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林,黄涛珍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3.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
——基于历次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田家林1,2,黄涛珍3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3.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本文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分析的需要重新调整组合了国民经济部门数据,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利用历次的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系统地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主要产业部门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而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优化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
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s,then readjusts and composes national economy sector data based on the demand for analysis.This paper divides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to 3 categories:labor-intensive,capitalintensive,and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uses previous input-output tables and extension tables to calculate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total consumption coefficient,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induction coefficient,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ive services with other major industry sectors and their status in our national economy.The paper puts forward:productive services takes weak linkages to other industries in general,while tight linkages to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esp.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ive services and other industries.Then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demand of productive services,optimizing the demand structure,adjusting the supply structure,and promot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industries.
Key words:productive services;input-output;influence coefficient;induction coefficient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生产性服务的不同定义,Grubel和Walker认为(1989)生产性服务是指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与满足消费者最终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服务 (consumer services)相对应,这是一种常用的、狭义上的生产者服务概念[2]。高传胜以中间需求率或者非居民需求率为标准来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认为生产者服务具有宽、窄两种不同口径:(1)狭义的,也是最常用的,指提供给一、二、三产业作为中间投入使用的那些服务。(2)更宽泛意义上,只要不是满足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需求的,都属于生产者服务,其中满足的“生产者”对象,不仅包括三次产业,还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NGO)和国外部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者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不同认识的原因主要在于有些部门既可以作为生产者服务又可作为消费者服务。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都不同比例地分别为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最终消费的特征,一个产业部门究竟多大程度上算是生产性服务业或者是最终消费性服务业,并不影响我们的相关理论研究[3]。因此为了统计分析的便利,根据生产性服务产业属性的差别,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运输、邮政、仓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贸易、商业、旅游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租赁商业服务、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由于我国的现有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分类的变化调整,因此不同年份的产业类别所包含的具体产业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是这些不会影响我们对产业关系的总体判断。
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投入产出系数主要指标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
直接消耗系数,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产品的价值量;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依赖性越强。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越强。
通常用字母A、B、F、E分别表示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矩阵。那么它们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表达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是我国历年的投入产出表及延长表。同时为突出我们研究的问题,把第二产业划分为资源开采初加工业、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其中资源开采初加工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
从表1可以看出:
(1)三个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直接消耗表现出一致性。每个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基本都是对本产业部门的消耗最高,反映出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其中又以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本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最高,说明该类别产业对本部门的依赖程度较其他部门高;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次之;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型服务业最低。这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部集聚经济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表1 直接消耗系数
(2)三个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自身要素禀赋的差异,他们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劳动密集性服务业对农业、资源开采初加工业的直接消耗最高,可能的原因是劳动密集服务业中包括餐饮等最终需求比例较高的服务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对农业的需求很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消耗最高,劳动密集型次之,而资本密集型最低。这要求我们对不同的产业类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表2 完全消耗系数
(3)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和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高,不同的是对传统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从1992年的0.1471降低到2007年的0.1132,而对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92年的0.1035升高到2007年的0.1818,说明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产业效率也将在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中获得较大的提高。
(4)总体看来,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资源开采初加工产业次之,而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消耗比较小,但是高于农业,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消耗系数最小,并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992年的0.4784下降到2007年0.2863,这也符合该类型的产业的要素禀赋特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考虑不同资源禀赋的差异。
完全消耗系数相比较直接消耗系数更为全面和完整地展示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消耗关系。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1)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除了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外)的完全消耗系数都有增大的趋势,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进一步加强,这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分工、服务市场化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同在直接消耗系数表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各产业部门对本产业部门的消耗依旧比较大。
(3)各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相对都比较小。农业消耗最大的是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在0.2至0.34之间,对生产性服务业消耗很小,在0.03左右。资源开采初加工业消耗最大的是产业本身,达到0.5左右,甚至更高,而对先进制造业的消耗相对较小,当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是最小的,基本都不到0.1。制造业消耗最大的是制造业本身,不过传统制造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消耗相对比较小,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也不高,基本在0.05到0.2之间,不过总体上有上升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消耗最大的是传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消耗虽然也比较小,但是基本大于其他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说明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联系相对紧密一些。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又以资本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小,说明这个产业与其他的产业的关联是最弱的,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总体消耗系数相差不大,与其他产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差不多。
从表3的统计结果看出:
(1)总体上,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都在变化,说明各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在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调整。
表3 影响力系数
(2)农业的影响力系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农业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影响在降低。从2002年开始,资源开采初加工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增大,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加深了,或者说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了。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是最高的,并且先进制造业高于传统制造业,这反映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国民经济很大程度上受到制造业的影响比较大,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业在逐步地调整,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
(3)生产性服务业总体的影响力系数都比较小,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比较小,与制造业、农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总体看来,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比较接近平均水平1,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最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最小,这可能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表4可以看出:
(1)第二产业即资源开采初加工、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感应度最大,说明第二产业依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并且从时间序列来看,这样的支柱地位并没有下降反而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实现,这从需求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4 感应度系数
(2)农业的感应度系数低于平均数值1,并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地位在下降。
(3) 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感应度系数低于平均值1,说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其他产业的影响比较小,相对独立,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小,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还有下降的趋势,这个也许跟技术进步有关。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增长或者下降的趋势,说明这些年这两个产业受国民经济的影响相对稳定。
结合表5,我们把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相加起来,判断某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体定位。
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其产业地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体地位在下降。第二产业目前依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最为主要的位置,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最为紧密,我国依然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在减弱,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保持稳定,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地位波动较大,可能是受到国内、国际宏观的经济、金融的环境变化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比较大。
从投入产出系数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影响在增加,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进一步加强,但是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依旧比较弱,其产业地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5 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的和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薄弱,而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相对紧密一些。
三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在减弱,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在下降,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增长份额,地位有所提升,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地位变化较大。
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表明,工业化阶段既是专业化分工加速深化的阶段,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从战略高度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大意义。
(1)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一方面,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生产性服务的供给都由企业自身提供,这必然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规模和生产效率,因此表现在统计数据上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相互关联度越来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说明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农业和第二产业各部门越来越专业化,逐步把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内容外部市场化,交由专门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来完成,这样提高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需求结构。
在目前阶段特别要加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继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高调优,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4]。
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薄弱,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一方面来自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需求,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之间也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由于产业性质的相似性,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体现在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上比较高,甚至超过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这要求我们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之间的联系,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结构,而不仅仅把目光瞄准在制造业需求上。
(3)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部的供给结构。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仍要大力发展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与先进制造业更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含量,使其逐步攀升全球价值链的两端,获得更高的效率。提高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特别是公共交通、批发零售等产业的效率,形成规模经济。稳定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加强宏观调控,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持续平稳的影响。
(4)促进产业良性互动。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相对独立于其他产业,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只有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润滑剂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要适应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趋势,积极推进相关产业的改革和开放,减少和消除市场扭曲,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促进有序竞争,形成良性的产业互动关系。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2]陈伟达,陈立军.生产者服务业区域发展及其与其他行业互动发展研究 [J].软科学,2009,(10):17-22.
[3]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1):76-88.
[4]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发展研究,2005,(6):19-24.
(责任编辑 谭果林)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Services and Other Industries
Tian Jialin1,2,Huang Taozhen3
(1.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2.School of Business,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9,China;3.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F203
A
2010-04-17
田家林(1979-),男,安徽天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