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系列化开发的探讨

2010-09-28 03:09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361003李依铭
地理教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海沧市域教研员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361003)李依铭

市域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在市域内各中学通过教研机构协调组织的,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实施高中选修Ⅱ地理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开发;二是面向市域乡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基于学校传统和学生兴趣进行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系列化开发。

福建省从2006年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际的现状是,我国目前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国家虽然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在高中阶段需要开发、开设选修Ⅱ校本课程,但对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教学实施与学分认定细则等缺乏明确配套的措施与相关制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二是学校在沉重的高考升学压力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缺乏紧迫性,一直处于高中新课程的边缘状态;三是教师长期形成教学实践者的角色,课程意识薄弱、滞后,缺乏校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信心和能力明显不足;四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各校力量单薄,校内合作、校际协作缺乏强有力的部门和机构进行组织与指导。

基于上述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在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三年中,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支持下,通过教研机构协调指导,自上而下地实施市域的高中选修Ⅱ地理校本课程系列化的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一、通过教研机构主导协调,自上而下实施高中选修Ⅱ地理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开发。

1.教研机构(教研员)与学校(老师)合作的开发策略

这是教育系统通过教研系统与学校合作的一种开发策略,包括教研机构与学校合作开发、教研员与老师合作开发2种。

(1)市级教研机构与学校合作开发。从2006年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之初,我们由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科主持牵头,尝试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申请并经市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成立了市级《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组,吸收了全市23所高中学校地理教研组的80多位高中地理老师,组成近20个子课题组,成立了市级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中心组,组织和推进全市范围大规模的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

(2)区级教研员与学校地理组老师合作开发。在我市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中,有海沧、同安两区采用了这种开发策略。如《厦门海洋地理》由海沧区教研中心的地理教研员与本区的海沧实验中学、海沧中学地理教研组10多位老师开发完成。类似的还有同安区教研室教研员与该区的五显中学地理老师合作开发出了《同安农村的环境与发展》。从课程开发条件上看,这些学校地处厦门岛外农村郊区,单一学校的课程开发力量比较单薄。通过区教研员牵头,他们组成学校校本地理课程开发项目组,共同分析和研究本地区社会资源与办学特色,确定校本地理课程开发方向,区地理教研员带头并指导、承担具体的编写任务。

教研机构(教研员)与学校(老师)合作开发策略的优势,在于组织合力和强强联合,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组织协调方面,教研部门拥有专家群落,对国家课程设置和管理及有关的教育规章比较熟悉,对所负责的学校和学科教学状况比较了解,拥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研教学资源,他们长期接触一线的教育、教学,能很好地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对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校文化有着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熟知学校的优势和自己能力长处,了解学生兴趣所在,能真正贯彻校本课程开发中“以学生为本”的目的,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使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实验中的课程开发与教学主体地位得以突出和发挥。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教研机构(教研员)与学校(老师)合作的开发策略,要坚持以校为主的原则。教研员要具体承担开发任务,更好地起到凝聚带动作用,还要尊重和积极采纳学校、老师及学生的意见,避免自以为是,出现教研员包办代替,脱离学校的实际,偏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现象。

2.以邻近学校协作为基础,校际教研组合作开发的策略

校级教研组合作开发策略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互补整合开发,由合作学校对同一主题的校本课程模块同步开发,然后对各自开发结果进行整合补充,加以完善;另一种是合并交叉式开发,对同一主题的校本课程模块分割或分列为几个专题和章节,由合作学校各教研组或成员分成课程开发专题小组,分担负责不同部分的开发任务,最后把各校各人开发结果进行合并补充,加以完善。

