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德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黑龙江 大庆 163453)
铁人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
许俊德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黑龙江 大庆 163453)
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铁人精神的文化内核,它通过铁人王进喜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完美人格而得到体现,使铁人精神闪烁着人格的光辉、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彩。
铁人精神;传统美德;文化内核。
铁人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铁人王进喜的一生,是为祖国石油事业拼搏奋斗的一生。他和他那一代创业者们,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全面了解铁人王进喜的人,总觉得他只是个拼命苦干的劳动模范。而一旦你参观铁人纪念馆之后,铁人王进喜在你的心里立刻形象鲜明高大起来。真正了解铁人王进喜后,没有不被他的英雄事迹所感动的,没有不被他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德所折服的。
为什么铁人有这么大的魅力?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工作出色吗?不是。铁人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工作出色,更来自于他的人格。当我们谈论铁人精神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铁人的人格、人品,然后才能理解铁人的精神。
铁人精神之所以令人感动、给人激励,就在于铁人精神的文化内核在起作用。它的文化内核是什么?体现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通过铁人王进喜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完美人格得到体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其具体表现四个方面:一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二是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三是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四是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基本要求是什么呢?是“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朝历代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仁”,即“仁爱之心”,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
“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即“正义之气”,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
“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孟子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礼”,即“礼仪之规”,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对于不仁的人,礼法有何用?)”
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
“智”,即“智谋之力”,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孔子、孟子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
“信”,即“诚信之品”,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说出的话真实可靠。
孔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从五大要素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良好传统;历史上许多国家栋梁之才和社会贤良人士,无不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铁人家庭贫穷,没有能力上学,但铁人在家庭和社会的大学堂里受到了教育。
1.母亲言传身教。铁人王进喜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没有多高文化,但却知情达理、治家有方的家长。据《铁人传》记载,铁人王进喜的母亲何占信老人“受其父何尚德先生的影响,自小有点文化,能描花样,爱听秦腔,会讲故事。常用从秦腔里学来的历史知识教育儿女,让他们像花木兰、杨家将、岳飞、王宝钏等戏剧人物那样尽忠报国。”
父母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而做母亲的由于在抚育儿女方面具有独特的本能,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因此人们往往受母亲的影响最大最深。而一个会讲故事的家长,能使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从他讲述的故事里得到人生的启蒙,其最初的价值观、人生观便是这样形成的。铁人王进喜的母亲不仅仅是一位会给孩子讲故事的母亲,她对孩子的要求还非常严格。即使后来王进喜当了国家干部,她仍然定下家规:“公家的东西一分都不沾!”
一次,铁人家搬家,1205队的工人们见铁人家床上铺的席子旧了,就说咱队上搭棚子用的席子多得用不完,去领几个。铁人的妻子王兰英不许。工人们说,那就拿几个草垫子吧,因为草垫子属于福利,不用领。铁人的母亲说:“不是说了吗,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别去啦!”
2.地域文化熏染。王进喜出生的甘陇大地,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经济发展缓慢,手工业比较落后。这里一直是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地区之一,因此逐渐造就了耿直、朴实、尚武的民风。他们恪守祖规,安贫乐道,生活十分简朴。从王进喜的性格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他耿直、朴实,但只要他认准的,又敢做敢为,从无胆小畏缩之态。
