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云,王永亮
(东北石油大学工会宣教文体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信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
陈 云,王永亮
(东北石油大学工会宣教文体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通过对大庆地区三所高校四个年级本科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在分析网络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措施,以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观念与思维方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和宣传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掌握网络技术这一新手段,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和宣传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和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成才。
表一 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统计
此次调查面向东北石油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大庆师范学院三所高校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一、二、三、四年级所占比例各别为25%,调查问卷涉及的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68%和32%。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使用网络的基本知识,有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数据分析看出(见表一),经常上网的人数已经占到比较高的比例,上网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当部分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有用信息的能力欠缺。调查显示(见表二),四个年级学生均把聊天、打游戏作为上网的首选功能,而聊天的内容则主要是无主题的闲聊和纯感情的交流。有一部分自制能力较差学生自从接触网络后,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表二 大学生上网目的统计
表三 学生浏览不良网站的统计
网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媒介,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不健康网站网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调查显示,有些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受到了不健康内容的干扰,甚至有少数学生还经常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页,如色情暴力类、封建迷信类等。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大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少数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政治敏锐性和辨别能力不高,在一些消极、极端、甚至反动信息的影响下迷失方向,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从以上三大类的调查表明:计算机网络已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状况,认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是当前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开放性、平等性、广泛性、互动性。高校“围墙”的概念将逐步消失,不同地点的高校学生,既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可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网络的交互性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在人人一律平等的网络中,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交流的形式也是见字不见人,这就有可能使最内向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人际心理距离缩到最短,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在网络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完全平等的,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输”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信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虚拟性、复杂性。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现实”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间接的“人机对话、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另外,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上各种思想政治文化相互渗透,各种信息真假难辨,网络对象虚拟化,信息的传播脱离了政府、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控制和引导,在学生吸收不良信息、思想的认识存在误区的情况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滞后性,不能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沟通、教育、引导工作。
(三)信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多维性。传统的德育研究方式易受到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手段等多种限制,通常是集中的、小规模、主题性的,而网络的运用,使德育的研究能最大程度的突破上述限制,使分散的、大规模的、个性的研究得到较容易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要考虑新的德育交流方式、新的德育研究方式、新的德育教育手段。网络方式教育形式多样、便捷、自由,师生可以采用msn、bbs、e-mial、QQ等多种方式,在时间、空间、对象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扩展,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一)整合校内网络信息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规范运作、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缺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主要由思政网、学生工作在线、心理咨询网、网络党校、网络团校等网站构成,它们分别隶属于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咨询中心、组织部和团委。各网站大多独立运作,内容也时常重复,无法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因此,要想真正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就必须对高校网络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它们形成一股合力,最大效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二)信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主动加强学习,加快角色调适与创新,掌握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定位要从教育的灌输者、说教者转变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员”,既是教育者,又具有非主体性的特点;既具有高新技术、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品德,又不以权威自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者,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者;既不强行“说教”,又积极提供“选择”和“引导”,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身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
(三)加大信息条件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是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进行思考、研究、探索、讨论、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知识解决思想上的具体问题。培养大学生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理想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及正确的信息观念,使大学生自觉遵循一定的伦理和道德标准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和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自觉抵制信息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牢牢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一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组织网上专题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实现自我教育;邀请教师、校友、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的优秀人物上网谈自己的经历、体会,用生动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尊重学生隐私,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理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三是可以通过网上展览、专家点评等方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介绍国外的优秀文化,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是在校园网上建立“辅导员信箱”、“心理咨询教师信箱”和“各种问题建议与答复”版块等,给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提供空间,学校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及时加以整理、分析、解答和落实,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使学校管理向民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1]孙爱霞.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略[J].党史文苑,2006(6):67-68.
[2]徐增勇.网络的挑战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北京.2005(3):6-7.
[3]张利平,吴秀玲,李福林.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J].现代情报,2010(4).
〔责任编辑:李尊娟〕
D412.62
A
1002-2341(2010)05-0153-03
2010-07-26
陈云(1981-),女,山东东平人,副主任、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