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行政学院 韩银娥
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重大决策。按照广东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近年来肇庆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项目集群,壮大了主导产业和我市经济总量,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对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承接,肇庆较快地增加了本地区资本存量,向外扩展了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改善了本地区的要素结构,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提高了区域生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就业水平。
地区发展实践证明,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直接效益,还会带来相关的关联效益—通过建设一批具体的大项目,可以带动配套项目的建设以及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发展,使配套行业形成产业链条。因此大项目是肇庆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可以全方位带动肇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引进的产业转移大项目有亚铝工业城、新中亚铝业、一力药业、中导电子集团、大华农生物药品、爱龙威电机、金豪摩托车、志高家电、科茂树脂、石井水泥、华润水泥、新中原陶瓷、鑫源矿业、乐居矿业、星龙化工、昌源高分子薄膜、爱思开材料、国电风能设备、精英纺织、新兴纸业以及亚洲金属再生工业基地等企业与集群,在这些大项目的带动下肇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大幅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纳税超1000万元的产业转移企业13家,2009年财政收入突破55亿,财政收入增幅居广东第二。
肇庆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基本以吸纳为主,并处于上涨周期,这种周期将在今后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从肇庆市的地缘特点出发就近吸纳珠三角发达地区相关优势产业的转入,对肇庆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肇庆与广佛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经济互补性,可以成为广佛的工业腹地。文化同源是广佛肇合作的基础。广佛肇三市间产业结构的同构系数仅为0.49,三市各自比较优势突出,产业互补较强。如大旺高新区这种处于广佛半小时经济圈、拥有98平方公里国有土地、不存在拆迁难题,又便于整合周边土地资源的成熟的开发区,是珠三角企业梯级转移的理想之地。而珠三角需要转移的企业在自然要素优势的引导下,经过市场利益分析必然选择符合其经济性的结果,肇庆投资“洼地效应”即显。所以从2003年到目前为止,肇庆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678个,投资总额446.5亿元。企业大部份来自佛山、南海、广州、浙江等地,外资主要来自香港、台湾、巴基斯坦等地。其中肇庆高新区目前引进的500多家企业中,有四成来自佛山。2008年,肇庆市新引进工业项目185宗,总投资217亿元,其中有近八成来自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
肇庆市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总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肇庆在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目前肇庆吸纳的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有2/3以上因发展空间的扩展需要转移来的,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企业,充分利用了肇庆市在土地与人力资源成本上的优势,其企业规模比原所在地有很大的提高,一般都达5到10倍,并在新的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了园区产业集聚度。二是资源低利用成本优势。肇庆山区资源丰富,依据山区优势资源如石灰石、林竹木、高岭土、铁矿等发展起来的新型干法水泥、造纸与板材、新型陶瓷、矿产化工等企业。这类转移过来的企业或产业,在省一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直接落户其原来的材料供应地。
一是优势产业壮大。突出表现在有色金属加工产业。肇庆市金属加工产业以亚洲铝业为龙头,以新中亚铝业、澳华铝业为依托,近年从珠三角转移引进了一批有色金属项目,重点发展国家政策鼓励的高档铝型材、高精度铝板带材及深加工产品,以建设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目标,积极壮大有色金属加工产业。2007年,肇庆市金属加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0亿元。二是支柱产业形成。2007年,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6家,实现增加值15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5%。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食品饮料、金属加工、汽车零部件五大支柱产业实施年产值31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47%。全市产业转移企业形成了金属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汽车零部件、林产化工、建筑材料、新材料、纺织服装、林桨纸、食品饮料及再生资源等特色产业,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008年肇庆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部分居全省前列。完成生产总值71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比全省平均增幅高4.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2.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061.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85亿元,是2003年的3倍多;财税收入55亿比2003年增长了3.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2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72元,增长9.1%。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目前随着省“双转移”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和东南板块充分发挥毗邻广佛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承接国际资本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了产业水平。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和东南部地区以交通、产业资本、技术和信息为纽带,着力推动资源整合,增强城市中心板块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2008年肇庆中心城区和东南板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5亿元。比2003年肇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涨了2倍。
从产业转出地地区来看,由于目前珠三角地区企业总体迁移数量尚未达到较大规模,因而转出产业资源总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稀缺性;2008年,深圳市已经整体外迁、部分外迁以及计划外迁的所有工业企业影响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范围不超过2.5%;在已经搬迁的企业中,有75.7%搬迁至广东省内各城市中,仅有24.3%的外迁企业分流至中西部地区。另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统计,在5.75万家珠三角的香港企业中,近九成企业不愿离开珠三角。而从产业承接地区来讲,珠三角周边欠发地地区、相邻省份、内陆地区、甚至东南亚国家等承接地区竞争对手众多,纷纷出力出谋吸引产业落户本地区。因此僧多粥少,肇庆支柱性产业引入困难,大型企业不多,产业集聚度不高,园区产业特色并不突出。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近年来深圳外迁的企业约有3万家,但迁入的企业却达到10万家。这些企业只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原因正是因为深圳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和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以及一个全民支持参与的创新氛围。目前,众多产业承接地大力利用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优势,加大对转移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然而这些优势具有同构性,如何在有限的产业转移资源中,发挥相对比较优势,提供极具个性化、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错位吸纳珠三角产业转移,成为肇庆今后的战略主攻方向。肇庆目前建设用地指标缺乏,已有的用地建设总量与区域人口比例以及经济发展进程不适应,新批建设用地申请手续繁琐,费用大,批复时间长,还未能满足新兴产业的建立与产业转移需要。园区离经济发达地区远,道路欠发达,增大了入园企业的运输成本以及综合经济成本,也存在配套的原辅料的供给以及技术工人的招工难等问题。电力缺乏不稳定,特别冬夏两季,经常停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基本问题和困难,都制约了肇庆产业承接的步伐。
