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森•杨
入刊理由: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亨德森•杨认为教育教学的精髓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潜力,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便是自身的智力和潜力;而开发智力的关键在于,必须具备一整套可操作并行之有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论教育教学中人的主体性
人们长期以来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何为主体这一问题的争论,聚焦于两种观念:1、教师是主体,对于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2、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两种教育观使得师生中的一方缺失主体性而去中心化、被边缘化,从而弱化了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事实上,教育问题,追其根源,无不同人们对师生主体和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系统的错误解读和由此产生的观念的盲点误区有关。按其定义,主体和客体分别指认识者和被认识的对象。师生的主体性可定义为:师生在对知识系统的内容及与之相关的要素的认识和驾驭过程中所外显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和主体互动性。
师生主体的能动性可解读为,主体基于其认识水平与能力对教育活动的自觉选择与创造。“自觉选择”是指主体按其目的和需要把教学活动作为其意志和意识对象的行为;自觉选择能动性,规定了教学中人与课的主客体关系。“创造”是指主体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积极的对既定知识内容的反映,发展出新的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创造能动性是主体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和驾驭、人化自然,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最高境界的体现。
师生主体的自主性可解读为,主体基于其权力和能力对教学及其资源的拥有权和话语权。师生之一方失去自主性便会造成主体性缺失,不但无法保证教学的效率效度,而且还会引发种种问题。师生主体的自为性则是指,主体行为的内在目的和参照系;作为本能的、观念性的存在,自为性目的,为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价值和关系判断和选取,提供了依据和坐标。
教育教学活动不但存在于师生双主体与知识对象客体之间的一定关系中,而且存在于两个主体之间的一定关系中。前者为主体与客体的自然关系,后者为主体与主体的社会关系。按其特性,师生主体的互动性可理解为,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两个主体之间在平等、自由和开放基础上所形成的互相依存和作用关系的特性。以此为逻辑原点,教育教学中,主客体关系可界定为:师生是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和主体互动性;知识是客体——存在于主体之外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对象的东西。
上述师生双主体和知识客体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人们可在认识水平上超越传统/流行教育观的盲点误区,并且通过对以往对主客体概念系统的混乱格局的澄清和重构,使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正确归位于双主体等价、开放和互动的新型关系。
其次,确立了教师为教育主体、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双主体教育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可有效地规避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单向性主体教育观所造成的教师/学生中某一方主体垂悬和功能失位的状态,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教育教学问题的循环发生。
再次,师生双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师生双主体功能的还原,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客体,教师也不再是缺乏主体性的知识储存器和教书工具。这样,教育教学活动在课堂范式中,师生双主体之间便包含并体现出了共同认识和驾驭必然所特有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特点的互相作用和交融一体的等价互动关系。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是建立在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操作、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的理念基础之上的。
知识,在实证意义上,作为人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积淀,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前者具有可整理、编辑和传播的特点,可通过人脑的功能内化为记忆内容;后者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只能通过内心感悟的过程中来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是主体对知识材料的输入和重组,使其与其他知识材料建立联系,形成主体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内容的创造性活动。一个人不能再现所学知识,便无法建构知识应用、操作能力。
能力,按其定义,指主体可胜任某种操作的本领,设计操作活动所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和实施方式。能力虽为知识的基础,但获得知识并不自动等于拥有能力;因为知识只有外化为可产生某种效率效度的操作力,才被视为能力。因此,要学会操作,必须基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知识内容作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活动,来进行使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的训练。
素质,广义上指主体的智力与非智力形态及其要素的总合,使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因而,教育教学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会知识、具备应试能力,而且应该着眼于使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并基于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这样,学校才能普遍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有文化又有教养的社会真正需要的有创新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知识、能力和素质,表现为递进包涵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二者又是素质存在的逻辑前提。(待续)
责任编辑: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