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变换在S模式二次雷达信号分析处理中的应用*

2010-09-26 04:32冰,2,高
电讯技术 2010年7期
关键词:敌我报头门限

李 冰,2,高 勇

(1.四川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成都 610065;2.解放军61398部队,上海 200137)

1 引 言

二次雷达(Secondary Surveillance Radar,SSR)是敌我识别系统(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IFF)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的SSR装备共分Mark X、Mark XII、Mark XIIA 3代[1],1、2、3/A、4、B、C、D、S、V 9种信号模式。研究SSR信号细微特征,实现SSR信号快速、高效地检测、识别和处理,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在Mark XII的基础上扩展的S模式提高了整个识别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成为近年来该领域中讨论的热点。传统的SSR信号分析工具以傅里叶变换为主[2],受其时频分析能力的限制,往往造成分析和处理结果的精度和效率不高,之后采用的短时傅里叶分析也只能在一个分辨率上进行,对很多应用不够精确,存在较大缺陷。而小波分析则克服了短时傅里叶变换在单分辨率上的不足,具有多分辨率分析的特点,在时域和频域都有表征信号局部信息的能力,时间窗和频率窗都可以根据信号的具体形态动态调整。为此,本文以S模式询问、应答信号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小波变换对SSR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实现SSR信号的有效处理。

2 S模式询问、应答信号格式

当信号接收机检测到信号的存在,就需要进一步确定信号的类型,判断是否属于SSR信号,并区别哪种模式。

如图1所示,S模式询问信号由P1、P2、P6 和P5 4个脉冲组成[2]。传输数据采用了差分相移键控(DPSK)调制方式,二进制数据“1”表示载波相位翻转180°,二进制数据“0”表示载波相位不翻转[3]。

图1 S模式询问信号格式

如图2所示,S模式应答信号由同步头和数据块组成,其中,同步头由4个脉冲组成。在传输过程中,包括56 bit或112 bit两种传输格式,每比特持续1 μs。在1 μs内,既可以在前半比特也可以在后半比特间隔发射一个宽度为0.5 μs脉冲:一个脉冲后跟一个无脉冲表示二进制数据“1”;反之,一个无脉冲后跟一个脉冲表示“0”,即采用了二进制振幅键控(ASK)的调制方式[3]。

图2 S模式应答信号格式

3 传统信号识别、处理方法

为识别信号的种类,首先要确定脉冲门限的大小,用于检验脉冲的存在。随后,需要进行有效脉冲判断、脉冲中心检测等步骤,从而实现信号报头检测。

3.1 脉冲门限的产生

如果一个采样点的幅度值高于门限,且其随后连续的N个样点或更多样点都在门限以上,那么这个采样点就是一个有效脉冲位置[4]。如果采样频率为10点/微秒,那么设N=3。这样定义的目的是,至少存在4个连续样点高于门限,信号在门限之上维持至少0.3 μs,于是可将其判定有一个脉冲。

3.2 脉冲中心检测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脉宽测量有误差的情况下,上升沿与下降沿必然同时偏移,而此时脉冲中心却不会有变化[2]。对于脉冲中心位置的检测可以减小脉宽检测误差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利用信号脉冲特征对信号进行辅助判断。

3.3 报头检测

传统报头检测首先将接收数据对数化,再经丢弃微弱信号后进行报头脉冲检测,通过计算参考值,分别进行微秒测试(时间测试)、功率一致测试(检验4个报头峰值)和DF确认(检验数据块前5位脉冲幅度峰值)判断是否通过所有验证,再经重触发(寻找后续报头)等过程进一步鉴别报头的有效性[4]。

3.4 询问、应答信号的解调

图3(a)为传统的DPSK解调流程图,抽样判决器的准确性和复杂度将影响整个解调的效率。另外,传统的ASK解调流程如图3(b)所示[3]。

(a)传统DPSK信号解调流程

(b)传统ASK信号解调流程

4 基于小波变换的S模式信号分析

对图4(a)中S模式应答信号,利用傅里叶变换虽然可以发现频谱中频率的变化,但由于不具有时间分辨力,所以不能检测信号的间断点,如图4(b),信号中的突变部分和奇异点等不规则部分通常包含重要的信息[5]。利用小波变换,可以在时间域清晰地区分信号的跃变节点,从而计算信号的持续时间。利用Matlab工具箱中提供的db6小波,对应答信号进行小波分解时,观察图4(c)中第一层小波分解高频系数,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信号的不连续点,即频率变化点,这是因为间断点包含了高频信息。同样,对S模式询问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仍不能检测信号的间断点,且进行小波分解时,也有相同的效果。

