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
(洛阳欣隆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12)
射线检测中心透照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杨 杰
(洛阳欣隆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12)
根据压力容器制造实际情况,按JB/T4730-2005标准的要求,就中心透照法的运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射线检测;中心透照法;优缺点
射线探伤透照方式在JB/T4730-2005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焊缝射线透照检测中明确指出,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之间的相互关系,透照方式分为纵缝透照法、环缝外透法、环缝内透法、双壁单影法、双壁双影法五种,其中环缝内透法又分为环缝内透小偏心法、中心透照法、环缝内透大偏心法。中心透照法射线源与工件圆心重合,由于它的特殊性,显示出不少独特优点。
我们知道,一台射线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若使用中心透照法,一条环焊缝不论是100%透照或进行局部透照抽查,只要将胶片贴在相应的外表面部位上,进行一次曝光,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全部底片,这样既减少了曝光次数,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架机、对位是进行射线照相的一个重要工序,对此工序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照相质量,因此在架机、对位时一定要认真观察,机器是否在工件中心,射线源到胶片的距离是否相同,若使用中心透照法不但架机、对位十分方便,而且减少了一些辅助工作,可以减少劳动强度。
由于射线源在工件的几何中心,圆心上环焊缝外表面的射线强度处处相同,若暗室处理的条件完全相同,底片黑度应是完全均匀一致的,这样也提高了底片的质量。
透照厚度比K值处处相等,焊缝透照厚度比K的关系为:
式中:T——母材厚度;
T'——射线束斜向透照最大厚度。
由于中心透照法射线源与工件圆心重合,所以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射线束均与工件表面垂直,其厚度是均匀的,不存在表面厚度差,即T'=T,K=1,所以从理论上讲,底片的实际长度就是底片的有效长度。若单张透照检查,则不必计算有效长度,若100%透照,考虑到两片相接处不漏检,相邻两片重叠长度不小于10mm即可,且搭接标记安在内表面或外表面都可以,简化了照相工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射线探伤一般对裂纹这类缺陷的检出率不如超声波探伤检出率高,这一方面与裂纹的本身尺寸有关,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中心透照法由于射线源在整个圆周中心,射线束均与工件表面垂直,相对于指向焊缝方向的横向裂纹来说,照射角度较小,甚至照射角度等于零,所以横向裂纹而言,中心透照法的检出率较高。
JB/T4730-2005对底片的定位标记、识别标记和标记位置都有明确的规定,使用中心透照法透照环焊缝,如果采用标尺定位,那就十分方便,选定参考方位,确定零点,标尺以顺时针增大,这样整条焊缝上就有相应的数字,把标尺定在离焊缝边缘5mm的圆周上,然后进行贴片,暗袋上就可以不做底片编号、定位标记,只要有工件焊缝编号就行了。在工件上也不必做永久的标记,只需在简图上注明就可以了,这样大大简化了透照工序,而且对返修定位、复查定位和在用压力容器周期性定期检查定位都是很方便的,这一点我们在工作中深有体会。
虽然中心透照法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工件都可以用中心透照法,通过分析,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条件的限制:
式中:Fmin——最小焦距,mm;
Ug——几何不清晰度,mm;
d——焦点尺寸,mm;
b——透照厚度,mm。
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同一台射线机而言,焦点尺寸一定,最小焦距Fmin主要由几何不清晰度透照厚度而定。
按照JB/T4730-2005确定焦点至工件距离的诺模图,最小焦距可根据诺模图连线直接求出,再根据工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中心透照法。
射线照相的焦距从几何不清晰的角度来看,似乎焦距越大,几何不清晰度越小,因而底片成像越清晰,灵敏度也越高,但在实践中,若焦距大到一定程度,灵敏度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这一点应从射线强度(I)上来分析:
式中:K——常数;
Z—— X光管阳极材料的原子序数;
i——管电流;
V——管电压;
F——焦距。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射线机一定时,Z就一定,I的值也定了,所以管线强度与管电压平方成正比。因此,要增大距离,透照时间又不能无限延长,要保持射线强度不变,只有提高管电压,但管电压提高太多,会使射线的吸收系数下降,散射增加。管电压的最高值应按JB/T4730-2005标准中透照母材厚度和允许使用的最高电压来确定,也就是说,透照最大焦距受到限制,不能太大。
综上所述,使用中心透照法,应按JB/T4730-2005标准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工件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工件的大小不能一概而论,但受到一定的限制。
通过对中心透照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的分析,压力容器的环焊缝的射线探伤中,在透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中心透照法既省工,又省时,减少劳动强度,经济性好,质量好,因此,它的优点极为突出,是一种利多弊少的透照方法,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透照方法。
TQ050.7
B
1003-3467(2010)12-0018-02
201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