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届奥斯卡:“贫民”的完胜

2009-03-10 06:01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贫民颁奖典礼奥斯卡

梁 良

奥斯卡大赢家《贫民富翁》,和最佳外语片《入殓师》,两部孕育着“亚洲”和“救经济”元素的影片,同在本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奖应该不是巧合。以相对写实的笔触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挣扎的“边缘性”作品,正逐渐增加观众的“好感度”

一如众人预期,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尘埃落定了。事前得奖呼声最高的边缘小制作《贫民富翁》(又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全片制作预算仅1300万美元),囊括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8项金像奖,将原来获13项提名的好莱坞主流大片《返老还童》(全片预算高达1.5亿美元)直杀得狼狈不堪,仅尴尬地捡到最佳化妆和最佳视觉效果2项技术奖当作安慰。

东方的宝莱坞借助昔日宗主国英国的力量压倒了西方的好莱坞,在象征美国电影最高成就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正式从边缘变成了主流。

这样的结果,是合理的吗?到底这个现象反映出什么更深层的意义?

亚洲电影彰显魅力

先不急着填答案,来看看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情况。在这个项目上,原先被预测的大热门是法国片《课堂》和以色列动画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在今天西方的艺术电影光谱上,前者的提名属于“学术正确”,而后者则属于“政治正确”,至于日本片《入殓师》,获得提名已属意外,从没有听人提起过它有可能夺标。

因为在主流电影论述中,近年的日本影片在艺术上简直属于“边缘的边缘”,他们近年来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数量还远远不如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

其实,近年来的日本电影一直在默默努力,他们在过去“消失的十年”(此处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经济低潮)中并没有灰心丧志,而是更清楚了自己的文化竞争优势所在,埋头苦干,片子越拍越好,在国内电影市场不但在商业上压倒了好莱坞,重新夺回主导权,而且也保持住了影片的“民族特色”。因此这一次才能够派出日本国内的“十项全能选手”《入殓师》(在第3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又称日本的“奥斯卡”中,本片甫获10项大奖),最终凭实力和机遇发挥出“把边缘变成主流”的力量。

上述两部孕育着“亚洲”和“救经济”元素的影片,同在本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奖应该不是巧合。美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在潜意识中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海啸席卷西方的大潮流下,心中最在乎的一些具体的价值观。他们手上的奥斯卡选票将这种“集体意识”表现了出来。

“亚洲”一向是西方人眼中的“经济边缘”和“艺术边缘”,可这次亚洲所受到的金融冲击相对于欧美小很多,而亚洲电影在艺术和技术上的独特魅力,也因为找到了适合的题材而得以彰显。

金融海啸影响:从形式到心理

事实上,从今年整个颁奖典礼的规模、场景设计、以至主持人的谈论话题来观察,金融海啸对当前好莱坞的打击显而易见。在典礼举行前先热身的星光大道,明显规模缩减了很多。由于赞助商不好找,大会不惜透过明星访问环节露骨地为时装设计师和珠宝品牌打广告,这种迂尊降贵拉下身段的做法在过去是很少看到的。而大明星们的服装配饰也大走“低调奢华风”,摆出“一起共体时艰”的姿态,免得激怒了经济状况低迷的电影消费者。

柯达剧院的整个舞台设计和座位设计也力避豪华铺张,观众的座席跟颁奖舞台的距离只有数步之遥,给人感觉——美国电影界的幕前幕后精英们不是盛装前来观赏一场豪华的“颁奖舞台秀”,而是同业之间的专业交流和情感交流。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了整个典礼设计的主轴。过去视同例牌节目的开场大型歌舞和笑话秀全被抛弃,改由主持人休•杰克曼一个人载歌载舞独撑大局,既省了钱又呼应了热门的金融海啸话题,也是体察潮流的聪明做法。

同样为了省钱,也为了改善素被诟病的“典礼拖得太长”的指责,今年竟由同一组艺人连续颁发同性质的三四项奖(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就破天荒地独自颁了4个奖)。这也看出美国影艺学院作为美国电影界的主脑,的确随时在动脑筋,适时为好莱坞塑造出好形像,而不是一个只会洒大钱锦上添花的衙门。

