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对高年级医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

2010-11-06 07:08高钰琳傅义强陈佩云
护理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量表病人

高钰琳,傅义强,陈佩云

生死教育对高年级医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

高钰琳,傅义强,陈佩云

[目的]了解生死教育课程对高年级医学生死亡焦虑的即时影响。[方法]采用修订后的死亡焦虑量表(DAS)对120名选修《人的优逝》课程的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医学生在开课前和课程最后1 d进行测量。[结果]学习前后DAS总分、害怕死亡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死教育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高年级医学生的死亡焦虑。

生死教育;健康教育;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医学生

医学专业是未来接触死亡最多的行业之一,医护人员常有挫折、乏力与无助感,因为病人的死亡会引发照顾者自身的死亡焦虑,而且会间接促使他们触及深刻的生命存在问题。若医护人员未解决这个问题,易造成离职或漠然的态度[1]。诸多研究表明,医务人员的高死亡焦虑可能会不利于对与病人讨论有关死亡的问题[2],对病人尤其是临终病人的照顾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故引导医学生正确面对死亡极为重要。2000年起美国所有医学院均讲授有关“死亡和濒死”的内容[3];英国一项调查表明,所有本科护理学院都开设了临终关怀及护理课程,超过95%的学生参加了该课程,学生学习后表示能更有效地帮助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人性化服务[4]。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医学院校开展生死学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多年,取得了不少成果。而我国内地的生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自2006年开始每学期都针对本校大学生开设《人的优逝》选修课,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课程对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修《人的优逝》课程的在校高年级大学生120人,年龄20岁~24岁(20.7岁±0.7岁);其中男生39人,女生81人;三年级66人,四年级54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选用台湾南华大学吴美如在 Temp ler1970年研制的死亡焦虑量表(death anxiety scale,DAS)基础上翻译修订的版本[5]。该量表包含14个是非题,总分为14分。得分越高,表示外显的死亡焦虑程度越高。害怕死亡包含9个条目,旨在评价个人是否直接、外显的害怕死亡;逃避死亡包含5个条目,旨在了解个人是否会下意识地逃避死亡。修订后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99 6[5]。而本研究在开课前后测量时计算出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03和0.733。说明该量表的信度尚可以接受。

1.2.2 研究方法 《人的优逝》为公共选修课,针对三年级和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共30学时,为期6周,每次3学时,每周2次课,第10次课为考试,第9次课和第10次课之间间隔10 d。授课内容包括死亡概述、东西方及不同宗教死亡观、死亡、安乐死与自杀、临终关怀、悲伤辅导、寻找生命的意义。课程开始之前在统一指导语下集中填写量表,在第10次课结束后再用同样的量表再次测量。每次均发放问卷120份,两次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7%和91.8%,最终两次测试均有效的问卷为101份。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了解课程前后学生死亡焦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变化情况;通过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男女生、学习前后测评得分变化的差异。

2 结果(见表 1、表2)

表1 学习前后学生死亡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分

表2 学习前后不同性别学生死亡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3.1 死亡焦虑及其性别差异 死亡焦虑是指日常生活中个体对死亡主观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郑晓江[6]指出,死亡焦虑是威胁现代人生存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女生的死亡焦虑得分在学习前后测评中均高于男生,这与诸多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7210]。有人认为这种性别差异受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男性一般被鼓励为勇敢、要压抑情绪,女性则被容许表达自己的情绪[9];女性的死亡焦虑程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较男性更倾向于采取保健行为以避免疾病和死亡[11]。

