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的播火者:西安政治学院32年矢志弘扬延安精神纪实

2010-10-11 09:17郭江山田建明
军营文化天地 2010年8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延安革命

文/郭江山 田建明 罗 堃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巍巍宝塔山,见证着中国革命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红色岁月;清清延河水,诉说着一代优秀共产党人历经的血与火的洗礼和取得的辉煌伟业。这里孕育了我们孜孜以求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

西安政治学院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连续32年坚持不懈地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通过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在军内外大力宣传延安精神,成为研究、传播、弘扬延安精神的一支生力军。

坚持32年不断线——始终高举延安革命传统的精神火炬

1978年6月,300多名军校学员分乘十几辆解放牌大卡车,颠簸在通往延安的黄土沟壑间,高唱着“抗大”校歌,奔向心中的圣地——延安。

这是32年前,刚刚成立的西安政治学院组织第一期学员进行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情景。首次“寻根之旅”历时12天,窑洞、土炕、木桌、油灯……一件件朴素的陈列物,强烈撞击着学员们的心灵。“延安十三年”、“艰苦奋斗”、“共产党员标准”、“三大作风”的专题讲解,让大家为之振奋。

学院组建之初,正值我国建设和发展进入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全党全军面临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第一任校长陈赤虹和政委张鹤田,曾是一同在“抗大”学习工作过的老战友,深知恢复和发扬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对于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组织学员到延安去学习、取经,并郑重提出把学院办成“抗大式学校”的目标。

首批教学的成功,坚定了学院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信心和决心。院党委迅速作出《关于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决定》,下发各教研室和学员队。

从那以后的32年间,影响和干扰学院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阻力很多。可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党委班子怎样调整,学院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始终没有断线,即使是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的时候,学院也不曾改变教学行程。1989年5月中旬,院党委顶住各种压力,排除各种干扰,如期组织312名学员,乘坐13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奔赴延安。当学员队伍整齐地行进在宝塔山下时,沿途群众纷纷驻足凝望。一位老红军动情地说:“看到了你们,就看到了我们这支军队的希望。”

“有头脑的跑沿海,没头脑的跑延安。”这句不知是什么时候传遍全校的话,既让广大教职员工心痛,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1990年5月,院党委及时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深入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决定》,提出把延安精神的学习和教育扩展为全院的共同任务、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每一位同志、把短期集中教育扩展为在校全程教育、把学员在校教育扩展到毕业后继续受益、把学习和宣传延安精神扩展为实践和发扬延安精神等“五个扩展”的意见。

一大批教员情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奉献,涌现出了“践行延安精神先进集体”中共党史教研室、“延河抢险救人”先进群体,“满脑子都是事业”的王也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侯敬智、“三尺讲台献生命”的吴教练、余子明,“延河岸边一纤夫”张万斌等先进群体和个人。党史教研室原副教授顾芳,出生在上海,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曾经三次放弃调回老家的机会。直到退休,他也没有离开过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岗位。

1990年7月,西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杨玉玲,毕业特招进中共党史教研室刚一个月,领导就让她担纲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任务,讲《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一课。她从没有上过现地教学课,害怕讲不好。教研室的同志就手把手地教,一起帮她把关。讲台怎么站,话筒怎么拿,开场的语气、语调怎么把握,怎样消除紧张心理等问题,同事们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帮她抠。正式讲课那天,效果很好。一位当年在延安战斗生活过的河北离休干部听完她的课后,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这些没有经历过当年延安生活的年轻人,把我这个‘老延安’讲得掉了眼泪。”

“第一炮”打响后,杨玉玲很快融入到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队伍。不到6年,她把延安革命传统教学设置的所有课程都讲了个遍,成为教研室第一位“全能型”教员。而且,她从校内讲到校外,向全社会激情传播延安精神,还被延安干部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在这个讲台上,杨玉玲一站就是20多年。这期间,她主编和参编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系列教材15部,出版专著3部,在《中国军事科学》、《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先后荣获“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用她自己的话说,“试讲第一堂课走进了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心灵深处就再也走不出去”。

不当导游当导师——让延安精神真正进入灵魂深处

党的十七大闭幕后不久,学院组织全军军以上单位理论骨干轮训班40名学员来到延安进行教学。当他们来到杨家岭时,已是上午10点多钟。在中央大礼堂旧址,很多游客正在参观,教学队伍与参观游客“撞了车”。

