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力 王文槿 石少波
从《大学物理》教学看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
□郭 力 王文槿 石少波
教育“立交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通过多年的中职生源本科生的教学改革实践,具体比较了中职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智力差异和能力差异,深入分析中职生源本科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困难,探索出适合中职生源本科生学习的课程模式,为教育“立交桥”的构建过程中具体的课程操作方式提供了好的范式。
教育“立交桥”;职业教育;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教育“立交桥”,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着眼点之一,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所谓“立交桥”,是针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职业教育内部相互衔接而提出来的一个隐喻。建立“立交桥”,为学生提供了多次选择的机会和多样的发展方向,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不论是升到高职还是本科高校,相对于高中毕业生,都有基础理论课学习的困难。这个障碍不解除,“立交桥”就不能实实在在地建好。要克服这个困难,一方面要求学生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方面要求收中职毕业生的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训方法,使中职毕业生不仅能够顺利进入高等院校,还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是一所对口接受中职毕业生多年的高校,在《大学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适用于中职毕业本科生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探索出可行之路。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自1991年开始招收国家计划内的中职生源本科生,从最初的电气和机制两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七个专业。其培养定位是打造“双师型”职教师资和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历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这类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这是通过单独考试招生,中职毕业生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成功范例。
结合多年的中职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的经验,领悟到“立交桥”隐喻的深刻。中职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仅仅是拿到了上“桥”的通行证,而“立交桥”不是一个接口,而是一个过程,学生要经历一段时间,才有可能通过“立交桥”,并入普通高等教育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从《大学物理》教学的视角看“立交桥”有“宇观”、“宏观”和“微观”三层意义。“宇观”是从政策的层面看“立交桥”的构建,涉及两个问题,在哪建桥和上桥的条件——选址,这决定哪些学生能够上桥。“宏观”是从学校培养计划的层面看“立交桥”的构建,它涉及课程的规划与设计——设计,这决定多数学生能否顺利地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的轨道。“微观”是从学生个人转变的层面看“立交桥”的构建,它涉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对理论学习的认识的转变——过桥,它决定学生本科学习的成败。
(一)中职毕业生的强项
1.人际交流智力强,善于与人沟通。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交流智力是中职学校学生智力强项。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上述调查结果一致。中职本科生尊重教师,教师节的一张贺卡,平安夜的一个苹果,都表达了学生对教师辛勤工作的理解。课堂教学中,中职本科生的积极参与和高中本科生的拒绝沟通形成鲜明对照。受过批评的学生不回避教师,而是努力塑造自己的新的形象。中职本科生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中也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2.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珍惜学习机会。中职本科生贫困学生的比例较高,不少学生一边艰苦打工,一边努力学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了贫困生享受社会教育资源的权力,因而,他们非常珍惜难得的从中职升入本科学习的机会。尽管方法欠佳,但用功。
3.专业思想比较牢固,重视实践动手能力。中职本科生是对口升学,专业思想比较牢固;由于在中职有技能训练,学生既重视实践能力,又确信自己的动手能力强。大学二年级,高中本科学生还在继续享受高考后的轻松生活时,中职本科生有的已经进入实验室,有的正在为进实验室努力。低年级进实验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能促进专业课学习。
(二)中职毕业生的弱项
1.文化基础和学习文化的能力较差。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是被“应试教育”遗弃的“弱势群体”,加之,中职学校的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对企业不要求且学生学起来困难的科目,各校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措施,回避某些非专业课程。因此,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知识和学习理论的能力之差可想而知。高中的办学目标就是为大学培养、输送和选拔生源。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好,又经过比较系统的文化课学习,毕业时基本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逻辑推理能力较差。2007年9月,本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智力测量工具瑞文量表对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7级中职生源两个班和高中生源一个班的本科新生进行了逻辑推理能力测验。
测试结果三个班级的类比推理能力差异显著,中职生源两个班的推理能力差异不显著,高中生源班的类比推理能力显著高于中职生源班。
三个班的学生测试成绩统计见表1。中职两个班的测试统计有三个数字相同:超群的为0;良好的占5.4%和5.6%,不足同龄组的1/3;而中下的占48.6%和50%,接近同龄组的2.5倍。由此可见:中职生源班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不仅低于高中生源班,而且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表1 不同班级的推理能力统计与对比
3.阅读能力较差。2009年11月,本课题组对还没有学习《大学物理》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进行了阅读能力测试。阅读材料为质点运动学讲义,共九页,每小节后都有自测题。参加测试的学生39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4人,中职毕业生15人,时间90分钟。测试结果,高中毕业生的平均阅读量为4.5页,中职毕业生的平均阅读量为3.3页;高中毕业生平均正确解题量为5.3题,中职毕业生平均正确解题量为3.0题。高中毕业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高于中职毕业生。
《大学物理》是所有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职本科生学习难度最大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有的中职生说:“对于未来的物理课程我感到害怕和担忧,现在我很难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但是,为了应付考试又必须强迫自己去学,这个过程可能我不会很快适应。”这反映了很多学生在开课前的畏惧又无奈的心态,也反映了《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记忆是学习的障碍。通过06级三个班120人考试成绩的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大学物理》。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题型有选择、填空和计算。其平均得分率分别为94.2%、72.3%和60.1%,相差悬殊。表2给出各班低分段学生选择与计算得分率之差。可以看到:分数段越低,两种类型题的得分率之差越高;班级的平均分越低,两种类型题的得分率之差越高。
表2 选择题与计算题得分率之差
选择题得分率高,是机械记忆的结果。本次考试中的一个填空,将夫琅和费单缝衍射的暗纹条件表述为极小值条件,结果,99%以上的学生不知所措。学习物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逐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中职本科生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物理,实实在在地丢失了学习的意义。
