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风,王雅蕾,朱光福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对在高职改革中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安小风,王雅蕾,朱光福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借鉴和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论文在对德国“双元制”运行机制认识的基础上,指出了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有借鉴和学习之处,同时也指出在这一个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逐步加以消化、吸收和完善,而不应该急于求成盲目照搬模仿。
双元制;职业教育;高职改革;运行机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原联邦德国人手中的“秘密武器”,对其经济振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德国总理科尔曾指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原料不足的国家,经济实力是以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为基础的。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我国最大的资本,是我国经济稳定的保障。”[1]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9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就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做了介绍和研究,如文献[1]和文献[2]等。许多专家通过对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运用到我国职业教育中来,如文献[3]、[4]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同时高职教育改革也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的成败的关键。在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高职教育者中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包括在高职教育中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实训模式、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等全方位的借鉴和学习。作者于2010年6月参加了中德职业教育物流专业师资国内培训班,通过德国专家的讲授,结合自己在高职教育中所感知的实际情况,论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作一个较为深入的介绍,同时对我国高职教育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思考和分析。
“双元制”职业教育植根于德国的历史与社会文化中,“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在德国有其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土壤,比如德国悠久的行会传统,德意志民族文化传统中独特的自由观以及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等[5]。“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含义包括:第一,学习地点在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学校完成。第二,受训者有着双重身份,即在企业作为学徒和在学校作为学生,且受培训者首先是作为学徒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在企业接受岗位培训,在学校作为学生的身份进行学习,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时间分配根据不同学校安排各有不同。第三,“双元制”学生毕业后可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而就业,也可以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和普通大学继续学习。第四,“双元制”执行的国家标准是职业培训条例,行会作为其管理机构,监管主要来至经济界。
就德国而言,整个社会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每个年轻人都能够在德国获得职业资格。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其主要现实途径是“双元制”。德国“双元制”的理念是基于国家和私有经济的合作,其基础是职业教育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是在国家、市场以及联合会共同参与下构成的,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构成基础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参与者主要有职业学校、负责机构(行会等)、企业。职业学校包括理论老师、实践课程老师以及学生代表;负责机构包括职业培训咨询者、考试委员会;企业有企业的培训师、学徒以及劳资委员会或工会。如图2所示。
图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参与者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从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等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就我国高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和普通大学,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不同的定位,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而普通大学教育以培养科学精神为导向。在培养过程中高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是其必可不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与普通大学的最大不同之处。但无论是高职教育或普通大学的教育,都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就是作为大学必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初衷所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从理念上,我国高职教育改革需要增进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共识。目前,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成为就业的前提,即使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要求高职毕业生毕业需要双证,但其证书在学生就业时并没有多少帮助。
(2)从参与者上,我国高职教育中最缺少企业参与,特别是大企业的参与。现在我国已经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中,企业必不可少。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室,也注意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如顶岗实习等。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入企业去锻炼或工作,但企业并没有真正承担培训学生的责任,也缺乏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去实习的学生仅仅是企业的一个临时的可有可无的一个工人,与德国的学徒是作为企业的一个员工完全不同。
(3)从制度上,国家还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与教育基本制度架构,没有厘清国家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关系。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唱主角,企业或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政府替代了企业或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应有的功能。政府非但没有在高职教育过程起到统筹和组织者的作用,反而试图从就业等环节中获取利润,如政府的相应部门垄断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市场等。
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成功模式被许多国家竞相仿效,其中也包括中国。然而,人们很快就认识到学习和移植德国经验的巨大困难。我国高职教育远没有达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如果不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环境,全套照搬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包括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全套照搬德国的教材体系等,这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而言,必然会事与愿违。
[1]郭扬.“双元制”在统一后的德国[J].教育与职业,1992(4):37.
[2]杨福生,宋守信.试论德国“双元制”对我国的借鉴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1994(2):6~7.
[3]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5(1):25~27.
[4]刘景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发[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3):64~76.
[5]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 [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54~58.
G719
A
1674-5787(2010)04-0005-02
2010-06-08
安小风(1973—),男,苗族,重庆秀山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王雅蕾(1983—),女,山西运城人,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朱光福(1971—),男,重庆市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注册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物流职业教育、企业物流。
责任编辑 仇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