学员们走进中央大礼堂旧址,听孟俭红教员给大家讲课。孟教员讲的是“从七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此时,礼堂内已经有不少游人,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谈笑风生。孟俭红字正腔圆地开始授课:“同志们,我们所在的地点就是中央大礼堂旧址。1945年1月,中共‘七大’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七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从未停止,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和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令孟俭红没有想到的是,有些因为拍照受影响而闹意见的游客慢慢听进去了,有的情不自禁地鼓掌,有的主动提出与他合影。

学员列队进入延安革命纪念馆

要当“导师”不当“导游”。学院坚持学科化建设,专门成立延安革命传统教学教材编委会,成立了全军首家“延安学研究所”。现已出版《延安革命传统现地教学教程》等15部教材,编写《革命的熔炉——抗大》等案例教材,制作《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两部网络课程,编创《延安——我们的课堂》等8部电视教材,形成了由文本教材、案例教材、电视教材、网络教材组成的教材体系。其中《怀念你啊——延安》、《永恒的精神》获全军电教片评比一等奖,《中华精魂》、《窑洞春秋》、《延安故事》列入国家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延安精神》、中国社科院“十一五”重点课题《陕甘宁边区军事志》等重要课题研究编纂工作。学院还结合教学搞科研,与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研讨会,为深化延安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多年来,学院在延安精神研究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研究,形成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政法工作、廉政建设等一系列研究成果。《风雨过后满目春》获国家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永恒的旋律》获全军政治理论优秀成果特等奖。

32年来,学院不仅毫不放松地抓好在校学员延安革命传统教学,而且自觉主动地走出校门宣讲延安精神,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解疑释惑,推动延安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作风、党群干群关系等问题,学院及时开设《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延安精神》、《廉政建设需要延安精神》等专题,并组织由知名专家教授参加的宣讲团,坚持长年走进社区、厂矿和地方院校,到群众、工人和青年学生中宣讲延安精神,解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挑战与问题,帮助群众消除思想疑虑。先后为全军50多所院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经验参考和组织保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中专学生、驻陕大专院校、党政企业等160多个单位和团体进行延安革命传统义务教学。

紧扣时代脉搏——让传统教育在创新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

2008年6月,在延安教学基地参加学院组织的“十七大”精神读书班期间,杨教授专程来到井家湾村家访,准备为自己的讲稿再添点“艰苦”事例。20年前,杨教授曾带学员来过这里。当时他们是踩着河道中的石块涉水过河的,村民住的都是破旧的土窑洞。家访时,杨教授和学员把前一天省下来的白面馒头以及从集市上买来的粮食送给老乡,临走时,大家还给村民捐了款。这个家访点还成了《延安精神与艰苦奋斗》教育课多次提到的典型事例。

在中央大礼堂旧址实地授课

这次再进井家湾村,展现在面前的村庄让杨教授感叹不已:走过新修建的石头桥,村前的田地里是一座座漂亮的蔬菜大棚和一个个花卉种植园;以往的土窑洞已经不见踪影,家家都是坚固、漂亮的石窑洞或砖瓦房,还有花园式的院落。该村已经成为以黄土风情、休闲娱乐、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为主的旅游民俗村。全村163户,其中52户经营“农家乐”,有的家庭仅此一项年收入30多万,该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坐在宽敞、明亮的窑洞里,乡亲们端上了一道道陕北小吃招待杨教授,并和他一同展望井家湾村的未来发展,杨教授集资的“捐款”也显得囊中羞涩,临走都没好意思拿出来。家访回来后,感慨万千的杨教授调整教学内容,给学员上了一堂《延安精神与新农村建设》的专题课。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学院党委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视角上好传统课。学院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教育新的时代内涵,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紧盯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紧贴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实际,使延安精神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保证了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历久弥新。

