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雷德荣
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雷德荣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内蒙古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且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制造业低端化,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提升产业关联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 制造业
国内外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各地区发展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内蒙古优化服务业结构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和升级,从而形成共同繁荣的局面,是关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为满足生产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涵盖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房地产、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和中介服务等。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需要。30年来,内蒙古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大大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国的能源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部分环境质量和环境福利为代价的。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是内蒙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
现今,我国已形成几大经济圈竞争发展的态势,而内蒙古,尤其是呼包鄂地区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区域,也已具备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条件。2007年呼包鄂三市生产总值已达3527亿元,超过了北部湾经济圈生产总值,2006年呼包鄂经济圈人均GDP(44349.16元)也已超过环渤海经济圈人均GDP(26083.52元),仅低于珠三角地区(人均GDP50751.77元)和长三角地区(人均GDP48274.39元),成为我国人均GDP第三大经济圈。2007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呼包鄂三市增长竞争力全国并列第一名,如此看来,呼包鄂经济圈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已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增长速度一直慢于工业,在GDP中的份额相对低,发展滞后。但更突出的问题还是服务业结构和质量。服务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内蒙古的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大,能够真正反映第三产业水平和档次的科技、教育、文化、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仍难以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内蒙古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优化服务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成为促进服务业升级和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三次产业发展看,1979~2007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5%。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2.7%下降到2007年的12.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45.4%提高到2007年的51.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1.9%提高到2007年的35.7%,上升了13.8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8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6个百分点,其增速在全国排名由上年的第7位提升到2008年的第2位,服务业总量增速较快,规模不断扩大。
尽管从数据上看,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目前服务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需引起高度关注。
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还相对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自治区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对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的投入较少,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我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但主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由此可见,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金融、会计、信息服务、研发技术、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仍难以起到支撑作用。现代化程度不高,基本上是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动态均衡的共生关系。内蒙古制造业规模很大,但是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没能转化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的市场供给未能有效的促进市场需求。当前,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比工业增长速度落后更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内蒙古自治区制造业向高端的发展进程,成为自治区经济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如果不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这种不协调、低效的共生关系,制造企业就不能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优势来提升生产率和竞争力,进而,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也将面临困难。
近年来,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显示出强劲的势头。从2000年到2007年,呼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02.48亿元增加到623.4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9.43%(当年价,以下同),无论从总量还是增速来说,在自治区都居首位,并且高于同期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15.77%)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27.67%)。在2002年到2005年间,服务业增加值更是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19.01%)和2007年(25.11%)增速虽略有下降,但仍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更为突出的是,呼市服务业增加值占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在不断上升,尤其是2007年,服务业对市GDP贡献率已达62.2%,创造了整个自治区23%的服务业增加值,在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盟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易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范化程度低、竞争不充分的局面,从而在一些行业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服务质量差、服务方式单一,竞争秩序较为混乱。
尽管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但对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定位、区域定位和功能定位仍然存在模糊的认识。我们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推进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企业共同努力,通过规划来合理引导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加大对发展服务业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尽快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合理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要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区别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业态,有选择的予以重点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唇齿相依,互相促进的关系。制造业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优势来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的发展拉动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要顺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度日益提高的趋势,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强化制造企业内部资源和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制造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其次,制造企业将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专业服务。而生产性服务企业则通过整合,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生产企业需求。最后,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体系,转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性空间布局,应紧紧围绕各地区的整体发展战略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兼顾行业差异与地区差异,统筹规划,区别对待,突出重点。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增进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有助于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与辐射效应。近年来,工业重镇包头以壮大产业集群为导向,以冶金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为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较大成效。资源城市鄂尔多斯则以煤矿资源型经济为主体,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煤炭资源深加工来培育发展相关配套产业,现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呼和浩特市代表服务业发展活力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会展、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服务创新内容不断涌现。服务业集聚性与网络性相结合的特点,客观上要求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整合资源,才能有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促进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聚焦呼包鄂、泛呼包鄂经济圈,要大力推动同城化发展。要务实、主动打破原有的区域分割,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潮中。进一步拓宽呼包鄂经济圈内的合作与交流的领域,在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标准化、信息共享、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着眼于企业创新。内蒙古要在经济增长中逐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在服务业的发展中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通常都是知识、技术、人力资本较为密集的服务部门,包括软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这些服务部门,充分发挥其行业带动作用。内蒙古要积极培育和引进新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税收、用地、贷款、企业孵化、人事、工商管理等方面,为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创立、发展和引进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同时,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带动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重点扶持那些对于制造业升级换代、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导向的能够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企业。
[1] 康莉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7).
[2] 徐学军.助推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M].科学出版社,2008.
[3]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卓著—— 改革开放30年的内蒙古系列分析报告之五.内蒙古计信息网.
[4] 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6——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
[5] 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亟需解决六大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90227_402541646.htm.
[6] 于文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2):38.
[7] 张秋生.面向2020年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研究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F272
A
1005-5800(2010)11(c)-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