(a)S模式应答信号

(b)应答信号的傅里叶变化

(c)第一层小波分解高频系数

图5 改进的信号脉内识别流程图

在确认有效脉冲后,读取报头对应高频系数数据,取模后与参考峰值比较,找出对应的信号变换时间节点,若峰值间距为0.8 μs(误差为±0.1 μs),则判为S模式询问信号;若为0.5 μs(误差为±0.1 μs),则判为应答信号。改进后的信号识别流程如图5所示。

5 S模式信号处理

对于S模式信号格式,采用二进制振幅键控(ASK)和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DPSK)两种调制方式,数据传输速率为4 Mbit/s。因此,两种调制信号的区分、两种调制信号的解调、同步相位翻转点的判决,均是S模式信号识别、处理的技术难点。

5.1 S模式询问信号DPSK解调

区别于传统的信号解调方式,对图6(a)询问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后可以进行数据解调。对含噪S模式询问信号进行小波变换,仿真结果如图6(b)所示。

若令原信号幅度为A,则通过计算图6(b)中d1系数137~156点之间的幅值,发现其模极大值接近Z1信号幅度(A)0.7倍时指示的时间位置是频率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体现了DPSK信号调制特征。通过图7的解调算法,可以根据信号d1的极大值,得到解调数据为“1 0 1 1 0 1 0”,即可恢复出传输的有效数据。

(a)含噪S模式询问信号

(b)第一层小波分解高频系数

5.2 S模式应答信号ASK解调

如图8(a),对Z2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可精确地提取信号变化时间位置信息,通过查找位置信息,可实现ASK解调。

图7 小波解调DPSK算法

(a)含噪S模式应答信号

(b)第一层小波分解高频系数

仿真中,通过逐渐提高信噪比,得到d2幅度极大值接近于信号幅度(A)的0.4倍,解调算法如图9所示。

图9 小波解调ASK算法

具体解调步骤如图10所示。

图10 根据判决位置进行ASK解调

通过仿真可知,在高频系数d2的170~320点之间,根据图8(b)中系数的模极大值,可得图10中解调数据[a],再经两两求和,得到解调的数据[f]与原始信息“0 0 1 0 0 1 1 1”相同,即实现解调。

6 结束语

空中交通管制和战场目标监测是敌我识别器的两个重要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敌我识别信息既可以依托战术数据链进行传输,也可独立存在于单个识别系统中[6],由此产生的各类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特别是在电磁频谱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正确检测敌我识别信号的存在,高效处理和分析信号,并对信号加以利用,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7]。不同于传统时频分析工具,小波变换在时、频域可表征信号局部特征,并能进行多分辨率分析,因此被誉为“数字显微镜”。利用小波分析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粗浅的分析,探讨了敌我识别S模式信号的检测方法,提出了其DPSK和ASK两种调制方式的解调算法,有助于拓宽分析处理该类信号的途径。由于试验条件所限,仿真环境与真实电磁环境相去甚远,各种算法效果仍需在实际条件下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张尉.二次雷达[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ZHANG Wei. Secondary Radar [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09. (in Chinese)

[2] 钱眺.IFF信号的分析与识别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QIAN Tiao. IFF Signal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D].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in Chinese)

[3] 姚元飞,佟力,严国荣.S模式机载应答机的中频数字化处理[J].电讯技术,2009,49(6):70-73.

YAO Yuan-fei,TONG Li,YAN Guo-rong.IF Digitization Processing of Airborne Mode S Transponders [J].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09,49(6):70-73.(in Chinese)

[4] 陈士毅.模式S应答处理中的数据处理[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CHEN Shi-yi. Mode S reply processing in the data processing [D]. Chengdu: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6. (in Chinese)

[5] 周伟.MATLAB小波分析高级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ZHOU Wei. MATLAB Wavelet Analysis Advanced Technology [M]. Xi′an: Xidian University Press, 2005. (in Chinese)

[6] 修小林,时宏伟,王越.对雷达敌我识别系统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电讯技术,2002,42(2):1-7.

XIU Xiao-lin, SHI Hong-wei, WANG Yue .Study on Problems in Radar IFF System [J].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02,42(2):1-7. (in Chinese)

[7] 兰鹏.S模式与军用敌我识别[J].电讯技术,2006,46(3):139-143.

LAN Peng.Mode S and Military IFF[J].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06,46(3):139-143. (in Chinese)

猜你喜欢
敌我报头门限
挪威军方将接收升级版敌我识别系统
基于规则的HEV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随机失效门限下指数退化轨道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城市党报报头:政治与艺术的平衡
基于Neyman-Pearson准则的自适应门限干扰抑制算法*
意大利的“台风”战机演示模式—5反向敌我识别系统的空地识别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集聚的非线性效应——基于门限回归模型的分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对中国晚报报头变化的研究与欣赏
IP语音报头压缩设计与实现
漫36计 走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