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霞,胡军燕,赵丹萍
(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小企业渐进性创新技术属性及其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
樊 霞1,胡军燕2,赵丹萍1
(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根据中小企业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特点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边际型创新和适应型创新两种类型,研究探讨了不同创新类型下的技术复杂性、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隐性等技术属型。基于技术属性与企业创新类型二者匹配的视角,在对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的分析基础上,给出了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战略选择模型。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渐进性技术创新;技术属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innovative features of SME,the paper divided the incremental innovation into the marginal innovation and adaptive innovation.Those two different innovation typ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operation demand.The paper divided the technology properties into technical complexity,technology maturity and technology tactic,and defined the innovation selection strategies among internal R&D and coope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upon which present a synthetic framework linki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aracters and the technological attribute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coope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increment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attribute
随着技术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复杂性的加剧,企业单靠自身内部的研发能力已难以跟上技术进步的节奏,寻求外部创新资源和合作正逐渐成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本质上讲,产学研合作是基于产业界、学术界的内在需求形成的合作关系,其核心就是通过利益主体的优势互补实现创新。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于扩展企业的技术领域、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分担研发费用和分散研发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 义(Miotti、 Sachwald,2003[1];Hoang、 Rothaermal,2005[2],Hiroyuki,2007[3])。 我国自 1992 年组织实施产学研工程以来,已对产学研合作的内涵、范围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有益的探索。从实践效果看,大企业由于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多元化且合作关系日趋深入。但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讲,尽管其灵活性和专业化使其在竞争压力下易于接受创新,组织机构安排灵活而富有弹性,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但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与资源禀赋上的劣势,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较弱,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多以“短、平、快”的项目合作为主、战略层次的合作少、缺乏产学研合作的持久保障机制以及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间在技术能力和水平、组织与管理特点上的差异,又使得大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并不能完全适应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技术创新特点和组织需求进行产学研合作战略的选择,则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产学研合作是个复杂的过程,从合作伙伴成员的选择、合作联盟的建立、战略目标的确定、成本和风险承担直到利益分配,全过程都可能会充满利益冲突和挑战。本文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分析基础上,按技术属性与中小企业的创新类型两个维度,从二者匹配的视角下,研究探讨不同创新类型下中小企业的组织特点及其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并以此提出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战略。
根据Freeman(1977)对技术创新的分类,技术创新按照创新的新颖性可划分为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和渐进性创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两类。从客户需求与技术特点的不同,突破性创新是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并不是按照企业主流用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企业主流用户的创新(张洪石,卢显文,2005)。渐进性创新是在既有的技术范式基础上对企业的现有产品用户关注的产品(服务)性能方面来改进产品(服务),是一种线性且缓慢进行的创新方式。中小企业受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的限制,通常从事以渐进性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活动[4](Hobday,2003)。
以我国广东珠三角地区为例,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珠三角拥有众多从事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的企业。由于企业多是以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和原始设计制造商(ODM)生产为主,因此企业所谓的技术创新就是根据品牌企业(委托方)的要求,或是委托方提供的设计、图样、技术设备来生产制造产品,再由品牌企业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进行销售,企业的附加值和利润水平均较低。同时,由于该类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尽管有些ODM企业除了制造组装外还增加了设计环节,产品附加值高于OEM,但相关产品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品牌企业 (委托方)手中。尽管这些企业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排头兵作用,但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OEM和ODM生产为珠三角中小企业带来的往往是处于低或较低水平上的渐进性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普遍较弱。Huang(2009)[5]通过对台湾电子制造业的考察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依据上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本文将中小企业所的渐进性技术创新进一步区分为边际型(Marginal)和适应型(Adaptive)两种形式。 边际型渐进性创新是指以塑造企业的差别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为目标,以现有技术为基础对企业的工艺流程和工序所进行的创新,而对产品的创新则只是在功能上进行某些微小的改进,如OEM企业根据客户要求对产品设计进行的创新。适应型的渐进性创新是指以塑造产品的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对现有技术或新技术的利用实现新产品开发和改进的创新(Huang,2009),如ODM企业除了制造组装外再通过增加设计环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相对于边际型渐进性技术创新来讲,进行适应型创新的企业实力相对较强。企业除具备了完善的生产制造能力外,已开始注重自身研发能力的提高。随着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企业也具备了一定的吸收能力,并能够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适应型的渐进性创新在为企业提升产品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可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打造自有品牌创造条件和基础。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自有品牌的建设也是中小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以我国的冰箱出口大户奥马公司为例,该公司2002年投资兴建时,主要以伊莱克斯、惠而浦等国际客户的OEM生产为主。2004年公司组建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技术革新开始大范围应用到冰箱的生产制造中。该公司对GEF节能技术、环保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极跟进国际先进技术潮流,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产品节能等级达到或超过欧洲A++级要求,并满足发达国家对家电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节能、静音、无氟、回收利用等环保要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核心技术。公司在为德国、英国、土耳其、美国等多家国际著名品牌做OEM生产的过程中,管理水平与技术质量得到快速提升。2009年奥马以70%的增长率成为国内冰箱出口的“黑马”。
