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蔚鹏 ,李 上 ,范玉敏,熊 云,葛小霜 ,徐文海,陈敬德 ,马 玮,胡 瑜
(1.酒泉卫生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2.酒泉市卫生局,甘肃 酒泉 735000)
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调查分析及思考
孙蔚鹏1,李 上1,范玉敏1,熊 云2,葛小霜1,徐文海1,陈敬德1,马 玮1,胡 瑜1
(1.酒泉卫生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2.酒泉市卫生局,甘肃 酒泉 735000)
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缓解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推广工作[1]。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市2009年上半年共开办4期培训班,拟培训450人左右,学员覆盖酒泉市肃州区、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阿克塞县、玉门市、嘉峪关市8个市县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及村卫生服务室(所)。作为此项培训工作的参与者,笔者随省市两级检查组对中医适宜技术在各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临床运用情况进行回访。下面就对此次培训学员的问卷调查及基层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基层中医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思考。
推广项目为甘肃省专家通过筛选推荐的疗效确切、经常使用、易于掌握的项目,如“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技术、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技术、脏腑背俞排罐治疗腰肌劳损技术”等20项适宜技术,整个项目主要为针灸推拿,涉及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神经系统检查、免疫及代谢性疾病知识。项目培训要求乡镇卫生院学员掌握20项,街道社区、村卫生室学员掌握10项。学员全脱产学习,食宿免费,上午理论课,下午实践技能操作,适当以讲座形式穿插现代医学相关知识。学习结束后,分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2部分进行考核。
2.1 对象
酒泉市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村卫生室从医人员,拟培训450人,实际在册398人,共4期,每期培训末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398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回收率87%(见表1)。
2.2 调查问卷
表1 4期学员组成(n)
问卷涉及民族、学历、职称、专业、岗位、进修经历及对振兴中医事业的看法等15项内容。
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应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
3.1 一般情况
在345份有效问卷中,男性268人、女性77人,男∶女=3.5∶1;年龄最小 21 岁,最大 63 岁,平均年龄(39.55±9.49)岁。其中无学历28人,占8%(主要在村卫生室);中专220人,占64%;大专83人,占24%;本科14人,占4%。中医专业52人,占15%;中西医结合专业14人,占4%;西医专业272人,占79%;其他7人,占2%。
3.2 统计方法与结果
本文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了量化和比较,将职称、重选专业等比较项目用1、2、3等数字表示。结果见表2。
表2 调查表问卷项目统计结果(±s)
表2 调查表问卷项目统计结果(±s)
第1期 第2期 第3期 第4期 统计值 P职称年龄希望从事专业希望培训项目重选专业岗位中医院进修西医院进修培训前的收获培训后的收获总体比较1.73±0.65 36.4±10.01 1.89±0.73 1.15±0.63 1.97±0.75 3.05±0.84 1.69±0.47 1.47±0.50 1.61±0.49 1.21±0.41培训前培训后1.74±0.62 39.83±8.98 1.92±0.45 1.09±0.29 1.88±0.52 3.13±0.72 1.60±0.51 1.31±0.46 1.53±0.50 1.13±0.33 1.84±0.70 40.01±8.04 1.91±0.33 1.12±0.33 1.94±0.83 3.16±0.67 1.72±0.48 1.58±0.56 1.56±0.50 1.18±0.38 1.87±0.68 41.06±10.56 1.99±0.55 1.17±0.04 1.87±0.50 3.19±0.67 1.63±0.49 1.47±1.50 1.62±0.51 1.10±0.30 1.58±0.50 1.15±0.36 0.89 3.44 0.53 0.76 0.59 0.50 1.16 4.54 0.73 1.46 272.16 0.45 0.02 0.67 0.52 0.62 0.68 0.33 0.00 0.54 0.22 0.00
3.3 分析
(1)学员职称(无 1、初级 2、中级 3),总体(1.80±0.66),即学员的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以内,有一部分乡村医生还没有医师证和职称。
(2)学员年龄平均(39.55±9.49)岁,从第 1 期(主要为各乡镇卫生院)到第4期(主要为村卫生室)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平均年龄最大相差5岁。在村卫生室,年龄在45~63岁之间的学员多数单独采用传统中医方法防治疾病,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解剖学、现代诊断方法等知识。
(3)希望从事专业(中医1、中西医结合2、西医3、辅助科室4)调查中,均数为(1.93±0.50),说明基层医生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事实上基层医生主要从事全科医师工作。
(4)基层学员希望培训项目(中医1、西医2)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希望多培训些“简、便、廉”的中医项目。
(5)学员重选专业(中医1、中西医结合2、西医3)调查,得到的均值是(1.91±0.56),说明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基层学员的首选。
(6)在基层学员有无进修经历(有1、无2)的调查中,中医院的进修经历均值为(1.66±0.49),西医院的进修经历均值为(1.45±0.52)。说明基层学员在西医院的进修人次远多于在中医院进修人次。
(7)对本次培训前后的收获(好1、一般2)调查中,学员培训前的感受均值为(1.58±0.50),培训后均值为(1.15±0.36),说明学员对实用、易于操作的培训项目比较满意。经过对部分乡镇卫生院第1期学员的回访,发现部分项目已经在基层开展,而且疗效好、收费低廉,老百姓易于接受。
4.1 效益与评价体系
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其他传统中医药诊疗疾病一样,主要特点是简和廉,例如,此次培训项目中的按摩气海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只需要医生的耐心和一根中指;气海配天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只需要一根艾柱和一点姜蒜等。而对医院来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年终时医院对科室的评价、科室对医生本人评价或社会对医院评价都主要依据经济效益,特别在基层,经济效益更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2]。
4.2 人员素质与培训
此次调查的学员有一部分是村卫生室的医生,他们无学历证或执业证,乡镇卫生院多数学员是初级职称或中专学历,他们普遍缺乏中医药知识,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培训,而且年长学员知识老化,年轻学员没兴趣学中医,因此,基层从业人员的中医理论与技能有待提高。在中医药人才培训方面,从2009年开始,甘肃省卫生厅提出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要求各市州、各单位在医护人员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组织集中辅导。这种活动对西医学中医,尤其是提高西医内科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很大帮助,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4.3 中医学文化与临床
中国古代文化孕育出传统医学,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医人文精神和确切疗效。为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最近各中医院在艰难生存的同时,在医院门厅、走廊等处通过名人字画、塑像等营造中医文化氛围。与中医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医院费尽心思宣传医院各个科室的诊疗项目、大型诊疗设备及其用途。2008年甘肃省开始选拔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这无疑给中医学院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基层中医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4.4 环境与政策
中医的发展取决于医学环境及政策,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如在某医学院一名药理学教授一边在中医的招牌下申请从植物中提取瘦素,以解决肥胖人群的科研课题;一边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中医缺乏科学依据。个别省份中医学院毕业生从事外科治疗存在资质问题或考外科研究生时不予录取。按照现行的环境和政策,中医的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任建萍,吴林荣,蒋建敏.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6,6(26):54~55.
[2]荆志伟,谢雁鸣,刘保延.东南三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4(18):241~242.
R195.1
B
1671-1246(2010)09-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