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古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传媒系,湖南 长沙 410100)
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关于职业素质的概念、构成以及如何实施的探讨越来越多,但是如何结合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建立一套关于学生职业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研究和探讨高职IT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机构成,构建一套科学且可操作的测评体系,使学生在自我学习和教师培养方面均能有的放矢,是全面提升高职IT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素质是指“在人的自然秉赋基础上通过后天培训和练习而获得的身心状态或能力。”[1]职业素质则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主要表现在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性和IT专业的行业发展特性,决定了高职IT专业学生应具备如下基本职业素质:
(一)IT专业技能。是指IT行业与IT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IT从业者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探索永无止境。
(二)IT新技术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IT人才的发展潜力与对企业的价值在于不断学习与创新。
(三)高科技含量视角下的道德情操。指IT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素质。如反盗版、反侵权、反高技术犯罪,这些既是IT从业者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也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四)融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审美素质。指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方面素质。IT从业者要做到既讲技术,也要重艺术。
(五)有助于丰富专业内涵的人文素养。指IT人的科学知识、文化知识、文化修养等方面素质。IT行业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IT从业者拓展知识面、提升对于新技术的领悟能力,有利于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深度与广度。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是目前教育部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最权威性文件,它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和全面性原则。结合《方案》的基本要求,高职IT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客观评价与主观测试相结合。客观评价者是教师、同学、学校的管理员、家长以及社会,他们对学生素质的评估就是客观评估,学生的自我评价则是主观测试。改变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地位的评价方式,把客观评价与主观测试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既作为评价的客体,也作为测试的主体,始终全程参与对自己的评价活动。
(二)静态评价与动态测试相结合。高职IT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测评应打破以课程结束时凭一张考卷评定学生掌握多少知识的评价方式,进行素质本位的评价。从时间上打破课程结束时一次评价,把测评分布在IT专业某项指标素质,如软件设计的不同项目,使学生始终朝着指标素质要求的最终方向前进。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期末、学年进行一次,而是多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始终清楚自己的专业优劣,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
(三)测评与培养相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即是一个评价指标,同时也是一个培养指标。在对学生测评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清楚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以及怎样培养这些素质与能力。
学生职业素质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测量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及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它通过人机测评、情景模拟等技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其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能进行测量,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组织特性进行评鉴,从而实现对人才准确、深入的了解,以实现最佳工作绩效。建构科学、合理的高职IT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体系,有如下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夯实测评体系的理论基础
基于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测评理论和测评技术,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吸收国外测评系统的优势,夯实测评体系的理论基础。
1. 心理学理论。它促使心理学和计算机结合,产生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领域;它借用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仿生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将人才测评置于更前沿、更科学的领域。
2. 智力因素理论。职业人才测评越来越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测评。一般的测评方法只能够在简单的文字、图片上假设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经验智力的测评,而人机对话则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现和测试成为可能,使得人才测评具备更广的维度,更富层次性和针对性。
3. 项目反应理论。它为人机对话实现测评的个性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人机对话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达到测评的最优目标:测验篇幅最短、测验信息函数最大、测验离差最小、测验信度最高、实得分数分布与目标分数分布的拟合度最好。
(二)对测评体系精确定位
从企业用人标准的角度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从个人成长需求的角度为高校就业指导提供参考,这是构建高职IT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体系的定位要求。着眼于IT行业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和发展阶段,提供网络测评服务和更加个性化的面对面的职业咨询服务。融合资深职业咨询专家对IT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成果,以及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HR总监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从IT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角度为个人发展提供帮助,从个人成长需求的角度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三)测评与指导相结合
以提高高职IT类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切入点,构建“点、线、面”相结合,集“职业教育、职业辅导、职业训练、职业培训、职业服务和就业市场”于一体的职业指导体系。比如,可以建立按年级、分层次的立体职业指导系统,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一年级新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指导其全程化规划职业生涯,明确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对二年级学生开展个性化职业能力拓展训练,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全程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思维,最终达到全员具备创业能力的目的。对三年级开展个性化的模拟和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营造职业环境,全程化检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程度,最终达到缩短全部学生就业适应期和磨合期、适应就业市场、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如下表所示:
高职IT类专业多维测试与职业指导模式
(四)科学设计素质测评模块
根据测评任务、测评对象等分类特性,科学、合理地设计高职IT专业素质测评目标模块,是构建高职IT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专业能力指标明确,不同能力指标定义清晰,并且按照能力高低进行分级后,就可以系统设计测评模块。以软件设计与开发专业为例,学生职业素质测评可以由四个模块构成: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基础软件的基本知识,大众软件的技术应用标准等;二是基本业务技能,如各类基础软件的常规应用等,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三是现场情境模拟,主要考核专业人员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细节处理能力等;四是实际案例分享,被考评者选定正在操作的实际项目,向评委讲述项目推进情况,评委从考评者是否熟悉特定软件开发设计流程、设计思路、技术应用和应对策略等方面,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通过四个模块测评考核,被考评人员可以通过能力得分图表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能力缺陷和短板,考评者能清晰地判断考评对象的真实能力和实战水平,培训指导部门也能针对能力短板清晰地规划和组织专题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发展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塑造创新能力,形成人才竞争优势,确保测评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 张 敏)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资料。作者如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投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