文化的传承,除了政府实施的公共教育(如古代的太学),再就是民间办教育,包括家庭请私塾。其三是民间文艺的传播,如说唱艺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最初都是由说书人在民间流传,最后逐渐由文人执笔定型的。善恶观、道德观、价值观等,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的。
除了说书,再就是戏曲。如地方戏。王进喜祖籍陕西省大荔县,从王进喜上推五代,王家走西口迁到玉门赤金。无论是八百里秦川,还是甘陇大地,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秦腔就是王进喜最喜爱听的地方戏。王进喜对秦腔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迷恋。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的张德国介绍,他妻子贾梅英秦腔唱得好,1962年在钻井一大队保养站工作时,一次,王进喜到钻井一大队保养站办事,忙里偷闲专门叫贾梅英给他唱段秦腔《打金枝》、《别窑》、《武家坡》。
爱国、忠义、感恩、忠奸、善恶……等等价值观、道德观,通过戏剧故事,代代相传,它们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细胞。
王进喜对秦腔的迷恋,除了艺术本身的魅力外,实际上也是王进喜对知识渴求的一种表现。玉门解放后,玉门油矿被解放军实行军管,军管会组织工人学文化,开办扫盲班,使工人们有了学习条件,王进喜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中。当时的工友师云鹏介绍,王进喜在学习上很能吃苦,上夜班回来还点上煤油灯学习,煤油灯冒出的黑烟把王进喜的脸熏得黢黑,但他仍坚持学习到很晚。一天,王进喜从家里带来一本很旧的《三字经》,晚上默默地看,书上沾了不少黑黑的灯油灰,王进喜用手擦,越擦越黑。有时师云鹏一觉醒来,见王进喜还在看书写字,书都翻烂了,这让师云鹏很佩服。
除了向书本学,王进喜更多的是向身边人请教、向身边人学习。大庆石油会战,油田工委发出学习毛泽东所著《实践论》、《矛盾论》,用“两论”的思想指导大会战。王进喜识字不多,他就让实习大学生给他边念原文边解释。虚心好学,使他的思想不断成熟。他能针对实际问题说出:“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儿马列主义都没有”等富有哲理的话。
1949年秋,玉门解放。1950年,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于是萌发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在党组织的培养下,王进喜成长进步很快。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中,又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使他由朴素的阶级感情上升为高度的主人翁意识,成为一名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1956年,33岁的王进喜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党员,王进喜通过学习共产党的《党章》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从中认识到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宗旨,懂得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懂得了怎样做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当他明白了道理后,他就终身努力践行,矢志不渝。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在孔子那里,仁是最高境界的善。韩非子解释说:“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
王进喜是一个充满仁慈爱心的人。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孝敬父母,二是友爱同志,三是忠诚祖国、忠诚党的事业。落实到工作中,就是爱岗敬业。
铁人王进喜是有名的孝子。王进喜对父亲在旧社会受过千般苦、刚解放就去世终生抱恨,把一腔孝心都献给母亲……自己立志为国献油,不能久奉床前,因此,在外打井无论怎么忙也要挤时间回家看看母亲,哪怕在家呆几分钟,看一眼也行。一次,在北京开会,有人给王进喜一个桃子,王进喜不舍得吃,就带回来给母亲。看着母亲吃着香甜,王进喜也高兴。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铁人还在惦念着母亲,渴望见母亲一眼。
铁人对妻子王兰英的爱。1970年国庆节那天,他被邀请出席国庆观礼。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多给了他一张观礼券,王进喜想到了跟着自己吃了大半辈子苦的老伴儿王兰英,他说:“这张票我谁也不给了,给我老伴儿,她跟我吃苦挨累,这回我把最大的幸福送给她,让她去见毛主席。”
铁人对领导的爱。到江汉视察,呼吁大力解放老干部。铁人临终前最惦记的是三件事:一是早日解放没有解放的油田老干部,他让人代笔给大庆的军代表写信,让他们抓紧解放宋振明等干部,油田建设需要他们。二是一定要到大寨看看。三是要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给钻井前线买汽车。
王进喜对工友的爱就更是人人皆知。收养因公去世的工人的孩子;赡养因公去世的工人的父母;领着重病在身的职工去北京看病;为单身职工介绍对象等等。1261队司钻陈国安病了,却检查不出病因。王进喜利用开会的机会先后把他送进省城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治疗。陈国安长期住院,家里困难大,铁人王进喜把他的爱人从大田队调到服务队,让她能够就近上班同时照顾好3个孩子。4年后陈国安病愈出院,不能再上井了,王进喜就把他安排在大队修鞋组工作。
去阿尔巴尼亚访问,王进喜还不忘给工人买回两个“热得快”,工人用它烧水、熬药。
至于办学、修路,为职工解决生活上的具体问题等,如果没有大仁大爱之心,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勤政为民的责任感。
在家能孝敬父母,在外能友爱工人,对上就能尊敬领导、报效祖国。孔子认为:“孝悌这种美德,就是仁的基础、仁的根本。”就是说,孝,就是爱在父母和同志身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爱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体现。
“文革”期间,大庆油田的主要领导都被打倒,下放劳动。铁人王进喜顶着压力,呼吁解放他们,没有爱的根底,哪有如此的勇气?
