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木銮
为减轻贫困人口边缘化,许多城市推行“贫富混居”——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不再建设在城市的周边地区,而是融入正常的商品房社区。武汉、兰州、西安、北京等地。都已经或即将开始在商品房项目中“配建”限价房、廉租房、经适房。但媒体的调查表明,“贫富混居”政策的执行困难重重。近日,上海拟在市中心修建经适房的方案就遭到了当地近6000户业主抗议。
富人的反对有以下理由:一是贫民住宅的进入可能影响富人区的房价;二是贫民小区内的治安状况不如富人区好,可能连累他们;三是生活习惯不同。与富人意见针锋相对的是有些专家的观点,他们认为“混居”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富人可以影响、带动贫民致富;二是贫民小区原来可能发生的欠缴水电费导致断水断电的问题不大可能再发生;三是阶层混杂有利于社会管理。
双方观点各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贫民来说,生活困难就是他们的常态,如果实行“贫富分离”,他们只能搬至城市的边缘地带,高昂的交通费用及所花费的时间就足以让贫民生活堪忧,遑论致富。显然,这不是治理贫困的好办法。混居模式在各国、各地区都存在,反而是贫富分离的后果比较严重,香港的天水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天水围地处香港郊区,最早是香港渔民养鱼的地方,在此地建设廉租房的成本相对低,因此天水围成为香港最大公屋群体之一。不过,这个地区也被人们称为悲情社区,因为这个社区自杀率比较高。曾有—位妇女将子女扔至楼下后,自己再跳楼自杀。这种故事震动了香港人,一个人均财富在全球都属于佼佼者的地区却无法给一个弱势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整个香港社会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在反思天水围事件的同时,许多人也在反思香港原有的扶贫政策。扶贫在许多人看来就是给穷人增加经济收入,背后的逻辑简单明了:穷就是财富不足。因此只要给穷人廉租房和各种失业补助就可以了。不过,当前的许多研究者认为,贫困绝不仅仅是个财富意义上的词汇。如果一个人在城市中拥有不少的财富,但其生活一直被隔绝在社会主流之外,个人财富再多也没有意义。因此,许多人提出“社会剥夺”的概念。香港的一些调查表明,因为香港交通费用特别昂贵,许多老人即使拥有一定的财富,也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在减少外出次数的同时,这些老人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没有朋友聊天、没有亲友来探望。
比如,上海徐汇区的部分居民就被安排到远离市中心的松江和闵行。试想,这些人原来的生活圈在徐汇区,如果让他们住在松江和闵行,就可能切断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交际圈,以及就业机会。
从上海这个例子来看,“贫富混居”的反对者主要是周边商品房小区的富人群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利益分化比较严重的社会而言,一项公共政策确实有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过,对—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至少贫困人群不应该被剥夺各种社会机会。一个人可能因为出身和际遇等原因陷于贫困,这时,如果社会再用各种机制剥夺他们上进的机会,那么,即便富人们生活得再好,这个社会也不能称之为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