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声 徐 新 于秋辉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危害是损害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是加剧血管损害的重要因素。踝/臂血压指数(ABI)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预报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对 98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内在联系及临床意义,以指导高血压的诊治。
入选病例均为我院 2006年 11月 ~2009年 11月期间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共 98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非勺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和勺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正常)。非勺型组 47例 ,男 31例,女 16例,年龄 45~87岁 ,平均 63.2岁,病程 5~33年,平均 23.7年。勺型组 51例,男 34例,女 17例,年龄 43~ 88岁,平均 64.1岁,病程 6~31年,平均 22.9年。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24小时血压平均值、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1 动态血压检测 全部患者采用美国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Spacelabs 90207型)检测动态血压,每 30 min测量 1次,6:00~22:00定为白昼血压,22:00~6:00定为夜间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白昼血压平均值 -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血压平均值】>10%为勺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正常),<10%为非勺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1.2.2 ABI测定 全部患者采用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测定仪(Bp-203RPEⅢVP-1000)测定所有患者的 ABI。测定时依据 AHA[1]公布推荐的测量方法:开始测量前,受检患者脱掉鞋袜,仰卧位休息 5 min,室温保持 21℃左右。开始测量时,分别置 12 cm×14 cm的袖带于双上臂,置多普勒探头于上前臂桡动脉处获取信号,测得双上臂压,取两者中的高值,再置相同的袖带于踝部,置多普勒探头于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处分别获取信号,测得踝压,取其高值,踝压/上臂压即为 ABI。取两侧 ABI值中较低者为测定值。判定标准[2-3]:ABI≥1为正常,ABI<0.9和ABI>1.4为异常。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 24 h血压平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天血压平均值勺型组高于非勺型组(P<0.05),夜间血压平均值非勺型组高于勺型组(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非勺型组明显低于勺型组(P<0.01),见表 1。
非勺型组 ABI异常共 29例(61.7%),勺型组ABI异常共 14例(27.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非勺型组明显高于勺型组,见表2。
表1 两组动态血压测量值比较(¯x±s)
表2 两组 ABI比较
近年来,高血压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据2002年 35~74岁人群调查高血压患病率为27.2%。另一组大规模人群调查 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较 10年前上升 31%,估计目前全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有 1.6亿人。高血压最主要的危害是损伤血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心脑肾及外周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血压水平,不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在相当大的测值范围内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有连续的正相关关系。收缩压每升高 5 mmHg,脑卒中危险上升 46%,心肌梗死危险上升 14%。合理有效地控制血压可减少心脑肾及外周血管疾病。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多强调以下几点:(1)降压要达标,即必须将血压降至一定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器官损害。(2)平稳降压,尽量选用控释或缓释等长效药物使降压作用更持久,血压降低更稳定,避免血压过度波动。⑶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及评估,强调多种相关并存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但是对血压昼夜节律的控制和改善尚未受到临床足够重视。
生理状态下血压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典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清晨醒后,血压逐渐升高,在早上 6am~10am出现第一个高峰,此后血压趋于平稳,但是处在一个较高水平;4pm~6pm出现第二个高峰;夜间进入睡眠后,血压逐渐下降,于12pm~2am处于最低谷。部分人表现为“双峰双谷”,12am~2pm出现午间谷,可能与睡眠习惯有关。夜间血压下降率在 10%~20%,由于 24小时内血压值的波动曲线呈长柄勺状而被称为“勺型(Dipper)”,小于 10%称为 “非勺型 (Non-Dipper)”[5]。正常人及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呈勺型,但是高血压患者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勺型血压可使人体夜间活动呈较低状态,有利于休息睡眠,机体得以放松休整。非勺型血压使机体尤其是心血管系统长时间处于过重负荷状态,造成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预测因子,是诊断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手段。多项研究显示,ABI异常不但是肢体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而且是身体其它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ABI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报因子[5-6]。通常认为,ABI≥1为正常,研究中常取 ABI<0.9为异常,数值为0.6~0.9时,为轻度异常,若 <0.6则意味着明显异常[3]。而 Resnick等[2]通过大规模人群研究指出,ABI<0.9和 ABI>1.4在预测心血管死亡率方面有相似的作用,呈 U型关系。Hooi等[7]的一项长达 7年的大样本随访研究显示,在校正了其它危险因素的影响后,ABI异常不仅与非致死性的心脑血管事件显著相关,而且是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预测因子。目前多项研究支持 ABI过高和过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勺型血压组 ABI异常者明显高于勺型血压组,表明非勺型血压的心血管损害程度及危险性明显高于勺型血压。提示高血压的治疗在平稳达标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改善和恢复血压昼夜节律,以减少血管损害,降低心血管病总危险。
[1] Greenland P,Abrams J,Aurigemma GP,et al.Preventoin Conference V:Beyond secondary prevention:Identifying the high-risk patient for primary prevention:Noninvasive tests of atheroselerotic burden:Writing GroupⅢ [J].Circulation,2000,101(1):16-22.
[2] Resnick HE,Lindsay RS,Mc Dermott MM,et al.Relationship of high and low ankle-brachial index to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The Strong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4,109(6):733-739.
[3] Duprez D.Hope brings hope for the use of the ankle-brachial index as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J].Eur Heart J,2004,25(1):1-2.
[4] 任常陵.血压的日内变动和降压药的使用方法[J].日本医学介绍,2005,26(1):27-28.
[5] Newman AB,shemanski L,Manolio TA,et al.Aankle-arm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Group[J].Arteriosclar Thromb Vasc Biol,1999,19(3):538-545.
[6] Sikkink CJ,Van Asten WN,Van Hof MA,et al.Decreased anklebrachial indices in relation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Vasc Med,1997,2(3):169-173.c
[7] Hooi JD,Kester ADK,Stoffers HKJH,et al.A symptomatic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redicte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7-year follow-up study[J].J Clin Epidemiol,2004,57(3):2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