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静
上海市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200331)
近年来,国家实行ADR报告制度,通过上报汇总,及时发现药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目的是为了切实保障临床安全、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作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2009年度上报的102例ADR发生情况,供临床医师和药师参考。
对上海市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10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出现ADR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者的用药品种剂型、使用药物的用药途径和ADR临床表现及累计器官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02例ADR报告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中,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86岁。
2.2.1 给药途径
见表1。
表1 给药途径
2.2.2 发生ADR的药物种类
102例发生的ADR报告中,共涉及药物九大类,使用频次药物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类及报告数
2.2.3 发生ADR的抗感染药物的种类
其中头孢菌素类药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林可霉素类,见表3。
表3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物的类别及构成比
2.2.4 不良反应累计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102例ADR涉及到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五大器官系统内,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比例最高,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累计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102例ADR中,患者年龄65岁以上者为65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占63 %。这可能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减退、易发生蓄积有关。
0~1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较高,这是因为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器官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耐受性差。因而儿童用药必须特别谨慎,应加强儿童ADR的监测,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102例ADR报告中,与抗菌药物有关的有61例。本中心抗菌药物主要以单一用药为主,头孢菌素二代属非限制类抗菌药物,并以其良好的吸收与确切的疗效在用量中占首位。特别头孢菌素类二代和一代的用量较多。从表2可以看出,抗感染药物在102例ADR报告中的比例占59.8%,这与临床过度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半衰期较短,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临床用药须知》推荐分次给药[1]。
儿科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机会、所患疾病的种类和用药时间均低于成年患者,耐药菌株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因此,不宜盲目对儿科患者联合应用抗菌药物[2]。
另外,中成药类的ADR占15.68%,临床应用多为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对大输液的澄明度、微粒、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加入改变了药液的pH值。另外,中成药制剂储存环境的变化,配伍过程中pH值得变化等,都是引起ADR的重要原因。
药物的给药途径不同,ADR发生率也不同,102份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途径用药比例最高。由于静脉给药途径,无肝脏的首过效应,起效快,作用强,吸收完全。但给药过程及药物本身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都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3],因而必须坚持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尽可能减少静脉给药方式,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减少ADR的发生。
严格掌握输液适应证,包括严重或急性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者;经口服或肌内注射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只有静脉给药剂型的药物等[4]。我们必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根据监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继续做好ADR监测报告工作,深入ADR的研究探讨,提高责任意识,进一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杨新云,钟淑卿,林绮敏.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海峡药学,2007,19(1):94-96.
[2]李红健,蒋玉凤,曹丽蒙.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和合理性评价[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10(1):72-73.
[3]赵洁.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2):152.
[4]戴缨.合理使用静脉输液[J].广州医药,2005,36(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