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
我赞成发展廉租房,但是廉租房应该是低标准的,有私人厨房,但不一定有私人厕所。这引起许多人的质问,为什么廉租房没有厕所。我认为廉租房是有厕所的,而且应该是水洗的,是室内的。但未必是私人的,而是公用的。
廉租房是为谁建的?是为在城里生活,收入最低的那部分人,主要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现在的住房标准是不得超过15个人一问,这是北京市明文规定的。那儿没有水洗厕所,而且也不是室内厕所。他们能用上水洗的室内厕所就是一个大改进。其实这种情况在改革以前是很普遍的。就在东北,冬天非常冷,上厕所只好去露天换冻。即使在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宿舍里也没有私人厕所,厕所也是公用的。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住上有私人厨房的廉租房应该感到满意,因为比原来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低标准的廉租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当他们的收入提高以后,会主动退出廉租房,去寻找条件更好的住房。别的国家实施廉租房的经验之一就是,客观条件改善之后不愿意退出廉租房,还想继续享受廉租房优惠的,当局很难请他们走。如果条件差,他们比较容易自动退出,去寻找适合于自己收入水平的住房。
改革以前,北京(以及许多其他城市)都有所谓的筒子楼。那是一般干部的标准住房。中间一条走道,两边是一间间的宿舍,每间的面积约为15平米。一间房就住一个家庭,有两三口人,做饭就在自己的房门口。他们既没有私人的厨房,也没有私人的厕所。但有公共的室内水洗厕所。我心目中的廉租房就相当于过去的筒子楼。但是厨房还是应该独立隔离,公用厨房是很难的。
有人说,廉租房没有私人厕所是对穷人的歧视。这话不错。市场经济就是对穷人不利。不光是住房,任何消费都有高中低之分。有钱人什么都能做,没钱什么也做不成。它是认钱不认人的。能不能改成一视同仁?我们试验过。就是吃大锅饭,结果不但富人完蛋,穷人更惨。倒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贫富差距扩大,但是穷人的生活有了改善。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挨饿了。这是中国几千年从未有过的事。市场经济能够把饼做大,它的分配原则是谁创造的财富多,谁就得到更多的分配。但是这样的分配原则,不能把饼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我们在分配方面进一步改革的目标是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但是要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最低收入的人实施救济。廉租房就是一种救济措施。
廉租房的建筑标准低,既是对穷人的歧视,又是对穷人的帮助和优惠。他们花很少的代价,能够住上比过去好的住房。靠的是全国的纳税人出钱,帮助低收入群众,改善一点生活。但是最终走出贫困,还得靠改革开放和自己努力。把希望寄托在提高廉租房标准上,既不合理,也没有可能。因为我国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将来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可以建高标准的廉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