3.2 生死教育有利于减轻学生的死亡焦虑 医务人员每天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自己要先培养正向的死亡态度,不忌讳谈论死亡,才能协助临终病人及家属面对和解决死亡问题。开设《人的优逝》课程,设计9个专题,通过讲授、讨论及好书佳片赏析等形式介绍死亡及相关问题,使学生对濒死的病人有感性认识,从“忌讳谈论死亡”转变为“公开谈论死亡”。虽然死亡是一个触及个体敏感内心的话题,但绝大部分同学对此感兴趣,表示“每次课后都会沉浸在课堂讲授及讨论的内容中,感到受益匪浅”,故学生对死亡焦虑的直接、外显表现有所下降,“害怕死亡”因子分下降。研究表明,课程学习之后学生死亡焦虑总分下降,该结果与吴美如等[5,12]研究结果一致。分析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①课程特别介绍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思想,指出对死亡适度焦虑能驱使人们努力过有意义的生活,维持勤奋的心态。②每次课堂都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反思,给学生触动较大。③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及最后的考试论文均可看出学生已经开始真正思考“死亡”,坦然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感想,反思生命及与父母、朋友的关系。“逃避死亡”是个体利用心理防御机制,将死亡相关的想法和感觉屏除在意识层面之外,使自己暂时免于对死亡的害怕、恐惧[5]。接触本课程之前,多数学生均未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本能的逃避,每学期均有几名同学可能会反映“该话题过于沉重,课堂以及课后一段时期内均心情压抑,但又希望能再次进教室听课”,由此可窥见学生内心活动情况。国外甚至报道经过临终护理课程学习的三年级护理专业学生比未参加该课程的同年级学生死亡焦虑程度高[13]。可见,要真正坦然面对死亡,以高境界超越死亡是需要时间和生活经历磨炼的,而本研究测试是讲座结束后10 d的即时效果,故所有学生的“逃避死亡”因子分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生死教育课程实施后,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生死问题,学会以正向的看法和较自然的态度来面对死亡。当然,本研究也存在着缺陷,例如研究对象所在专业不确定而无法选择合适的对照组;另外,本研究分析的是短期效应,尚未追踪分析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1] 蔡昌雄,蔡淑玲,刘镇嘉.死亡焦虑下的自我照顾[J].生死学研究,2006(3):1332164.

[2] Halliday L,Boughton M.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death experi2 ence on death anxiety: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education[J].Jour2 nal of Hospice&Palliative Nursing,2008,10(2):76282.

[3]Dickinson GE.Teaching end2of2life issues in US medical schools:1975 to 2005[J].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 edi2 cine,2006,23(3):1972204.

[4] Dickinson GE,Clark D,Sque M.Palliative care and end of life is2 sues in U K p re2registration,undergraduate nursing p rogrammes[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8,28(2):1632170.

[5] 吴美如.生死教育课程对高职学生生命价值观及死亡焦虑影响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2005:71273;1132114.

[6] 郑晓江.论死亡焦虑及其消解方式[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2):11218.

[7] Lester D,Temp ler D I,Abdel KA.A cross2cultural comparison of death anxiety:A brief note[J].Omega(Westport),2006,54(3):2552260.

[8] Abdel2Khalek AM.Happiness and death distress:Two separate factors[J].Death Stud,2005,29(10):9492958.

[9] Russac RJ,Gatliff C,Reece M,et al.Death anxiety across the adult years:An examination of age and gender effects[J].Death Studies,2007,31(6):5492561.

[10] Davis SF,Bremer SA,Anderson BJ,et al.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ego strength,self2esteem,death anxiety,and gender in under2 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J].J Gen Psychol,1983,108(1):55259.

[11] Kastenbaum R.The psychology of death[M].3rd ed.New York:Sp 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0:119.

[12] Hegedus K,Zana A,Szabo G.Effect of end of life education on medical students’and health care workers’death attitude[J].Palliative Medicine,2008,22(3):2642269.

[13] Johansson N,Lally T.Effectiveness of a death education p rogram in reducing death anxiety of nursing students[J].Omega,1990,22:25233.

Influence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on death anxiet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higher grades

Gao Yulin,Fu Yiqiang,Chen Peiyun
(Nursing College of Nanfang M 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510515 China)

G40

C

10.3969/j.issn.100926493.2010.05.048

100926493(2010)2B20453203

高钰琳(1974—),女,江西省南昌人,讲师,硕士,从事护理教育、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傅义强工作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佩云工作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2009206210;

2009211230)

(本文编辑 张建华)

猜你喜欢
医学生量表病人
谁是病人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病人膏育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