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职教育四专业课程改革报告

2010-09-26 06:04郭耀邦
职教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专业课程浙江省

□郭耀邦

浙江省中职教育四专业课程改革报告

□郭耀邦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经过三年来的实践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打造了一个能体现时代精神、浙江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形成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建构了“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的新模式。与原有专业课程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具职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报告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将由课程改革带来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浙江省于2007年初正式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实际出发,选择了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这四个与浙江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且能反映地域特色的专业作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批试点专业。三年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积极稳妥、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精神进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改革背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时代要求亟待改革

背景一: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正经历从注重外延扩张到注重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浙江省的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大力发展之后,所面临的任务也从扩大招生能力、扩充教育资源的外延扩张转变到注重内涵式发展。200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为实现经济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成千上万的各级各类应用性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要在规模和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提高质量,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目前,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与招生人数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办学条件也处在历史的最佳水平。全省有536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有17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有73所,近一半中职生在重点学校就读,浙江省高中段教育普职比数年来一直保持1:1,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特别是2006年浙江省以全面实施“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围绕“进口畅,出口旺,技能强,用得上”等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吸引力,深化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上来,加大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但是,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任务转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这个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浙江省现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仍然存在诸多内源性问题,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指出“浙江的很多职业教育办学内容和方法还很落后,办学思路还很陈旧,校企合作还迈不开步子。”决策部门的专家也指出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落后于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发展水平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反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直接关系到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从注重外延式扩张向注重内涵式发展任务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背景二:现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诸多弊端制约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浙江省教科院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四个专业课程进行了全面调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带有明显的普教痕迹,学科知识体系化、教学内容文本化等倾向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宗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强,学生就业适应性不强,职业教育效能低下的弊端。具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明显地存在以下几下方面的问题:

1.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技能培养被忽视。各类专业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不准确,没能突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定位的特殊性,预期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与技能在课程目标中不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为例,调研发现学生对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后的预期工作岗位不清晰,职业学校把自己培养学生的工作定位等同于高校培养工程师、技术员的工作定位。而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中级工,中级工最需要的是技能,可在现有的专业课程当中,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明显被忽视,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上岗就业难。

2.课程内容陈旧,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大都是统编教材,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增加了部分新内容,但整体上看来仍然存在内容陈旧、未能及时更新、难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调研发现,教学内容尤其表现在工艺、制图的教材上——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地区性的限制,现行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工艺、制图教材所采用的款式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和实用性联系不紧。实际上,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课程内容已经落后于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在调研中还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比较明显地带有普教课程的体系结构特点。教学内容陈旧、繁难、学术化,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构建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而与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脱离职业教育的宗旨。

3.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计划缺乏弹性。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严格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再加上课程体系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很少,实践课时所占比例较低,非常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在调研中发现,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明显不恰当,学生的实际操作课时与项目不足,造成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得到强化训练,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上的,课程的设置受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影响大。机、电课程比例不当,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大量课时浪费在毕业后应用机会很少的学科知识上。而用于实训的课时不足,没有足够时间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僵化的课程结构与缺乏弹性的教学计划直接造成了职业教育对人力市场的变化不能做出快速的应对,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从外延扩张到注重内涵提升的转变需要以优质的专业课程作为支撑,从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背景与具体的课程现状来看,不准确的课程目标、落后的课程内容与不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内涵提升任务的完成,专业课程亟待改革。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体现时代精神和浙江特色

为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更明确、清晰,首先对浙江省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和中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四个专业分别对省内上千余家大中小企业的经理、技术主管、工程师、高级技师和职高毕业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约1万余份,召开各类座谈会超过100次,进行个人访谈约1000余人次。例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现代汽车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时,共发出调查卷150套,收回123套,有效卷120套,调查涉及企业23家。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问、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数据上千个。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浙江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与此同时,先后成立了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四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高校专家、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参加,对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论证。

在上述广泛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为取向,以整体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目的,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改革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模式,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按照专业课程模式结构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转变的思路,打造一个能体现时代精神、浙江特色、具有创新内涵、提升教育效能、满足学生成长多元需要、为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

同时,制定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原则。

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施中,做到:一是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化大力气摸清浙江的省情和发展趋势,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深深扎根于浙江的实际,扎根于社会的需求,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坚持“科研引领”的方针,瞄准国际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动向,认真研究、消化并应用职业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提高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含金量”;三是坚持“科学高度、专业深度、超前适度”的原则,在科学理论指导和科研成果引领下,将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精致化,并且使教学内容能适度超前;四是更新工作机制,在专业课程改革中积极组织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行业和大型企业的技术专家、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专家以及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优秀专业课教师协同研究,集思广益,联合攻关。

三、改革的核心内容:构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新模式

在系统分析、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进行深入的调研,广泛听取了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四大专业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试点工作中,认真研究了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这样一些职业教育本源性问题,确定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初步形成了“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的新模式。

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从而在课程层面上保证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这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研究并确定职业教育各个专业核心技能的内涵,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必要前提。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主旨的专业课程,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迥异于以学科知识系统传授为主旨的传统专业课程。研究并确定各个专业的核心技能,这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也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难点所在。要组织力量化大力气研究各个专业核心技能的结构与内涵,并据此使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向“就业导向”全面转轨。