从厦门的实践来看,运用较多的是合并交叉式开发,它的优势是使校际合作贯彻到开发的每个部分,专而精,节省时间和物力。如我市的集美中学、乐安中学、灌口中学3所高中,彼此相距不过数千米。这3所学校同属一个行政区,其中乐安、灌口中学两所学校规模较小,基础较弱。而集美中学是由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省级重点中学,师资力量与办学水平较高,在区域内对相邻学校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长期以来学校有许多学生大学毕业后进入乐安、灌口中学任教,学校之间往来密切。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渊源,3所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3校7位老师合并交叉式合作,顺利地完成了《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校际合作开发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合作与共享校本课程开发成果。采用这一开发策略,关键是要有一所学校能够发挥主导带动作用,校本课程开发各方应制定一份共同的、具体而又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明确开发时间进度、内容任务、成果形式,以及人员分工、保障措施等,便于开发过程的检查、指导和落实。

3.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师生合作开发的策略

如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海沧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就是由厦门海沧中学的地理教师,与该校的7位高中同学一起开发研制的。海沧区是一个集厦门的新城区、世界著名的台商投资(工业)区、新兴的物流园区为一体的区域,在区域发展取向方面充满着矛盾,尤其环境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海沧中学的地理老师和本校学生一起,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了海沧地区大量的大气、水、城市发展、工业布局、“三废”污染状况的材料,开发了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海沧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该课程材料丰富,探究性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必修2、必修3及选修Ⅰ-6“环境保护”等模块渗透,充分体现校本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教师依此调整完善课程设置。这种开发策略更好地体现出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使课程直面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容易得到学生的响应和接受。

二、开发系列化基于学生兴趣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增强高中地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立足市情,突出校况,构建地方特色浓郁的地理校本课程

高中地理学校课程开发必须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研究、分析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评估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学生的需求,联系实际、突出乡土背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丰富生活、生产背景的案例,实证课程中的概念、结论,体现课程的思想、方法,反映知识的应用价值,使校本课程更好地体现市情校况,地方特色更加浓郁,如图1所示。学校适时对开发的校本课程做出评价,并加以调整、完善。

图1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环节

2.异课同构,同课异构,开发缤彩纷呈的系列化地理校本课程

图2 厦门市域系列化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1)异课同构,课程编制的框架和格式具有市域的相对一致。在实施市域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提供了以下框架和格式,作为全市20多所高中学校的地理校本课程编制参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要素)

●课程说明(课程名称、授课对象、课程类型、教学材料、授课时间)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内容要点与活动计划(教学要点、课时计划、教学方式与方法)

●学习总结、评价(目标、要求、方式、场所、学生成绩构成和认定)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章节或专题的教学构思)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与学策略

●教学安排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尽管因校制宜,多种多样,但也应符合课程的一般规范。要将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置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框架、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中,在保持各校开发自主性的同时,对全市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一个大致相同的体例要求。不同的校本课程模块都要有一个相似的传递教学信息的叙述结构,课程中的各种学习内容的关系具有逻辑关系,课程的每个单元要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课程要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背景等,做到课程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探究系统的相对统一,有利于形成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市域系列化。这种市域校本课程的异课同构,便于对各校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教学进行整体的指导和推进,能较好地促进校际的教学交流和分享。

(2)同课异构,课程内容呈现和教与学策略具有市域的多样性。同一个地区所处的市域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课程环境和课程基础具有相似性,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差异性发掘和开发。各校的办学传统和学校文化的不同,城市与郊区的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所差别,各校地理老师的专业特长各异,获得课程资源的渠道和数量不一样,相同的市域一样可以开发出不一样的校本课程。

例如,厦门的城市定位于国际性现代化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洋文化是这个城市最基本的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特色,海洋地理及与此有关的经济特区、旅游、海洋灾害,往往成为各个学校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关注、开发的共同点。我们注意指导各校采取同课异构的策略,使每一位课程开发教师用自己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景来呈现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探究区域地理环境,以不同的途径和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区域的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即使相同、相近主题的地理校本课程,设计出的学习活动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都可以有不同的特点,形成市域同课异构的特点。

猜你喜欢
海沧市域教研员
“精致城市”涌起“雷锋潮”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别出“新”裁跨到海去旅行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
轨道交通市域线越行站配线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