本届颁奖典礼另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设计,是在颁发4个演员奖时,各自邀请了5位前得奖人一齐登台任颁奖人,他们分别向观众介绍各个被提名者和他们的代表作,也让台上的介绍者直接面对台下的被提名者,表扬他们的杰出创作,这种出自有身份地位的同业之口的当众颂扬,听在当事人的耳中实在无比受用。

反观我们华语电影界的众多颁奖典礼,往往是受邀颁奖嘉宾只会在台上扯什么“大姐好久不见”之类的闲话,对颁奖内容其实亳不关心,对台下的被提名者的感受也毫不在意,整个“颁奖文化”和“产业水平”也就高下立判。

写实电影打败奢华排场

回头说获得大奖的两部重要作品《贫民富翁》和《米尔克》,都属于边缘性的题材,导演都是长期执导非主流的独立制片,处理手法很不好莱坞。然而,自去年底整体的潮流和心理趋势对花大钱堆砌起来的科幻特技(如《蝙蝠侠:暗夜骑士》)和豪华排场(《返老还童》)作品开始疏远时,以相对写实的笔触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挣扎、相对具创造力的边缘性作品,反而逐渐增加了观众的“好感度”,他们在片中提出的问题也因而获得主流社会更多人的重视。

《贫民富翁》借着一个孟买的贫穷少年参加“百万富翁”电视节目所遭受的歧视和虐待,具体而微观地反映出印度这个东方古国在近十多年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诸多落后和不公正的现象。但由于故事主人翁的坚持,他终于在全国观众的期待下赢得了2000万卢比的奖金,也得到了苦苦追寻多年的爱情。“小人物击倒了巨人”原是好莱坞英雄电影惯用的故事模式,只不过这一次的英雄换成了由印度少年扮演,而被击倒的巨人则包括:刑讯逼供的印度警察、操纵流浪小孩作为行乞工具的无良黑社会、假装好人其实居心不良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及卖假矿泉水的大饭店等等。

本片虽改编自印度人原著的畅销小说《Q & A》,但当来自西方的导演丹尼•鲍尔用镜头毫不避讳地向世人呈现出孟买的超级大贫民区和诸多落后现象时,还是激起了印度当地不少人的抗议,他们认为此片刻意侮辱印度,甚至有意提告之。

同样的,取材自美国第一位公开出柜而参选成功的旧金山市议员哈维•米尔克为争取同志人权而遭刺杀身亡的真实故事的《米尔克》,也是一个边缘性的作品。奥斯卡从15年前的《费城故事》首次接纳同性恋题材,并让该片的男主角汤姆•汉克斯当上金像奖影帝,“同性恋电影”这个类型走到今天,看似已被一般美国大众接受,其实仍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当《米尔克》在美国上映期间,正是加州随着美国总统大选而附带公投第八案“是否反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遭到失败之时,对比片中因哈维•米尔克鼓吹同志人权而取得成功的公投第六案(是否反对同性恋者从事教师工作),可见“人生来平等”这个崇高理想无论在银幕上下都并未完全达致。

这一次著名的同性恋导演葛斯•范桑邀请到著名的异性恋坏小子西恩•潘来诠释米尔克一角,堪称是天作之合。西恩•潘完全溶入这个人权斗士的历史角色之中,他的气质和举手投足都将主人翁那种基于信仰而发挥出来的强烈斗志表现得淋漓尽致,“男男激吻”之类的演出也逼真得很,令你相信那就是哈维•米尔克。难怪劳勃•迪•尼洛在负责介绍最佳男主角提名人西恩•潘时故意取笑他:“我真怀疑你以前那么多异性恋角色是怎么演的?”当然,一向维护人权的西恩•潘也不会放过在得奖致谢时为争取同志人权而发声的机会,大大地为这个同性恋议题争取了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贫民颁奖典礼奥斯卡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深入推进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辽道宗朝“贫民”问题探析
暖!一猫有难,众猫支援
颁奖典礼剪影
动物奥斯卡
阿达姆松
《贫民富翁》再下一城
2000元的“贫民”是否还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