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100875)陈彩娥
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优点,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成为当前教师上课的首选教学方式。但在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由于其自身条件有限,不可能常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如何处理那些比较抽象的地理现象,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等难点问题,上一节优质高效的地理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演示教具,不能追求表面热闹、新颖的包装,使课堂回归简单朴素,真正收到实效,以突破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例如,不少同学不能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笔者就用废旧纸盒自制了一件“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板”,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地球板
图2 太阳板
图3 演示板
将太阳板叠放在地球板之上,用螺丝穿过两只纸板的圆心,加上垫片后拧紧。此纸板即为侧视的日照图:地球板露出的部分表示地球的昼半球。太阳板的灰色半圆表示地球的夜半球,半圆的底边直径表示晨昏线。右边的平行线表示太阳光线,中间的粗箭头表示直射光线。
1.演示昼夜长短变化。向上下拉动太阳板,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同时注意观察各纬度被晨昏线切割的两份(即昼弧和夜弧)的比例,以说明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演示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归纳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延伸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化,全球昼夜长短又有何变化呢?拉动太阳板,将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扩大至南北纬30°或缩小至南北纬20°,观察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教具“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板” 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优点在于变无形的空间为有形的空间,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既突破教学难点,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又如,在《地球运动》一节里,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恒星日与太阳日这部分内容不能理解。起初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进行教学,但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在对此课件反复研究后发现,有关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内容是用一组平面图展示的,并没有表示地球的“运动”这一特征,教师还得花大力气讲解图片,最后却收效甚微,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地球运动过程呢?
图4 太阳日(T1)和恒星日(T2)
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决定换一种方法。找来旧纸盒,剪成一个圆,在圆上描一个点P,画一条直线连接P点和圆心,如图4。课堂上,先在黑板上画出板图,将纸板放在地球的位置E1,P点对准恒星、太阳、地球的连线,以此为起点,手持纸板沿公转轨道移动,纸板同时绕圆心逆时针转动,当纸板到达位置E2时,P点恰巧第二次对准恒星,但可以看出,P点还没有第二次对准太阳;然后让纸板继续转动,到达位置E3时,P点才第二次对准太阳,此时地球多自转了59’,在时间上多花了3分56秒。整个演示过程就是将原来三个不连续的片段还原成连续的运动过程,通过模型演示,学生们多数都能理解。然后我趁热打铁,将条件变换为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请学生观察思考恒星日与太阳日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课堂演示的基础上我又给学生布置了思考题:自己动手,制作纸板,并演示。若公转方向相反,地球向东或向西自转时,太阳日与恒星日分别有何变化? 通过举一反三,学生们终于理解了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教研组听课活动,教学内容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在讲到“背斜成谷”的时候,只见老师手拿一件小物品(看不清楚,听老师讲是橡皮),加力,使橡皮弯曲。坐教室前排的同学可以看到,坐后几排的同学可能就看不太清楚,因为橡皮毕竟太小了。课后得知,上课的这位老师参考了《中学教材学习讲义》高中地理必修①(配湖南教育版,汕头大学出版社)这本资料。在该书第P41页典例3的“研析”部分这样写道:“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如图中C处),这种情况称为地形倒置。这种解释比较抽象。大家不妨做一个小演示:用一块长条橡皮,挤压两侧使之向上弯曲,其顶部会出现许多小裂纹(相当于背斜顶部);若向下弯曲,其中心(相当于向斜槽部)不仅无裂纹,反而更致密坚实。把这块橡皮联想为岩层,就较容易理解了。” 我们认为选择这个小小的橡皮做为教具来演示,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时,可以用橡皮,因为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而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尽可能选择较大的物体,如竹片、三合板、书本等,最好是竹片,以方便学生观看,从而收到预期效果。
有时候,身体也可以作为教具。例如,在学习大气水平运动时,可以借助双手来判断近地面风向:将手自然平摊,掌心向上,手指并拢,指向低压,拇指方向即为实际风向,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在学习高低气压系统时,也可以用双拳手来判断水平气流的运动方向:握起拳头,拇指向上表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拇指向下表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具时,不能迷信、照搬参考资料,而要因时因地制宜,甚至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一个简便、实用的教具。事实上我们平时上课用的教具有些不仅学校里没有,市场上也买不到。在实践的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因其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摆弄、研究,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可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突破定势,另辟蹊径,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优选演示教具。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自制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还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寻求最优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应该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