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多样性缺乏的实证研究:以隐喻为视角

2010-10-24 09:25刘云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语料英语专业英语口语

刘云飞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多样性缺乏的实证研究:以隐喻为视角

刘云飞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本文以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受试进行关于口语多样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围绕问卷调查和语料分析展开,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多样性行为和多样性能力的概念;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试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不仅忽略多样性,而且多样性行为欠缺,多样性能力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当代隐喻研究的相关成果提出借助隐喻思维实现多样性的理论假设,并通过语料分析论证了这一假设。

英语口语交际;多样性;隐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就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情况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以英语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口语为对象所进行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秋芳(2001)将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内容分为语言形式、语言内容以及交际规则,并进一步将语言形式的教学目标定义为:形式准确、流利以及多样。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多样性。[1]

相关研究经证明语言输出会以不同于语言于输入的方式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二语水平(Gass1997;Skehan 2002;Swain 1985;Swain 1995;Swain & Lapkin 1995);因此作为语言输出中重要参数之一的多样性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同样扮演着积极角色。文秋芳(2001:26)基于对近年来英语专业四级口试情况的分析指出“如果仅仅追求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可能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Tarone(1993)的相关实验得出了类似结论即,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对有限语言资源的多样性使用会促使其二语水平持续性提高。

此外,多样性通过将言语交际放置于一个更广泛的范畴并给予交际者更多的表达选择增加了交际用语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减少了语言对思维的束缚有助于交际者表达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义,避免对思维的“不完整表达”。由此可见多样性对于应该达到较高英语水平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们认可在有些场合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始终使用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但作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了解一定数量的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语言形式则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多样性情况的调查

(一)问卷调查

调查在2007年5月进行,分问卷和语料两部分。调查对象为39名1至3年级的三峡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年龄分布为23岁-33岁,来自全国12所不同高校,研究方向涵盖语言学、翻译以及文学,其中38人在本科阶段的专业为英语,1人在本科阶段的专业为文秘。

问卷为开放式,只包含一个问题,即“在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你认为语言形式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问卷分为若干次发放,每次只发给一个调查对象,在调查过程中本文作者始终在场以随时回答调查者可能提出的任何疑问。每一次调查无时间限制,以确保每个调查对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二)语料收集

语料方面39个研究生首先各自决定一个讲述话题,本文作者不提供任何选择或建议。为了保证语料的丰富性,只有至少两个学生的话题一致或相同时该话题才能随后被记录分析。在调查对象所决定的不同话题中两个有工作经验的调查对象以“working experience”为话题,两个刚在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演讲比赛中担任评委的学生以“debate”为话题,另外两名学生则对“life”这一话题感兴趣。还有四名学生准备讲述“my childhood”,5名学生认为“my dream”是一个值得谈论的话题。其它学生所选话题都不相互重复。限于篇幅,我们以“working experience”作为被分析的话题,该话题的语料来自两名调查对象。

语料收集分若干次进行,每次收集一名调查对象的语料。在收集过程中调查对象有2分钟左右的时间准备,然后谈论自己决定的话题。调查对象的话语输出都被录音,目的在于析调查对象的多样性行为,[2]同时他们话语中的绝大部分(约90%)也被本文作者速记下来。每次录音一结束即以速记内容为基础对调查对象进行一个简短的采访,采访以提问为主,目的在于检测调查对象的多样性能力。

三、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问卷分析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百分比为问卷回答中包括该项的人数比例:准确性:100%,流利性:58.97%,多样性:15%。

学生对问卷调查的回答呈现如下特征:

(1)所有调查对象只要其回答中包含了流利性,则准确性必然也包括在其回答中;如果包含了多样性,则流利性和准确性也必然包括在其回答中。

(2)所有调查对象的回答中都包括了准确性。

(3)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在其回答中指出了流利性。

(4)只有1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样性值得注意,可以看出多样性是一个被调查对象相对忽略的方面。

(二)语料和采访分析结果

表格1.调查对象1的语料

表格2.调查对象2的语料

(三)讨论

综合分析问卷、语料和采访,调查对象在多样性方面呈现如下特征:

(1)问卷反映出口头交际过程中的多样性相对于准确性和流利性来说是一个被忽略的方面。

(2)在调查对象口头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基本上都是被同一语言形式表达。调查对象的多样性行为欠缺。

(3)在对2个调查对象的采访中共提出13个问题,其中10个要求被调查者尽可能想出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刚刚在他们各自的口头语篇中出现过的概念,另外三个是要求他们仔细考虑以及其他相关询问。在相对应的10个回答中有3个回答(占回答总数的30%)不能找出至少一个不同的表达方式,4个回答(占回答总数的40%)仅包含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3个回答(占回答总数的30%)包含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此外,无受试者能想出三个及其以上不同表达。

(4)调查对象所提供的所有不同表达形式只停留在词汇层面,即用同义词替换语篇中的某一个词,没有涉及到句法结构。在此,结合上述几点我们可以得出调查对象的多样性能力较低。

四、用隐喻解决多样性欠缺的思考

(一)用隐喻分析多样性的理论理据

首先,《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Lakoff & Johnson,1980)一书的出版以及其它和隐喻相关书籍的陆续问世,隐喻性表达在日常用语中随处可见的观点在语言学界已被广泛接受。“如果隐喻充斥于日常语言,那么语言学习者在其学习的各个阶段必然会接触修辞性语篇。这也意味着掌握常规性修辞语言必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特别是当隐喻带有跨文化差异时更是如此。”(Kövecses 1995 cited in Bores 2000:553)

