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翔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病因复杂,病死率高,发作形式多样,发作表现常不典型,部分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为了早期明确其病因,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减少后遗症发生,本文对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惊厥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本组新生儿惊厥患儿120例,男 68例,女52例;早产儿39例,足月儿72例,过期产儿9例;首次发作日龄小于 3 d者 50例、占41.67%,3~7 d者45 例 、占 37.50%,大于 7 d 者25 例,占 20.83%;院外转入76例。所有病例入院后立即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出凝血时间,部分行脑脊液、肝肾功能、病毒特异性检查、血培养,常规做头颅B超或CT检查,部分行脑电图检查。
有些惊厥患儿合并有多种病因,以第一诊断统计。缺氧缺血性脑病(HIE)40例,颅内出血(ICH)17例,低血糖12例,低血钙11例,低血钠 12例,核黄疸10例,感染性因素18例(其中新生儿败血症11例、破伤风3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惊厥首发日龄与主要病因关系见表1。
表1 主要病因与惊厥首发日龄的关系 n=120,例
新生儿惊厥发作类型按文献[1]分类:微小型发作 69 例(57.5%),其中 HIE 32 例 、ICH 11例 、低血钙8例、其他 18例;多灶阵挛型 33例(27.5%);局灶阵挛型10例(8.3%);强直型5例(4.2%);肌阵挛型3例(2.5%)。
入院后同时行对症及原发病因治疗。止痉药选用苯巴比妥钠静脉推注,首剂20 mg◦kg-1,最大剂量为30 mg◦kg-1,12 h后改为维持量5 mg◦d-1。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如对HIE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对ICH给予止血药物,对低血钙、低血钠者纠正电解质紊乱,对感染者积极行控制感染治疗。
本组患儿经积极的治疗后,痊愈75例,好转25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2例,转院3例。
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机体功能失常的一种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症状。据统计,在活产足月儿中,新生儿惊厥的患病率约为2‰~3‰[1]。本组资料中HIE和ICH 共57例,占47.5%(57/120例),发生于3 d内的惊厥占73.7%(42/57例),因此新生儿早期惊厥以HIE和ICH为主要因素,显示围产期并发症如HIE、ICH等所致惊厥已跃居病因的首位,与文献[2]报道一致。本组结果提示,早产儿发生惊厥的病因前2位分别是HIE和ICH。早产儿好发颅内出血,与早产儿在脑室室管膜下存在脆弱易损的生发层基质有关,对缺氧和酸中毒极为敏感,围产期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窒息均易使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和代谢紊乱。蒋莉等[3]的动物实验结果证实,严重惊厥引起以海马为主的选择性神经元凋亡与坏死,未成熟脑更易发生严重惊厥。足月儿生后3 d内发生惊厥的首位病因是HIE。HIE时调节障碍、脑血流再灌注、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及大量自由基形成加重脑细胞损伤,同时由于缺氧损害可合并全身代谢功能紊乱也导致惊厥。
本组惊厥病例中微小型发作最多、占57.5%,其次是多灶阵挛型、占27.5%,微小型发作中由HIE、ICH和低血钙导致的惊厥占 73.9%(51/69例),表明微小型发作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HIE、ICH和低血钙的患儿多发生微小型运动发作。微小型发作不引人注意,如眼斜视、凝视、睁眼、咂嘴、面肌颤动、异常哭叫、四肢呈游泳划动样动作、下肢呈踏车样运动及呼吸暂停。部分HIE所致惊厥也可表现多灶性阵挛性发作,各肌肉群有节奏、迅速地抽搐,振幅大。
新生儿惊厥应迅速进行病因诊断,针对病因治疗比抗惊厥治疗更为重要。抗惊厥药物首选苯巴比妥钠,大量研究证实此药有保护神经的作用,可降低代谢率,减轻脑内外水肿,降低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对重度窒息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于生后6 h内静注苯巴比妥钠,可预防惊厥的发生,对早产儿尤其是小于34周的早产儿于生后6 h内静注苯巴比妥钠可预防颅内出血的发生[4]。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表现不典型,病死率高,且易造成脑细胞损害引起脑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癫等后遗症。近年来新生儿惊厥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后遗症却有所上升,因此找出惊厥病因给予及时有效地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
[2]张家骧,魏克伦,薛辛冬.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5.
[3]蒋莉,蔡方成,李欣,等.惊厥持续状态大鼠脑内神经元死亡的年龄特征[J].中华儿科杂志,2002,49(9):545.
[4]廖景文.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脑损伤[J].新生儿科杂志,2002,17(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