由于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得外资的区域性扩张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中心城区和东南板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到近80%,内资也占到近80%,而周边几个山区县,受各种条件制约,吸引外资十分薄弱,这种失衡局面对于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显然不利。从产业投向看,从2003年到目前为止,肇庆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678个,投资总额446.5亿元。在全部产业转移项目中,第一产业投资额分别为4.73亿元,占1%;第二产业361.12亿元,占80%;第三产业80.65亿元,占18%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农业比率很低,投向工业所占比重最大,投向第三产业次之。外资投向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通过利用外资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实现,相反却加大了地区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
除此以外,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成为许多地区在承接沿海发达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个不得不直面的“坎”。肇庆也面临地区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重重任。同时,因为属于欠发达地区,园区开发资金缺乏,园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影响了开发建设,也影响了引入企业的建设速度。
当前,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竞争中,投资软环境的竞争已成为竞争的亮点,其中地方政府管理水平起重要的决定作用。政府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工业产业的集聚发展更是离不开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从小问题、小事情着手,营造具备竞争效率和利于创业的“弱政府、强市场”软环境,我们除了可以提供可能在硬件上更优惠的条件,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际500强企业更为看重的是企业经营的外部大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强化对外招商。主要实施“产业招商,大项目带动”战略及提升招商质量,大力引进“创税型、科技型、生态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并对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肇庆高新区规定了项目投资强度不少于150万元/亩,一般项目投入产出比必须达到1:1.5以上,产出的综合税收效益必须达到3%以上。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强化内部挖潜,大力推动已投产企业增资扩产和内延扩大再生产,积极做好已投产企业的协调服务,为企业创造较大的发展空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加投入,创名牌、上规模、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目前,全市累计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37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2件。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面临省委实施“双转移”战略之机,肇庆必须抓住机遇,关注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大型骨干企业外移的动态,通过官方、民间等多种渠道与当地的行业协会联系,构筑相互信息交流、技术合作的平台,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突出大项目和产业集群招商,加快项目集聚步伐,增强规模集聚效应;同时根据本地主导和特色产业,制定产业链招商规划,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找准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空白点和薄弱点,积极引导资金投向附加值高和关联度大的产业。肇庆市坚持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方向,以现有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为基础,进一步调整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先进技术上、基础产业在规模上、传统产业在品牌上、新兴产业在战略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提出做大做强十大支柱产业、建设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兴工业为支柱的有特色的工业体系。
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肇庆市重视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重视人才的积累和储备,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吸收、利用知识、技术、信息的效率才能大大提高,吸收外来投资的积极效应才能扩大。因此肇庆市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人力资源,为本地区产业素质的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根据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肇庆市的基础条件,坚持效益加科技,引进带开发、创新促升级,找准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切入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工业产业的改造和发展,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消除与发达地区的产业级差,实现有水平的产业转移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肇庆市《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肇庆市建设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明确了肇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在珠三角的角色和定位,这既是我市主动承接珠三角辐射带动,推进与珠三角产业对接与发展,加快融入珠三角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随着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生态安全、休闲观光等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肇庆作为农业大市,立足于服务珠三角都市圈,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潜力巨大,农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1]、王海霞.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商业时代[J]..2009(03)
[2]、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e书中国 企业文化
[3]、陈进.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师.[J]中国改革论坛2009.9
[4]、陈有禄.罗秋兰.“东桑西移”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改革与战略[J].2007(11)
[5]、郑云斌.泉州承接台湾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企业经济[J].2009(5)中国改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