看到北京的街头公共汽车背煤气包的人多了,为什么铁人才蹲到街头流泪?因为爱之深,才痛之切。真正的爱就会化为一种责任,使你心甘情愿地想为之付出。
索取那不叫爱。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也是想为他付出。付出情感,付出金钱、物质等等。
因为心中有对祖国的真诚的爱,王进喜才要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才喊出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因为,爱就是一种付出。因为心中有对祖国的爱,王进喜才提出了全国每人每年半吨油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在儒家经典里,“仁义”是连体的。所以才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说。
王进喜身上的“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民族的大义,这是第一位的。国家缺油,这个大“义”在王进喜心里是第一位的。所以,任何个人小“义”都服从国家的大“义”。这也就是为什么铁人对待工作如此拼命的原因。
另一方面,共产党把王进喜从旧社会解放出来,除了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更使他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新旧社会的对比,让王进喜懂得了谁对他好。王进喜是知道感恩的人、懂得报答的人,也就是说要讲“义气”。所以,体现在工作中,他就是要干好、干出成绩,要为国分忧。
铁人之所以“泪洒沙滩”,就是因为他是钻井队队长,是劳动模范。钻井队长就是为国家打井的、找油的。因为讲“义气”要报答祖国,所以他才要多打井、多出油,没想到,自以为打了许多井,首都还是缺油。那么这个“义”就没有落实好,没有兑现好,所以铁人感到痛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就是铁人王进喜始终坚持的大义。
本来铁人在工作中始终愿意跟对手比赛、争第一的。但为了国家利益这个“大义”,会战中,他常常无私地帮助其他钻井队。一次,1261钻井队钻机上的水龙头坏了。王进喜听说后就和大伙商量,把自己队备用的新水龙头送去。
因为“义”字在心,“文革”期间,面对造反派的批斗和肉体折磨,王进喜才能做到“刀架在脖子上,我也不会承认大庆红旗是黑的。”
因为“义”字在心,当油田出现“两降一升”,有人仍不顾事实大喊“形势一片大好”时,王进喜才勇敢地站起来说出了真相。
义,在铁人身上体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朋友对工人讲“义气”。义气就是一种情感。
会战初期,由于条件特别艰苦,组织上考虑到钻井工人体力消耗特别大,每月给他们补助六两保健肉。一次,铁人所在大队后勤,考虑到大队领导也比较辛苦,就自作主张,给每个大队领导分了点儿肉。铁人回家,看到厨房里有一块肉,感到特别奇怪,了解情况后,他立即组织大队班子成员开了一个会,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保健肉是党组织给一线工人的补贴,我们吃了,等于从工人嘴里抠肉吃,咽得下去吗?”会议决定,把分给干部的肉都退回来。铁人带头做了思想检查。
《三根白发的故事》、《关心陈国安的故事》、《用落地油换食品的故事》既体现了铁人对工人的爱,又体现了铁人对工人的“义”。就是说,工友们拼命干,作为队长不能不管他们、不能不关心他们、不能不回报他们。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礼仪之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方方面面,主要就是对人对事的处理上要按照礼仪要求把握一个尺度。比如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问孔子:“怎样是孝道?”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规定的礼节伺奉他们;他们过世了,应按礼的要求安葬,祭奠他们。”对待父母要按礼的要求去做,对待上级、下级以及对待一些事情的处理,都要有礼所遵循。
实际上,礼,就是一种修养,一种谦虚谨慎的品德。
王进喜由一名钻井工人,一步步成长为钻井队长、钻井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大庆油田的领导、中共中央委员。但王进喜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和骄傲自满,因为他懂“规矩”,即懂得“礼仪之规”。
因为懂“礼”,当他批评错了别人,能主动承认自己不对。1964年春天,王进喜到45井家属基地检查工作,来到托儿所,看见有个保育员怀抱着一个孩子,而另一个孩子却坐在地上哭。王进喜心想“这个婆娘心太狠,自己的孩子知道哄,而别人的孩子在地上哭”。就上前把那个保育员训了一顿。走出托儿所,所长告诉他,今天你冤枉人了,那个保育员刚才抱的孩子是别人的,哭的孩子才是她自己的。听了这话,王进喜像被人打了一棍子,脑袋“嗡”的一下子,急忙返身回到屋里对保育员恳切地说:“小同志,真是对不起,方才错怪你了。毛主席说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不了解情况胡乱批评人,你一要担待,二要批评我,给我提意见。”
因为懂“礼”,所以他始终很谦逊,他常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因为懂“礼”,所以在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71岁的生日晚宴时,他老老实实坐着一言不发,认真听着毛主席讲话。他记住了毛主席告诫他们四位劳模的话:“你们不要翘尾巴,一辈子不要翘尾巴。有些人不好,尾巴翘得太高了,要夹着尾巴做人。”
因为懂“礼”,他才总结出让人难忘的“五讲”:“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
