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贤 林 辉
富阳市地类变化及原因分析
张国贤1林 辉2
(1浙江省富阳市林业局311400;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金华321001)
富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对其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介绍了富阳市的自然概况和地类现状,再对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中地类变化进行分析,查找变化原因,最后作了总结。针对林业用地的增加分总面积增加、调查标准变化以及与非林地的转换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本质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林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的结论。对林业用地内部各地类的变化分类别进行分析,客观分析数据增减的原因,为森林经理提供借鉴的作用。
二类调查;地类;林业用地;动态分析
富阳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水系中下游,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9°25'22"-120°09'18",北纬29°44'45"-30°11'45"之间。东西长约69公里,南北宽约48公里。东邻萧山,南接诸暨,西连桐庐、临安,北与余杭、杭州市接壤。属浙西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峰峦叠嶂,天目山余脉绵亘于其西北部,仙霞岭余脉蜿蜒于其东南方,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山区市。
富阳市在2008年进行了二类调查,全市土地总面积274.6815万亩。林业用地194.4254万亩,占70.78%;非林地80.2561万亩,占29.22%,四旁占地1.2108万亩。森林覆盖率63.5%,林木绿化率69.4%。
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94.4254万亩,占86.48%,其中竹林49.9872万亩;疏林地0.5103万亩,占0.26%;灌木林地21.2774万亩,占10.94%;未成林造林地0.2720万亩,占0.14%;苗圃地0.0463万亩,占0.02%;无立木林地3.0373万亩,占1.56%;宜林地1.1215万亩,占0.58%;辅助生产林地0.0405万亩,占0.0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富阳市林业用地资源丰富,有林地比重较大,林业发展空间广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富阳市的生存环境、旅游开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89年到2008年,富阳市共进行了三次二类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的森林资源状况。根据三次调查的林业用地地类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是对富阳市最近二十年来林业用地结构变化的总结,对今后的发展决策具有借鉴作用。
表1 三次调查林业用地各地类面积对比表
3.1 林业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林业用地面积2000年比1989年增加50598亩,2008年比2000年增加66381亩。林业用地面积增加与总面积增加、调查标准变化以及与非林地的转换等因素相关。
总面积的变动主要由于行政界线的变动而引起,2000年比1989年增加14628亩,增加百分比为0.54%,2008年比2000年增加1001亩,增加百分比为0.04%。从增加百分比来看影响很小,从总体分析,增加部分土地面积,各地类也会占一定的比例,所以从总趋势分析影响不大。
2008年的调查标准与前两期的调查标准有一定的变化,如前期部分难利用地统计归口到非林地,后期则归口到其他宜林地;林带前期作为四旁处理(统计到非林地),后期够乔木林标准的则统计到有林地。
林业用地与非林地之间的转换存在两方面情况:一者是由林业用地转为非林业用地,主要原因有工程建设、开垦种植、开矿等;二者是非林业用地转为林业用地,主要原因有退耕还林、未利用地造林等。
客观分析林业用地的增减,其实存在一些不稳定性。特别是前两个原因增加的意义不大。前者是行政界线的变动,只是管辖范围、权属的变动,从全社会角度来讲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后者在地类性质上并没有变,难利用地依然不能用于植树造林,林带建设增加了绿化面积,但用地性质归为林业用地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只有退耕还林、未利用地造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林业用地增加。
从实际情况来看,富阳市林业用地的增加具有暂时性,今后不可能按前三次调查的比例增加。富阳市是典型的山区市,林业用地比重大,耕地数量少,经济发展迅速,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林地征占用将会增加,林业用地面积会出现减少的情况。所以对林业用地的保护和管理形势依然严峻。
3.2 林业用地中各地类面积变化分析
