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超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我负责六年级七个班的劳动与技术学科的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缝纫、刺绣方面的知识。作为“80后”的我,长这么大,从未拿过什么针线之类的东西,对这方面的知识和操作可谓是一窍不通。从教务处领到教材,看看里面的内容,我开始犯难了,外行的我将如何向学生教授这些陌生的内容呢?
晚上回到家里,母亲似乎看出了我有什么心思。我把烦恼如实告诉了她。母亲自信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最拿手。”听母亲这么一说,我的心情稍稍好了些。在母亲的细心指导下,我从最简单的穿针、打结学起,很多时候是母亲头天晚上教我,我第二天教学生。为了使操作更加规范,母亲常常要为我“比划”好几遍。手被针扎破了,我就缠上胶布继续练习,因为我知道如果自己的操作不规范,将会以讹传讹。在一次练习课上,一个学生的手也“不幸”被针扎破了,我立即找来胶布给她缠上。旁边的学生看看她手上的胶布,又看见我手上缠着的一层又一层的胶布,似乎明白了什么,都怪怪地看着我。见此情景,我觉得把自己“拜母学艺”的事情给学生们讲一讲也好。没想到,学生在听完我的故事后,练习比以往更认真了。
为了让学生保续旺盛的学习兴趣,我常常把学生的手工作品收上来,进行评比。在上《手缝椅垫》这一课时,六(1)班学生共交上来40件作品。我把这些作品用绳子挂在黑板上方,让学生们通过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十件“优秀作品”。然后我用相机为优秀作品的制作者一一拍照,并上传到网上。当学生们上微机课时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校园网站上时,都兴奋不已,对劳动与技术课越发地感兴趣了。经过一段时间基本针法的练习,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也高兴地看到,课堂上,他们不再“拘束”而是都变得“爱动”起来,缝绣东西也像模像样。
一天午饭后,我从餐厅回来,看见几个学生在翻看我晾在窗台上的运动鞋。我心里犯嘀咕了:一双破运动鞋有什么好看的?等我走上前,他们却莫名其妙地迅速跑开了。几天后的下午,我打开房门时,突然从门缝掉下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好奇地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双鞋垫,上面绣着三个字:老师好。顿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暖暖的幸福。激动之余,我试着把这双鞋垫放进我的鞋子,发现它不大不小正合适。我这才明白,原来那天他们是在查看我的鞋码是多大。此时,我全然忘了挑灯夜战学习刺绣时的辛苦,心理满是幸福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