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洪银,杨润林
(1.九江学院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2.九江市九针社区卫生服务站,江西 九江 332000)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社区新生儿卫生服务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为5%~10%[1],早产儿仍然是导致新生儿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早产儿卫生服务质量,现将九江市九针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接诊198例早产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接诊的198例早产儿,包括因为基层条件限制转诊上级卫生机构的34例重症患儿。
为排除因部分母亲孕前月经不规则以及准生证、出生证办理的社会因素影响,本文主要结合产科医师询问病史的孕龄和新生儿医师查体资料,按照教材通用的早产儿胎龄判断方法,即28周(196 d)≤胎龄<37周(259 d)为早产儿[1]。
统计新生儿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并分析早产儿胎龄(28~32、>32~36、>36~37周)、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与死亡率的关系。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社区早产儿疾病发生率排位依次是单纯生活力低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和胎粪吸入综合征等,见表1。
表1 198例新生儿发病情况分析
共死亡20例,死亡率10.10%(20/198),死因顺序依次为RDS、新生儿窒息、肺不张和肺发育不成熟等,见表2。
表2 20例死亡新生儿情况分析
早产儿胎龄与死亡率有关,胎龄越短,死亡率越高,见表3。
表3 胎龄与早产儿存亡的关系 n=198
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与死亡率有关,出生体质量<1.5 kg者死亡率高,见表4。
表4 出生体质量与早产儿存亡的关系 n=198
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者死亡率高,见表5。
表5 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与早产儿存亡的关系n=198
本调查结果显示,本社区早产儿死亡率高,为10.10%。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出生体质量<1.5 k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高于1.5~2.5 kg和>2.5 kg组,1.5~2.5 kg和>2.5 kg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分钟Apgar评分低于7分,死亡率高。因此预防早产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早产的原因常常和母亲孕期的身体情况、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吸毒、酗酒等)以及家族性遗传因素有关,故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能深入社区和家庭的优势,加强社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早产[2];在高危妊娠或妊娠无法继续的情况下,及时转诊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
本调查显示,社区早产儿首位死因是RDS。胎龄越小,RDS发病率越高;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肺顺应性降低、肺泡萎陷,患儿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随之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目前,在专科医院主要采用呼吸机和PS替代治疗,死亡率有明显下降[3],但社区卫生机构不具备条件,故在社区预防是关键。对孕期小于34周需要提前分娩或者有早产迹象者,分娩前48 h给孕母注射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降低RDS的发病率。
本文198例早产儿中,其中34例危重患儿及时转诊上级医院,死亡20例;另外164例均在本社区分别给予保暖、合理喂养、给氧、补液、输血和血制品以及止血和抗感染等积极治疗和护理,无一例死亡。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临床上常易出现感染、喂养困难、呼吸暂停、颅内出血、血生化和电解质异常以及体温异常等,故在早产儿的治疗和护理中,医务人员需要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以及熟练的专业技术,从而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4]。因此,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管理应该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强早产儿管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改善早产儿生存状况的关键措施。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3-105.
[2]戚德如.476例早产儿早产原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351-1352.
[3]岳少杰,王铭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87-89.
[4]李瑶.120例早产儿临床分析及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7,25(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