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学纵横谈—帝王绝学

2010-10-18 04:14叶钟灵
电子产品世界 2010年9期
关键词:太学武帝丞相

叶钟灵

(接上期)

强干弱枝

4年以后(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把窦氏的人全部罢免,重新启用舅父田蛤为相,采用儒家的主张。田蛤虽也倾向儒学,但他在武帝母王太后的支持下实施专权,百官依附,与武帝产生矛盾。丞相的权力过大,地位很高,行政E总理一切,甚至超越了皇帝。

刘彻当然极不满意,为限制相权便在宫里成立了一个内廷,把在他身边拿拿文书的尚书(由士人担当)或中书(宦官担当)们提高地位,增强权力,大事小事都通过内廷去做,成为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就如后来清朝的军机处。他又通过贤良对策等方式,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甚至可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小官管大事,小官又易于控制,收到了以卑制尊、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丞相只管外延,已只是一个执行机构,权力大为削弱,实际上是把权力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

汉景帝时各地封国虽已受到很大削弱,但仍有些“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势力依然不小。为继续削弱这些封国的权力,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把原来只有长子袭爵的王国,如今其他子弟也可承袭为侯国,名义上恩泽均施,实为缩小诸王的地盘,推恩削藩,几年后景帝时尚存的13个诸侯王就变成了一百几十个小国,再无力量与朝庭对抗,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武帝设置了丞相司直、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三大监察系统,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包括丞相在内的京师百官和地方官吏的控制。汉武帝还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每年秋天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黜一罢免,陟一提升,提升忠诚能干的,罢免无德无才的),断治冤狱”,按“六条”(大致是:一、有无恃强凌弱,二、判狱是否公正无私,三、本人是否奉公守法,四、有否举荐贤良,五、家属子弟是否仗势欺人,六、是否忠于皇上。)考查部属的政绩和失误。这可算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监察法,保证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尊儒兴学

秦尚法治,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重创。汉初吸取了暴秦速亡的教训,采取宽松统治,与民养息之策,奉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萧规曹随”,复兴“文景之治”共60多年时间,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然而这种姑息、妥协的思想和政策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不仅给王侯豪强扩张势力、为非作歹的机会,也出现农民为逃税而脱离户籍等事。为强化皇权,需要一种既能统一、又富进取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的“无为而治”,而儒学理论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一统(实施国家统一、思想统一、政令统一、文字统一、礼仪统一等的所谓“大一统”)的主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德治”,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理顺了君臣、上下、尊卑的关系,为汉武帝统一思想,集权中央,一统天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儒家思想自此在以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均占统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董伸舒、唐朝韩愈、宋朝朱熹对儒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在宋以后有很大影响,被称为新儒学。

汉武帝还接受了董仲舒尊经兴学的建议,建立太学,这是当时面向广大国民的最高学府,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完全采用儒家五经(《易》,《尚书》、《诗》、《礼》和《春秋》)为课程,教师聘请儒学五经博士担任,确立以经术造士的教育制度、首开我国“学而优则仕”的正规途径,武帝时有教师学生共50人,西汉末年便达到万人。为推广太学的教育方式,武帝并令天下各郡皆设郡学,可说是历代帝王中大兴学校教育的第一人,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太学武帝丞相
宰相和丞相
从猪倌到丞相——悠久的中国故事之一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
汉初以丞相、相国统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