因为懂“礼”,临终前,他才把自己住院期间,组织给他的补助金交给组织。他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其实他家上有老、下有小,全家10口人全靠他一人的工资供养,他这样的家庭更需要补助。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人非常有礼貌,谦逊,彬彬有礼。为人处事分寸把握得非常好。这就是懂得“礼仪之规”。就是涵养、修养非常好。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王进喜没多高文化,但不代表他没有智慧。而且他很有智慧。
他的智慧体现在工作上,就是懂得巧干。因为会巧干,他才发明了钻机整体搬家,才不断提高打井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纪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目标。
他的智慧体现在学习中,就是不会写的字,可以用象形符号代替,使人们能够理解他工作上的用心。
他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就是知道用落地原油到农村换点土豆、粉条,让在饥饿中的工人兄弟能吃顿饱饭,好有力气多打井、打好井,早日拿下大油田。如果没有智慧,很教条,很胆小怕事,就不会做这事。
他的智慧体现在讲话中,就是不被秘书准备的现成讲稿束缚而即席演说,语言幽默生动,令人捧腹大笑。
他的智慧体现在技术上,就是能从千米之下钻头的声音上判断钻头是否正常。
他的智慧体现在辨是非、明善恶、知人识人上,就是知道“宋陈季王”(指油田领导宋振明、陈烈民、季铁中、王新坡)是好人,他们做的事是对的,只有解放他们,油田生产和发展才有希望。所以,他才有勇气坚持真理,有胆识说真话、办实事。
所以说,智慧和读书多少也没直接关系。当然如果天资聪慧,后天再学习,那就更智慧了。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在这方面,王进喜有着优秀的品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对党的诚信。二是对工人朋友的诚信。
具体说就是不撒谎、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勇于担当。
比如《难忘的四·一九》这个故事表现的就是铁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本来康世恩在批评李敬、李云,他来晚了,完全可以在后面找个地方坐下。但是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就走到台上和钻井指挥部领导一起接受批评。
“文革”期间,大庆油田出现了“两降一升”的油田开发严峻形势。1970年1月,石油部军管会在北京召开石油系统抓革命促生产会议,各油田派代表参加。王进喜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会议。一天,国家计委余秋里同志要听大庆情况的汇报。大庆主管生产的那位同志按照事先准备的稿子大讲油田大好形势,对存在的问题只字不提。王进喜在旁边听得非常着急。当说到地下情况怎么怎么好时,王进喜憋不住了,他嚯地站起来大声吼道:“几位领导,不要听他那一套。大庆生产形势很不好,地下水都快淹到脖子了!”余秋里听了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回事?”王进喜接着就把他调查的情况向余秋里做了汇报。听完汇报,余秋里感到问题严重,指示王进喜要进一步做准备,向周总理汇报。所以才有后来总理关于“恢复大庆两论起家基本功”的批示。
这个事表现的就是铁人敢于坚持真理的品质。这才是真的对党的事业负责。我们有的官员,报喜不报忧。还有的官员,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私利,对党不诚信的表现。
现在我们说坚持真理都不容易,何况那时候。所以说铁人敢于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更不容易啊。
“信”在铁人身上的体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对工人朋友的信赖,工作上紧紧依靠他们;生活中有了困难,他就无私地帮助职工。职工也信赖他、支持他、拥护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
因为“信”,他从来都是说到做到。他写的诗、说的话,无论说得多重,他都在追求着、努力践行着。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要为国家干好一件事,快快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所以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石油,他的人生就是石油人生。他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其实,他岂止是少活了20年啊!
“律己修身、精忠报国、仁爱孝悌、诚信好礼、天下为公、自强不息”这些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容,在铁人王进喜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这就是铁人人格的魅力所在。也是铁人精神让我们感动和痴迷的根本所在。
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铁人精神的文化内核,使铁人精神闪烁着人格的光辉、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彩。所以说,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
〔责任编辑:王乐群〕
D648
A
1002-2341(2010)05-0030-06
2010-08-09
许俊德(1962-),男,河南息县人,研究部主任,从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