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辉
李宜民,江西抚州临川人,幼年就父母双亡,生活贫困,被舅父王儒收养。王儒喜爱读书,所以李宜民年龄不大时也跟着读了很多书,故而满腹经纶、才艺过人。
李宜民虽然学问不小,也想过要通过追求仕途做官来光宗耀祖,但因家境贫穷,没有经济能力支撑十年寒窗,因此,他决定弃仕从商,去做生意,养家糊口。
雍正年间,李宜民十五岁时就与同乡结伴来到汉口谋求商路,但读书人不太会做生意,出师不利,一年下来,本钱亏光,不敢也没有路费再回江西,只能流落在外。经几年周折,来到了广西桂林,因为有学问,所以寻得个教书差事。又几年下来,积蓄了一些小钱,他不甘心一辈子就做个穷教书匠,又萌生了经商之念。做什么生意好呢?他看到广西桂林太平土司管辖的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商品交易,商人也少,这不正好给自己提供了一个长途贩运开展贸易的好机会吗?于是他选择了贩盐这个行当,因为贩盐利厚,如果运气好,可以发大财。拿定了主意后,他就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到盐产地买了私盐,然后贩运到太平土司辖区来卖,果然大获成功。没有多久,他就成了当地著名的大盐商。
雍正十年,清政府在两广实行了盐法改革,将食盐私卖上收为官卖,并在各地设立盐业专卖机构,卖盐必须取得官盐的经营权。盐业实行官营后,就由竞争性经营变成了垄断性经营,而垄断经营利润当然也被垄断,所以盐业经营便成了一个暴利行业。
李宜民成为大盐商后,有了不小的名气,而且他是读书人出身,平时待人接物、人情世故,一贯老练机敏,在商界、政界和社会上人缘好,深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好评,于是当地官员便选择了李宜民为盐业专卖机构的代理商,全权委托他协助官方办理盐运经营,并将桂林、柳州、浔州、太平、镇安等诸府的官盐运销业务都交由他主持。于是,李宜民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官商,成了红顶商人。
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又取消了食盐官卖的规定,开始在社会上招商运销。此时桂林、柳州等地的盐商都对朝廷的政策心存疑虑,因而不敢应招。李宜民由于本来就是官商,对盐业政策和商务都非常熟悉,为人又好,于是大家都推举他领头筹划安排。李宜民不负众望,他每年都要调拨百余艘大船从事盐运,确保了广西各府食盐供应充足,盐务日益繁荣,最后,他自己也成了盐业大贾。
李宜民出身贫穷,为人厚道,有了钱,仍然保持简朴,把一生积蓄都用来济贫从善,晚年去世前,已将家财散尽,然后他心安理得地说:“物聚必散,天道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