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发展的思考

2010-10-09 07:05中国建设银行重庆总审计室李敏包长河
财经界(学术版) 2010年23期
关键词:数据挖掘模型系统

中国建设银行重庆总审计室 李敏 包长河

对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发展的思考

中国建设银行重庆总审计室 李敏 包长河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和电子数据环境的来临,手工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等传统的非现场审计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网络技术与审计技术结合自然就成为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应用现状为基础,分析和阐述了非现场审计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商业银行 非现场审计发展 思考

非现场审计,就是审计机构或人员通过计算机远程访问或者调阅等手段获取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业务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程序,利用辅助审计工具实时检查和评价相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增加组织价值,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数据环境的来临,企业对内部审计的时效性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技术与审计技术结合成为非现场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内部审计具有的独特信息优势,决定了非现场审计手段和方法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的广泛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都根据自身需要和发展,推出了自己的非现场审计系统。建设银行于2006年首家推出“非现场审计系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也在2008年相继推出了符合自己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的非现场审计一期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系统)。

随着非现场审计系统在商业银行的广泛深入应用,审计发现问题的广度、深度和精度都得到了质的提高,特别是针对具有量大、重复性强的负债和个人资产业务效果则更为显著,在发现小概率、高风险事件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非现场审计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非现场审计系统应用及自身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前,分析性复核等传统手段不但没有随着非现场审计系统的问世得到深化,反而有所弱化。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甚至认为,模型风险处理机制已可以完全代替分析性复核手段,由于宏观分析与微观处理得不到有机结合,审计活动中时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同时,非现场审计系统中具备的趋势分析、对比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偏差检测等功能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另外,由于数据等因素的局限,非现场发现的疑点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问题仍需现场查阅资料、访谈乃至实地查看才能得出完整、准确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非现场审计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发现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只能提出风险提示,对于深层次方面问题的暴露,目前的非现场审计系统还处于较弱势的阶段。

(二)审计模型的核心、支持作用发挥不足

1.对审计模型开发存在认识偏差

目前在部分审计人员心中,非现场审计模型的建立还是高不可攀或认为主要是技术人员的工作。除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适应外,主要是部分审计人员还存有畏难情绪,主观能动性不足。非现场审计模型的建立虽然比较复杂,但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充分运用审计实践经验,就能够独立或在技术人员的辅导下建立简单乃至复杂的审计模型。

2.审计模型运行结果精确度需进一步提高

模型处理是对业务部门提供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精确度受数据质量的影响较大。目前各家银行对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各业务条线常常各自为阵,信息之间难以共享。同时,模型设计时考虑不够完善,与制度、流程不够匹配,针对性不强,也是造成模型运行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上述情况导致对模型运行疑点进行现场核实时,难免出现疑点数量多而准确率低的情况。因此,在部分审计人员心中又产生了非现场审计不如现场审计直接有效的疑虑。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局限性,准确把握其定位,实现非现场审计系统应用与现场审计的紧密结合

1.摒弃对非现场审计系统的错误认识

非现场审计系统只是支持发现疑点和线索,不能代替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系统只是一种远程测试和取证手段,和现场测试一样,也需要多种取证手段交叉配合才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2.充分借助数据挖掘等新技术,进一步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

数据挖掘的推广应用能给非现场审计提供更多的补充,创造更多的价值。如,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查看客户贡献度,查找经营管理中经常出现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寻找经常发生违规违章行为的根源,以便经营管理层及时修订措施,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等。应该说,随着各家银行电子化建设和数据集中水平的提升、网络技术的进步和高速计算机的拥有,给实施数据挖掘以及推进非现场审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力推行和深化模型处理机制,提升模型的精度和深度

1.积极参与,充分吸取审计人员的宝贵经验,扩容和更新审计模型

审计模型经过优化后相对固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审计力度的加强,疑点数量的下降在情理之中,应采取辨证的态度,仔细分析原因,进一步拓展思路,积极扩容和更新审计模型。一是拓展数据来源,充实审计数据;二是优化完善模型的创新机制,采取共同开发、审核把关、效果验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建立模型,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2.规范和优化非现场审计模型建立流程和步骤,提高审计模型建立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自身工作经验,笔者以为审计模型的建立主要经过以下七个阶段:一是以现场审计为发现确立源点,从审计发现开始启动建模工作。二是梳理审计思路和方法,厘清查证思路和顺序,以确立模型建立的思路和步骤。三是做好数据准备,仔细分析模型需要数据的类型,了解数据来源和运用。四是充分了解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以获取希望得到的数据。五是统筹规划模型步骤,采用流程图的办法把模型建立思路进行固化,为下一步优化模型打下基础。六是深入分析模型初次运行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模型。七是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进行试点及推广应用。

(三)创新非现场审计组织方式,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系统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非现场审计要得到飞跃与深化,只有不断创新非现场审计的组织方式,将有限的审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笔者以为,目前建行正在推行的非现场审计监测为非现场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从实际情况看,在非现场审计监测及常态化运行机制促进下,被审计单位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问题整改逐步深入,同类问题的发生频率逐渐减弱,举一反三的整改效果正在显现。

(四)进一步提高对非现场审计认识,开拓审计工作思路

真正的非现场审计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手段,对已有的业务系统和工具综合使用和灵活把握,非现场审计系统只是目前非现场审计应用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传统的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仍需要重视和充分应用,进一步拓宽非现场审计范畴。

同时,从目前的审计资源和数据现实来看,将所有系统的数据全部都整合到非现场系统中去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审计人员应摆脱对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心理依赖,探索直接利用业务系统开拓审计工作的思路,利用已有的EG、EXCEL等电子工具和管理信息等数据平台进一步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

[1]王素梅.《非现场审计的理论框架研究》

[2]谢涛.方案商网.《行业:从抽样审计到海量筛查》

[3]林元军,宋明生.《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创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阳卓江)

猜你喜欢
数据挖掘模型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