核心课程是基于专业技能培养这一新要求而设计的。传统职业教育设置的课程,以学科为中心,不仅课程内容彼此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而且课程门类杂乱繁多。核心课程围绕着核心技能的培养,按照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深度两个要求设计相应的主干(核心)专业课程。由于核心技能指向工作技能,即指向实践,所以核心课程有两个特点:其一,核心课程必须包含着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其二,核心课程的内容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在很多情况下是跨学科的。

教学项目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 “项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强化技能的教学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其实质是要体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有效的衔接,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作为教学质量的主要考量指标。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及其教学方式需要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匹配,进而,需要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分解并转化为可付诸教学的“项目”群,从而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

教学项目本质上是“行动化”的课程,因此教学项目在结构上是以工作任务 (行动化学习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包括该项目所需的相关实践性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练习。其中,相关实践性知识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主要包括技术规则、技术情境知识和判断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相关技术理论知识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弹性的、可迁移的职业能力的形成;拓展性知识是对教学项目中学习任务所涉及知识的补充。这样的课程内容结构,充分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研发原则和“特殊——一般——特殊”的策略观。

教学项目内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整合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具体措施为:(1)紧紧围绕项目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知识;(2)合理设置项目,使项目之间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项目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3)项目设置不宜过大,以免知识量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4)每个项目应该有侧重点,不要期望一个项目能够解决教学方面的全部问题。

为了便利规划课程和组织教学,根据研究,一般规定每个专业的核心技能精选至5种左右,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数量以5-8个为宜,每个专业设计的“教学项目”在100个左右,其中60个左右为必修“教学项目”,40个左右为选修“教学项目”。

按照新的模式研发专业课程的流程方面,遵循“行业领域——工作岗位领域——课程领域”这样一个基本程序。这一程序可进一步细化为下述流程:行业、企业调研(完成人才需求报告、培养目标定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 (完成职业岗位群能力与核心技能分析)——工作任务分析 (完成职业能力标准分析和教学项目的体系构建)——确定课程结构 (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项目)——形成教学指导方案与教学大纲(完成课程标准、教学项目总体设计)。

专业课程的呈示模式,最后体现为两大新板块,即以培养核心技能与专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课程”,以强化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项目”。

与学科结构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相比较,现在的“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新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很普遍,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弱,对系统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产生畏难情绪。“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新模式强调以技能为核心,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减轻基础课的难度,把理论课融入实践,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内容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新模式要求按照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的片断仿真。它虽然淡化了知识与理论的系统性,但决非削弱知识与理论教学,而是把知识与理论放在实践任务的平台上,按照岗位的需求进行重组。它强调所传授的知识与理论必须具有针对性,把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着眼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新模式采取综合化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岗位需要的是综合职业能力,这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三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能力往往同时发挥综合作用,无法简单区分。多种学科能力的叠加,并不能自然地形成综合能力,只有用综合化的材料才能培养综合化的能力。

第四,“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使职业教育得以应对现代技术进步,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教学项目对应的是动态化的课程管理,这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滞后性难题。教学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跟踪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新工艺、利用新材料,开发新教学项目、淘汰旧教学项目,修改教学项目较之修改教材,难度更小,时效更快,成本更低,操作更简捷。教学项目的动态性与现代技术的特征是对应的。

第五,“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新模式的培养目标更具可视性,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教学项目中不仅包含了学习内容,还包含了学习的技能标准。一个专业的课程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有量化的学习标准,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可以直接感觉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增加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了解,有效地扭转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所谓“层次低,无所学”的偏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新模式借助职业能力分析过程,让行业或企业直接参与职教课程建构,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岗位的对接,最大程度地缩短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距离,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了扎实基础。职业教育理念的选择及课程结构的优化,都要在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中接受严格的检验,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而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是最根本的。

四、改革的成果:四个专业课程新模式凸显创新性、实用性、先进性

根据上述 “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新模式的框架,我们构筑了四个试点专业的课程新模式,颇具创新性、实用性、先进性。具体如下:

1.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新模式:

(1)核心课程6门:机械加工基础知识;普通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CAD/CAM软件应用;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

(2)教学项目约100个。如:交流接触器拆装;气门芯加工;凹凸模加工;皂盒型腔造型;Auto-CAD2004绘制轴承座正等轴测图等。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2.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新模式:

(1)核心课程5门: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制图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生产实务。

(2)教学项目约100个,如:裙子;牛仔服;西服;童装等。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图1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结构示意图

图2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结构示意图

3.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新模式:

(1)核心课程5门:

汽车概论;汽车维修基础;汽车机械常识;汽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汽车构建与拆装。

(2)教学项目约100个。如:

汽车分解与装配;离合器更换、装配;变速器拆装;转向机构拆装;汽车电子电路制作等。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结构,如图3所示。

4.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新模式:

(1)核心课程4门:旅游文化;服务礼仪;旅行社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

(2)教学项目约70个,如:迎宾服务;点菜服务;值台服务;结账服务;预订服务;客房清卫服务等。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如图4所示。

[1]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浙江省中职四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集(内部资料),2008.4.

[2]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浙江省中职四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9.1.

责任编辑 殷新红

郭耀邦(1953-),男,江西泰和人,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研究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政策。

G712.423

B

1001-7518(2010)06-0017-06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专业课程浙江省
《初心》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