从1989至2008年的三次二类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林业用地各地类的变化还是比较大,三期数据林业用地各地类面积变化详见表2(表中数据为后期面积减前期面积的结果)。
表2 三次调查林业用地各地类面积变化对比表
有林地保持连续增长的势头,每个间隔期增加超过22万亩,总共增加了44.1426万亩;疏林地呈连续下降趋势,前期减少了10.5666,后期减少了1.1292万亩,共减少11.6958万亩;灌木林地的变化前后期正好相反,前期增加了16.8360万亩,后期减少16.2552万亩,共增加0.580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呈减少趋势,前期减少了2.8703万亩,后期减少3.0494万亩,共减少3.0494万亩;苗圃地总量不大,前后期变化正好相反,前期减少283亩,后期增加251亩,共减少32亩;其他林地主要包括无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用地等,前期减少了20.3322万亩,后期增加了2.0551万亩,共减少了18.2771万亩。
有林地面积增加明显,其他除灌木林地略有增加之外,都减少。有林地的增加主要是从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其他林地中转入,有标准变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生产经营带来的变化。疏林地标准的变化:1989年标准是郁闭度0.3以下的林地,2000年、2008年标准是郁闭度0.2以下的林地。所以1989年与2000年疏林地的面积下降幅度非常大,也是这一个原因,这部分面积的减少都转为有林地的面积。标准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林带归口统计的变化,2008年调查两行以上林带,达到乔木林标准的都统计到有林地,这也增加了有林地的面积,但数量不会多。部分疏林、灌木林的改造增加了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的演化、其他林地的人工造林都有效的增加了有林地的数量。90年代,按照浙江省 “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部署,全市造林面积18.4万亩,其后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都是有林地增加的根本因素。
灌木林地的变化存在着标准变化、自然变化、人工干预、调查标准的把握等方面的原因。2008年的调查灌木林中增加了特灌林,在富阳市主要包括了经济林中的灌木树种(如茶叶、柑橘等),前两次的调查这部分面积都统计到有林地。2008年特灌林面积6.3573万亩,其他灌木林面积14.9199万亩,经济林面积10.6116万亩(含特灌林中的经济林);2000年灌木林面积37.5326万亩,经济林11.9347万亩;1989年灌木林面积20.6966万亩,经济林14.3269万亩。经济林呈下降趋势,灌木林波动较大,排除标准变化,数据变动幅度更大。究其原因有自然演替的变化,如乔木树种优势生长明显达到乔木林标准,乔木林火灾后演化为灌木林;人工干预的变化,灌木林地上人工造林而转为有林地,有林地采伐后演化为灌木林;调查标准的把握引起的变化,在调查时,不同技术人员,对天然阔叶幼林与灌木林的把握上有区别而引起地类的变化也不可忽视。
未成林造林地的变化与调查年度前三年的人工造林有直接的关系,这并不是反映整个间隔期的一个数据。虽然呈下降趋势,并不能说明人工造林面积的减少。
其他林地的变化,前一个间隔期的减少主要由于大面积的人工造林,使大量的无林地、宜林地转为有林地。后一个间隔期的增加与调查标准变化有关,一部分难利用地,由非林地转入其他无林木林地,而增加了这部分的面积。
从富阳市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地类变化来分析,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有行政范围变化、标准变化、自然变化、人工干预、调查标准把握等等。森林资源调查一方面是获得资源现状数据,了解现状规划未来,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动态对比,总结经验教训,肯定工作成绩,吸取教训,为今后林业发展提供借鉴。在动态对比时,不能是单纯数据上的减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数据的增减,有各种原因,需要排除标准上的变化、非客观变化的因素,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作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作的得失,这样才能反映客观事实。
调查标准的变化对资源调查的结果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影响。一方面调查标准要保持连贯性,便于客观评价资源的变化;另一方面调查标准根据形势的需要,侧重点的不同需要修订。这是矛盾的两方面,在执行新标准时,为照顾到与老标准对比,在操作细则上应细化,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为前后期的对比提供便利。
[1] 富阳市林业局.富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2008.
[2] 富阳市林业局.富阳市“九五”森林资源成果汇编.1999.
[3] 富阳市国土资源局.富阳市土地志.2002.
[4] 富阳县林业局.富阳县林业志.1992.
S757.2
C
1004-7743(2010)02-0044-03
201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