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津平 蔡宝英 刘兆宽 杨雅清 魏 琼
(解放军第254医院,天津 300142)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在行机械通气期间,吸痰操作是护士应熟练掌握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技术。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气管黏膜损伤,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加重低氧血症甚至心跳骤停。而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通畅,通气量下降。因此,我科对40例COPD行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按需吸痰,并观察及效果,现介绍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ICU收住的80例COPD行机械通气患者,符合1997年COPD诊断规范草案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6~83岁,平均(72.5±10)岁。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9~81岁,平均(70.5±12)岁。
1.2 方法 试验组采取按需吸痰,吸痰前听诊,根据痰鸣音、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血氧饱合度(SpO2)比原来下降2%左右,患者出现咳嗽时给予即刻吸痰。对于痰在下肺部且粘稠不易一次吸净患者,给予翻身、扣背、雾化、保持 60°角度以上侧卧位5~10 min后吸痰,吸痰后再听诊。对照组按传统遵医嘱定时每2 h 1次吸痰,翻身、扣背、雾化后及痰。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给 3 min 80%氧气,吸痰管最大外经不超过气管内经的1/2,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插管深度要超过气管插管,遇到阻力后上提1~2 cm,打开负压边旋转边吸引退出吸痰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密切观察痰液性质、性状、量、心率、血压、SpO2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每次吸痰的间隔时间。
1.3 评价标准 吸痰效果好:听诊双肺无痰鸣音、吸痰中、后患者无呛咳、发绀、吸痰后SpO2在30 s内迅速上升至90%以上。效果良好:双肺无痰鸣音明显减少,吸痰中、后患者无呛咳、发绀、吸痰后SpO2在30 s内迅速上升至85%~90%。效果差:双肺有较多痰鸣音、吸痰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发绀,吸痰后SpO2在30 s内难上升至85%〔2〕。
两组吸痰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吸痰效果比较
试验组在吸痰效果、吸痰间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1。
3.1 根据听诊确定痰液的位置、性状按需吸痰 COPD行机械通气患者,尽量减轻因吸痰过于频繁所造成的患者并发症。吸痰前患者胸部听到痰阻声或痰鸣音或在患者床旁听到“呼噜”声音,表明大量糊状痰液积聚在上呼吸道,应立即吸痰。如痰液粘稠多存留于下呼吸道,且痰鸣音相对固定,结合气道雾化液滴入、翻身、扣背、侧卧体位在 60°角度以上 5~10 min后呈体位引流,使痰液松动,再吸痰。吸痰过于频繁或不及时,造成不必要的气道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及增加细菌侵入下呼吸道的机会。本组80%患者按需吸痰减少了吸痰的次数,同时吸痰后听诊效果好。
3.2 按需吸痰转变护理操作向个性化需求的发展 按需吸痰比按时吸痰更为有效,首先,按需吸痰减少了对患者吸痰待来不要的刺激,有的患者痰液并不多,定时吸痰反而会造成和产生患者的对抗心理、恐惧心理。对痰液较多的患者要及时吸痰,以免贻误病情甚至发生并发症。护士要根据患者的个性化病情的特点,掌握患者疾病的各项指标及信息,掌握患者痰液粘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作为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应根据痰液的粘稠度及痰培养的结果而配制相应雾化液。吸痰前后听诊时,如肺部闻及明显的湿罗音或频繁呛咳,应调小呼吸机的湿化量,停止气管内注入雾化液。对下肺感染的患者,健侧卧位5~10 min后经体位引流,必要时给予抬高臀部,再吸痰效果更佳。才能做到准确、安全、有效的按需吸痰。因此,在护理机械通气患者中,护士不但要有熟练的各种护理技能操作能力,有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个性化特点行体位改变、湿化等判断吸痰时机的标准。
按需吸痰减轻气道黏膜损伤的机会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我科采取吸痰前后听诊,翻身、扣背、雾化,后保持侧卧位5~10 min,必要时给予臀部垫高后再吸痰的做法,使小气道的分泌物充分进入较大气道,以达到最佳吸痰效果,有效稳定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状态,增加患者对吸痰的耐受性。
〔1〕方强.危重病护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1-122
〔2〕于爱莲,许传英,杨瑞花.不同吸痰时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排痰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25-26
〔3〕张振英.机械通气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5):1288-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