基于上文对于边际型和适应型渐进性创新的类型划分和特征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渐进性技术创新特点存在差异。在不同的创新类型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不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而需求的差异将进一步导致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差异。表1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及其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进行了对比分析。
表1 中小企业创新类型与产学研合作需求
虽然产学研合作是中小企业拓展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产学研合作本身也是合作各方基于自身研发能力、创新条件以及所处的信息位置,在对风险、收益进行衡量与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双向选择。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具有技术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其中技术属性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首要输入要素[6],同时也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7]。本文从技术的复杂性、技术的成熟性以及技术的隐性等三个维度,对技术属性与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分析。
根据英国学者雷克鲁夫特和卡什对复杂性的研究,技术的复杂性包括技术的难易程度和组成部件的数量、技术系统中技术组件和子系统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以及技术和技术创新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复杂性语境中,技术创新面临非线性、协同竞争、动态进化和社会合作等复杂性难题。而正是技术创新向综合一体化和复杂性过程的进化,进一步说明了企业寻求外部创新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正如Varadarajan和Cunningham(1995)所指出,合作双方拥有互补性的技术和资源,并能够分别在价值链的某一部分做出相应的最大贡献,从而实现双方的战略合作目标,在战略层面上优势互补。而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互补性的发挥,还需依赖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企业研发活动的多元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情景因素[8](Cassiman、 Veugelers,2006)。 其中,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能否主动利用学习机制,在日益增进产学研合作成员间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扩展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是影响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互补性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受技术能力与创新资源的多重束缚,通常以技术复杂性程度较低的渐进性创新为主。当技术的复杂性较低时,企业一般可以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内部研发实现技术创新。但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提高,企业的内部研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就会产生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同时,技术的复杂性越高,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也就越高。而从交易成本角度的考虑,技术复杂性程度越高的产学研合作,也越需要合作各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9]。
技术成熟度主要是指技术在生命周期中的成熟程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定位使其通常以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研究为主,即其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技术能否以及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与高校、科研院所不同,企业存在的目的是通过将技术转化为客户需要的产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行为和导向的不同,导致了双方所拥有的基础知识和其应用之间的商业化缺口。通过产学研合作,中小企业一方面可通过专利购买、技术许可和转让等形式直接获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成熟的技术,同时,也可针对一些成熟度较低的技术进行研发合作。对于从事适应型和边际型渐进性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来讲,由于其身处的市场通常已经存在了主导性设计,随着技术不连续变革的消失,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已降低到非常小的水平,企业间的竞争也将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价格竞争上。因此,该阶段企业研发以及产学研合作的目的通常是以工艺性创新为主,即更加关注于如何使自己的产品生产成本比竞争对手更低。
技术的隐性程度是指技术不易明示化或诉诸于文字的程度。从知识视角来界定技术可将其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形式[10]。显性的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合同关系获得,但隐性的技术知识则需经过共享、学习和整合等非合同关系获得,同时隐性知识也是决定技术知识转移成败的关键[11]。在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充裕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是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着力点。但是,若企业与高校技术落差过大,一味要求高校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并负责全部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工作(即绝对的“交钥匙”的方式),必然使转移成本大大增加,将风险不合理地、过多地转移给高校,阻碍创新的顺利实施。而且,产学研合作创新本身也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的隐性知识和技能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取,但这要求学习方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即技术能力。
基于企业创新类型与技术属性相匹配的视角,本文给出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战略选择的先验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类型细分为边际型创新和是适应型创新两类,技术属性则包括技术的复杂性、技术的成熟性以及技术的隐性等三个维度。
图1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战略选择模型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应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现状,结合其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与分析做出理性判断。企业内部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作用。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外部研发和合作的重要形式,对于扩展企业的技术领域、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分担研发费用和分散研发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之相比较,企业内部研发不仅可使企业拥有技术的所有权,使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得以培育和发展,同时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也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只有企业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吸收能力才能使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发挥更大的效益[12]。企业内外部研发战略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企业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内部研发投入水平,更能通过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Narula,2001)。
