产学研人才交流兼职制度,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

四、结束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财富创造的主体,但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政府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其核心是按照科学技术进步与市场经济的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本国国情,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促进并贯彻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针对湖北省大型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其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促进湖北省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湖北省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文系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AA 401B34);湖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Q20081701)。 )

[1]徐冠华: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正逐步形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6(6).

[2]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8).

[3]冯启文:自主创新是增强湖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统计与决策,2006(22).

[4]吴忠泽: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软科学,2006(5).

[5]张景安:推动风险投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科研管理,2006(5).

[6]毕云平:中国制造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经济论坛,2006(2).

[7]Marianna Makri, Peter J.Lane.CEO incentives,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 in technology-intensive firms:a reconciliation of outcome and behavior-based incentive schem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

[8]Lynn K.Mytelka.Divides and rules:the impact of new wave technologies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 the Sou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8(8).

[9]Clayton M.Christensen,MichaelOverdorf,Ian MacMilla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Innovation[M].Harvar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10]柯进生:提升我国科研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2).

[11]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

[12]徐小钦、曾媛: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

[13]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

[14]王章豹、孙陈: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2).

[15]王章豹、吴庆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之问题透视与路径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16]韩建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J].江苏商论, 2004(3).

[17]李廉水、周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

猜你喜欢
湖北省湖北制造业
The rise of China-Chic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驰援湖北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