学院每学期都调整、充实教学方案,修改讲稿,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延安精神教育。在凤凰山讲《学习白求恩,做毛泽东倡导的“五种人”》,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讲《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讲《南泥湾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边区政府礼堂旧址,突出讲授“延安时期我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在枣园五大书记塑像前,突出讲授我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一代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风范,深刻理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大意义。邀请延安地市领导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参观改革开放先进典型庙沟村和胡主席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视察过的侯沟门村,让学员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性课题和“三个确保”的时代课题展开有关教学活动。为加快培养信息化条件下新型军事人才,学院不断推动延安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启动了“政治军官任职教育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系列教材编写工作。与此同时,学院还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专业类别,在纪念馆、革命旧址现地开设相关课程,使延安精神与之更好地“融合”。在师旅团政委班开设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与世界眼光》,在纪检干部、保卫干部培训班开设了《学习革命先烈,做好防间保密工作》,在组织干部培训班开设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考》等课程。这些年,还先后设置了“延安精神与理想信念”、“延安精神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教学专题,引导学员进一步坚定献身使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为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学院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情感人、以境激情、以真取信、情理交融”的听、看、思、悟相融合的“情感教学法”。为在“四八”烈士墓前讲好《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这一课,一茬茬教员在烈士墓碑前备课,含着热泪一遍遍追溯先烈事迹。在教学中,组织学员亲手做白花、扎花圈、写挽联。并通过在烈士墓前默哀致敬、重温入党誓词、召开党小组会等,使大家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传播延安精神,要插上高科技“翅膀”。他们把教员作的延安精神报告、讲稿以及学院制作的《永恒的精神》、《延安——我们的课堂》等专题片等资料刻成光盘,无偿提供给有需求的单位。2005年,他们借助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在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建成军内第一家“延安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网站,借助网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开设有“延安革命史”、“民族之魂”、“传统教育”、“圣地影视库”、“互动留言”等特色栏目,有各类信息1万多条,文字总量达1500多万,图片1300多张,总容量约20G,为全军官兵学习、研究延安精神提供了网络服务平台。目前,网站累计访问量达560多万人次。今年,他们又与新华网共同打造了一个延安精神教育专题网页,文字、音频、视频资料达到几十个G,网上点击率已突破1000万人次。

2008年开始,他们又陆续建成“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网络课程”,录入文字资料2100多万字,包括教材专著、历史文献、经典案例、学术论文、学员心得体会、陕北历史文化等内容;图片资料1265幅;视频教学资料46段,总容量9.3G,与“延安革命传统教育网”相互配合,做到了足不出户在华夏大地传播延安精神。

躬身模范践行——永不停歇地为弘扬延安精神呕心沥血

走进西安政治学院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学院的院训。32年来,经过历届班子的实践和传承,学院凝练了以“传播真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为基本内涵的“求是文化”。

历届班子坚持上任伊始集体到延安参加革命传统现地教学,在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上交好班、开好头、接稳棒;院党委始终在作风建设上身体力行,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所有教学班次开、结业典礼不超过10分钟,工作性部署会不超过40分钟;在学员招生、考试违纪等敏感问题上,敢于顶住多方压力,不批条子、不徇私情;历届院领导没有一人超面积住房和超标准坐车,没有一人将子女调入学院工作。2006年,院常委参加第一期经济适用住房分配,做到统一排队、不搞特殊;建院以来,先后盖起了20多万平方米的教学和生活基础设施,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没有发生一起违纪问题。

目前,学院一批离、退休老教授自觉从事延安传统教育宣讲活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首任馆长、学院原理论研究室正师职主任马玉卿,1988年离休后一直没有离开讲台,受邀作毛泽东思想、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党的创新理论报告上百场次,足迹遍及四川、湖南、江西、河北等10多个省区市。中共党史教研室原主任庞龙同志离休后,发起成立了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让家长们学会科学培养孩子,“关工委”牵头成立了一所军民共建家长学校,覆盖两所幼儿园、四所小学、两所中学。创办10多年来,义务培训家长3万多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被评为“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被授予“全国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庞龙获得总政系统先进离休干部,全军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省、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焦连三教授自1980年留校任教起,一直讲授延安革命传统课,30多年从未间断。2005年退休后,他受聘于延安干部学院,因为课讲得精彩,深受地方领导干部学员欢迎。每到新年前夕,发自全国各地的贺卡都像雪片一样,在他的书桌上堆成小山。2005年7月,有着58年党龄、75周岁的离休干部孙鸣霄,将组织关系转到大葛村党支部。年底,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乡亲们一致推选他当书记。后经上级党委任命,他光荣地出任大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年多来,大葛村领导班子建设得到了加强,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村子由过去的三类村迈进了二类村及中央村的行列。

32载辛勤耕耘,32年桃李芬芳。学院培养的一大批学员,犹如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军队和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学员樊建川转业后,为了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培育民族核心价值观,创建了中国第一座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该馆被批准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和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院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8万余名政工人才,其中有35%以上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全国学雷锋标兵”李润虎、“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公方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英模”马玉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都曾在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中汲取精神营养。不少同志长期致力于延安精神的研究宣传,出版了《情系延安》、《情系中华》、《窑洞里的中国》等10多部作品,成为传播弘扬延安精神的新一代主力军。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延安革命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