对于从事边际型创新的企业来讲,企业一般并不拥有真正的内部研发,企业通常是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针对复杂性水平较低的技术展开产品生产和制造。因此,该类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实现对已有产品功能和特征的改进。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将进一步受到企业自身条件和吸收能力缺失的限制,从而选择针对特定技术目标展开项目合作,技术成果要求较为成熟,并能使企业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中小企业可以针对关系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新技术,采用直接购买技术成熟度较高的专利或技术许可来实现。除了直接获得技术成果之外,企业在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创新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例如,企业送技术人员到高校实验室进行研究生教育,参与学校的研究课题,通过这种方式学习院校在某个领域的科研知识并提高创新能力,并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带回公司。另外,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企业可以送自己的研究人员参与院校的研究活动,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在合作的课题项目中获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孙道银,2008)。如广东南海奇美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实施专项培训计划,除联合推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专业培训课程外(已有超过500名师生接受培训),还在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中开展“3+1教育”,同时还在佛山市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系统中推行订单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又如珠海炬力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每年从参与过实习基地科研项目的部分学生中直接吸收进企业,不仅缩短了企业内培训成本与时间,也让新进员工最有效的了解企业的文化与技术背景,以最快时间融入企业。
对于从事边际型渐进性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讲,与从事适应型创新的企业相比已具有了一定的内部研发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也从塑造企业的成本和差别优势提升为塑造产品的竞争优势,并能通过对现有技术或新技术的利用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此时,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已由简单的技术方案需求转变为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流动的层次。因而,对于从事适应型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来讲,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企业可对于复杂性较高、技术的成熟度较低且隐形程度较高的技术,在原有技术转让、专利购买等初级合作形式的基础上,向合作开发、共建研发实验室或组建技术联盟等紧密型合作形式拓展。而这种深度合作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可为中小企业寻求技术背景、获得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进行产品及技术的升级提供支持。以广东省佛山市的陶瓷业企业为例,佛山的陶瓷企业通常面临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多、产出小、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等突出的问题。且随着各种约束的日趋加剧,佛山陶瓷已到了必须进行调整和升级的时候。2007年初13家佛山陶瓷企业联合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成立了广东佛山陶瓷清洁生产创新联盟。三年来,联盟成功组织实施了“陶瓷行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等一系列专题研究,其中新开发的掺60%陶瓷废渣的陶瓷砖可实现陶瓷废渣全部回收利用,“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实现瓷砖减薄1/2~3/4,节能75%以上,减少20%~30%的粉尘、废气排放。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经增加到53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其企业会员全部被评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目前,陶瓷清洁生产产学研创新联盟不仅成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托,而且也成为推动佛山乃至广东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Miotti L.,Sachwald F.Cooperation R&D:why and with whom?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nalysis [J],Research Policy,2003,32:1481-1499.
[2] Hoang H.,Rothaermel F.T.The effect of general and partner-specific alliance experience on joint R&D project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2):332-345.
[3] Hiroyuki Okamuro.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R&D cooperation in Japanese small businesses: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contractual characteristics [J].Research Policy,2007,36 (10):1529-1544.
[4] Hobday M.Innovation in Asian industrialization:a Gerschenkronian perspective [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3,31(3):293-314.
[5] Huang Y.A., et al.R&D sourcing strategies: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J].Technovation,2009,29(3):155-169.
[6]田莉,薛红志.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来源:基于技术属性与产业技术环境匹配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61-68.
[7] 章琰.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流和知识产权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6):52-56.
[8] Cassiman B.,Veugelers R.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y in innovation strategy: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68-82.
[9]姚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0] Cummings J.L.,Teng B.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1-2):39-68.
[11] Narula R.Choosing between internal and non-internal R&D activities:som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factors [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2001,13(3):365-387.
[12] Toshihiro Kodama.The role of intermedi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facilitating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AMA in Japan[J].Research Policy, 2008,(37): 1224-1240.
(责任编辑 张九庆)
Technical Attributes of SME Incremental Innova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Strategy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an Xia1, Hu Junyan2, Zhao Danping1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 China)
F273.1
A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030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9YJC63008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51064101000491),广东省软科学项目(2009B070300013,2009B070300022)、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经费项目(2009ZM0312)的资助。
2010-05-07
樊霞(1978-),女,山东青岛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