其次,“隐喻的本质在于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5)将隐喻看作认知行为使得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建立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模型,也为我们更进一步探讨语言的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借助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更深入地探讨概念在某一特定语言中是如何组织的,以及不同语言中概念系统的组织方式有何差异成便成为可能。如果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可以被认为是思维模式以及概念组织方式多样性的派生物,那么思维以及概念的多样性便铺垫了通往语言输出多样化的桥梁。“我们的世界是一种从某种角度被描述的世界”(束定芳,2000:162)思维模式以及概念组织方式的不同往往产生看待事物的角度的不同,而“隐喻是一种过程…,通过它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得以产生。”(Schön 1979 cited in Lynne Cameron & Graham Low 2001:135)隐喻为我们创造了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同时也创造了语言多样性的潜式。

最后,一个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往往产生大量语言隐喻(linguistic metaphor),这些语言性隐喻中的很多表达可以用来表达同一概念。例如,如果我们从“旅途”这一视角来看“生活”,我们不难得出如下语言性隐喻表达:It was hard for me to choose a road / I hesitated at where I was going/which path to follow/ I stood at the cross-roads/ It was hard for me to decide which direction I should head for/ I was not sure about my next step/where I want to be。

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都来自概念隐喻 LIFE IS A JOURNEY,在一定语境下都可表达“It was hard for me to make a choice”这一概念。当然,关于生活的概念隐喻不仅局限于LIFE IS A JOURNEY,还有,LIFE IS A BAMBLE,LIFE IS A GAME,LIFE IS A BOOK(Ortony,1993)等诸如此类,这些概念隐喻同样可以被用来表达同一概念。因此提高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过程中的隐喻意识可以方便有效地促进多样性的实现和提高。

(二)用隐喻思维实现多样性的实际可行性

现在,以调查对象的语料以及他们在采访过程中的回答为例论证通过隐喻实现多样性的实际可行性。所有相对应的隐喻表达例句来自Lakoff& Johnson(1980),Lakoff(1987),Lakoff(1993),Goatly(1997),Littlemore(2000),Ortony(1993),Sacks(1979),Indurkhya(1992),蓝纯(2005),胡壮麟(2004),束定芳(2000),个别例句在引用过程中略有修改。

?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隐喻使我们能够从不同视角观察和描述同一事物,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便由此产生。然而,要充分发挥隐喻在实现多样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还需要考虑其它一些相关因素,如对隐喻意识的培养,了解隐喻中的跨文化差异,避免过度使用隐喻以及随意创造不规范的隐喻表达等。

五、结语

本文提出多样性能力和多样性行为的概念,从本文的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来看,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多样性能力和行为都有待提高,而隐喻性思维提供了通向多样性表达的桥梁。以隐喻为视角对口语多样性进行的实证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作者希望这一尝试性的研究能引起同仁专家对隐喻和口语多样性相关问题的更深入探讨,并期待以自己的零星断想引出大家的真知灼见。

注释:

[1]Skehan(1996)提出了语言的三个纬度: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文秋芳(2001)认为从交际的有效性来看,语言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多样性”(即词汇与句型的多样化)更能体现出语言在交际中的质量。本文采用文氏观点。

[2]本文提出多样性能力和多样性行为的概念,将多样性能力定义为“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概念的能力”,将多样性行为定义为“多样性能力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实际体现。”将多样性能力和多样性行为进行区分的原因在于语言使用者也许具备一定程度的多样性能力但由于语境等原因没有或不愿在语言使用中体现这一能力。

[1]Bores,F 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 Applied Linguistics,2000:553-571.

[2]Gass,S. 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Mahwah:Lawrence Erbium Associates,Inc,1997.

[3]Goatly,A.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Indurkhya,B. 1992. Metaphor and Cognition: An Interaction Approach. London:Kluwer Academic Press,1997.

[4]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akoff,G. 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Lakoff,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ed)(p202-25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7]Littlemore,J. Metaphoric Intelligence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Birmingham,UK:Pilgrims Ltd,2000.

[8]Lynne Cameron & Graham Low(Ed.).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Ortony,Andrew(ed.). Metaphor and Thought(2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0]Peter Skehan.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6(1):38-62.

[11]Sacks,S.(Ed.). On Metaphor.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12]Swain,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Gass,C Madden(Ed.).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235-253). Rowley,MA: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5.

[13]Swain,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G.. rook & B. Seidlhofer(Ed.).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p125-14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4]Swain & Lapkin,Problems in out 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1995:371-391

[15]Tarone,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 Variationist Framework.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MS,1993.

[1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9]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ack of Variety in the English Oral Communication:From the Angle of Metapho r

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study taking postgraduate English majors as subj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s and corporal the concept of variety competence and variety performance was put forward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variety is neglected by most subjects, their variety performance is poor and their variety competence is at a low level.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after further analysis of some corpora collected from the subjects, believe that metaphor can be used as a bridge to variety.

English oral communication; variety; metaphor

刘云飞(1978-),男,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2010-03-19

猜你喜欢
语料英语专业英语口语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加强及应用英语口语教学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浅谈加强高中英语口语教学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