学生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物理有环境、认识和心理三层原因。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使学生习惯于机械记忆的方法。应试教育用一个教学计划要求所有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心理素质、生活经历不同,必定有些学生跟不上统一的教学计划。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使用数理逻辑智力,中职学校学生数理逻辑智力发展缓慢,难以胜任学习任务,只能用机械记忆应对考试。现行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中职生源本科生。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高中生源本科生到中职生源本科生,学生的文化基础、智力特征、就业前景都有很大的变化,而教学模式没有相应的调整,学生必须毫无选择地适应这种未经证明的、只是由经验形成的教学模式。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逃课是反抗,机械记忆则是无奈和妥协。
其次,对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中职本科生认识不到在学习型社会中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因而,下功夫应对考试,而不注意提高阅读、听讲和记笔记等学习的基本技能。做习题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中职本科生普遍存在错误的认识,学习就是做题。要求教师多讲题,讲各种题。题海战术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是对题型的条件反射,而不是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时读一个物理题,都读不懂。题目都好长好长,都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从而不会做题。”这段话足以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然形成学习的障碍,然而,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物理的困难在阅读理解。以做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但是,中职本科生却执着地把鸩酒当佳酿。
再次,学生对学习物理失去自信心。自信心的发展与学习的成就密切相关,成功的结果能增强自信心,而失败的结果则会使自信心削弱,甚至完全丧失。应试教育过分重视选拔人才的功能,面对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完成的物理题目,多数人感到自己不适合学习物理。实践证明,上述三点自信心最重要。只要学生建立了自信,才有可能改进学习方法。为了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适合中职本科生《大学物理》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对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中职生源本科生,《大学物理》课程育人的功能尤其重要。低效教学是长期困扰中职本科《大学物理》课程的难题。为此,在实践中探索了如何进行对话式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智力强项、如何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成功的机会。
(一)对话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
根据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课程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转变。课程的内容只是师生对话的素材、实现转变的媒体。教师要在学生基础和学习内容之间“修路建桥”,通过具体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话式教学取代传授式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启发学生观察、归纳,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整理。用传统的板书授课时,从学生熟悉的具体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从特殊问题认识一般规律。要使学生感受到,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新的知识。学生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提升了知识的迁移价值。在轻松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形成。
(二)发挥学生智力强项,自主制作演示实验装置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要认识和尊重学生的智力特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强项。2008年在四个中职生源本科班级中进行了“自主制作演示实验装置”的教改试验。四名学生一组,自由选择演示题目、自行设计、自备材料、自己制作调试并表演。学生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了几十件可在课堂演示的装置,这些作品对学生自己来说是创新,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一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人际交流智力强项,也强烈地激发了学生展示自己动手能力的动机。在操作具体实物的活动中,呈现出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不曾见过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活动使得学生感到自豪,使得教师崇拜自己的学生。
试验结束后,对参加试验的1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自制演示仪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体现;自制演示仪器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做比说难”,自制演示仪器是对我们的一项挑战;自制演示仪器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制演示仪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自组模块的教学模式设计
《大学物理》课程兼有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功能。基础课功能,要求学生获得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基础。通识教育课功能,要求学生透过基本的物理知识学习,认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形成思辨和判断能力,培养其发现和创新能力,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共同提升,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提高素养要求增加近代物理课时和演示实验制作;强化基础知识,要求增加与专业课相关部分的课时。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条件下,设计一种整体削减经典物理课时,局部增加课时的方案。根据大学物理的内容和专业课的要求设计若干个学习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块。这一模式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要求,可强化学习动机。经典物理的研究对象不同,但是,思想方法和观念是相通的。这样取舍既满足专业课的要求,也不降低通识教育的质量。
自组模块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设计自己的《大学物理》学习模块组合,在毕业前修完9学分。学生根据专业需要和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以模块为单元考核,及格取得该模块学分。
自组模块可以均衡学习任务、提高成功机会。《大学物理》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下和二年级上,是中职本科生学习任务最重的时期。有些学生的文化基础差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顾此失彼。中职本科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专业课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学生将《大学物理》的部分模块安排到高年级,避免低年级出现过多的不及格。以模块为单元考试,降低了考试的难度和考试不及格的影响;另外,1-2学分模块的考试可以安排在平时,分散期末考试的压力。
从1997年到2008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已经培养了12届中职生源本科毕业生。历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工作后的发展表明,这类学生到中职任教更受学校的欢迎。事实证明,只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通过单独考试招生,中职毕业生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的“立交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宋炜.构建高职教育“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中国轻工教育,2009(02).
[2]孟庆国.培养高技能人才师资的探索[J].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3]张兴会.坚持教育教学创新构建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6(02).
[4]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5][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6]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徐惠军
郭力(1953-),女,北京人,回族,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物理教学和研究。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为:C010),课题主持人:郭力。
G712
A
1001-7518(2010)15-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