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陈耀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资深记者、编辑,世博会特别报道总策划)
上海世博会,作为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展览会,“展”,即将上演。怎么“览”,“览”什么,“览”过之后怎么办,可就要看我们自己的能耐了。
陈耀文
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上海世博会只剩下17天的倒计时时间了。
上海早早就说已经准备好了,因为这件大事和北京奥运会的性质不一样,属于国家主办上海承办,中央政府也说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定会给世界又一个惊喜。对于这些,我一点都不怀疑,因为,在地球上,面前没有困难的国家似乎只剩下中国了,无论多么难搞的事情,中国总能创造出一个个无与伦比的奇迹,让世界不仅吃一惊,还会吓一跳。
今天下午,我将再一次飞赴上海。此前,从2009年12月中旬开始,我已经三赴上海,就世博会报道做前期准备。
那个规划占地5.28平方公里,围栏区域3.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里,已经留下了我无数的足迹,能进入的展馆,能到达的制高点,该了解的建筑特色和布展情况,我已经做了几千张图片和几十段视频的影像记录,世博园的地图在我脑子里已经是鲜活的、立体的了。
同时,几个月来阅读、浏览的关于159年世博历史的资料保守估计已经有上百万字,接触采访的核心专家也有几十位了。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在我介入的层面上充分深入有价值观有人文色彩地报道好上海世博会。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介入之后才知道要对我们的观众用简单的概念说清楚其实很难。在这里我不想再一次重复从专家学者那里学来的文绉绉的表述,因为仅仅围绕这一个问题的专著已经有很多,基本上是越看越糊涂。因为,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这届世博会根本不能跟一百多年前没有网络没有先进传输手段的那些辉煌无比的世博会相提并论,所谓的电灯电报之类的发明也早已不是我们欣喜的动力了。
我对世博会的客观理解是:地球上多数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世博会主办国的一个划定区域和规定时间内用最擅长的手段展示自己的理念、才华、技能、梦想的一次集中表演活动。
由于我们为非洲很多国家免费提供场地并且出资设计布展方案,之前很久的统计数字就证明上海世博会是世博159年历史以来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的一次。同时,因为新创了最佳城市实践区这个展览模式,以往世博会没有的以城市为单元参展也成为一个极大的亮点,而有案例入选的世界城市多达80个。
中国浙江省的奉化市,则是以一个叫滕头的村子入选展览案例,还设计建设了自己的独立建筑做展馆,所以滕头可以说是入选世博会全球唯一村庄。
■中国国家馆
再加上那十几个大小企业馆里包含的全球近百家著名企业和公司的展览区域,目前,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里,我便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建筑风格,看到了稀奇古怪的表现手段,更领略了风格各异的理念旗帜。
我似乎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最具创意能力的人和最能在建筑技巧上折腾风格以及熟稔传播技巧的人也许都被自己国家的旨意或者别的国家、某个组织某个公司的金钱诱惑着,在世博会的园子里飞沙走石之后然后飞黄腾达。于是,文化的多元性我看到了,表达的聪明或者笨拙我感知到了,胆子的大小我品咂到了,财力的多寡我判断到了。
对我这代人来说,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和斑斓,是这几十年才知道的事情。
没有改革开放,我一定以为男人出门只能穿灰色或者军绿色,最多再穿点黑色或者白色。所以,以一个电视民工的傻呵呵姿态拎着数码相机在世博园里溜达的时候,我再一次庆幸自己的生命质量比我民工样的父辈好一些,还总算在不短的青年时节赶上了国门大开的好运,并且在年过半百时已经知道这世界原来有那么多的政治形态,那么多的意识色彩。
所以,自第一次从世博园凌乱的建筑工地参观回来,我就不遗余力地游说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一定要去看看世博会”,并特别强调要让孩子们去看看。自那之后,我不仅在自己的博客里介绍上海,介绍世博会,甚至还去上海电视台的节目《风言锋语》里做嘉宾,去北京交通台的节目里做客,历数去看看世博会的好处。
上海世博会组织部门设计的半年时间里的参观人数是7000万,平均每天4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是个安全的估计,最有效的调节的方法是门票的价格。
可能有人会认为目前的门票价格太贵了,但我不这么看,因为世博园里尽管有嘉年华式的各种表演,尽管参展方有一个个调动观众情绪的手段,形式上的确有些像我们熟悉的庙会,但在那些精心布置的展馆里,毕竟展出着地球人在所有领域的顶尖创新成果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方向,那些奇异的景象,那些玄妙的灵动,是别人的智慧,是别人聪明和创造力的表达,我们如果真心想获得些刺激,寻找些启迪,或者真的愿意被那些诡异的才华掳去心神,付出些时间是应该的,付出些金钱也是应该的。
■世博文化中心
我们的孩子要读书,要使用启迪心性的玩具,不是也得去花钱购买吗?一堂钢琴课的花销又有哪些怀揣梦想的家长心疼过呢?
我这样设想:有胆识有胸怀有远见的家长,一定都会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世博园里转转的。
我以为,看在世博园里不会有什么少儿不宜内容的份上,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给孩子什么提示,也不要按照成年人的思维给他们引导,而只让他们像一只鸟儿般自由地在世博园的展馆里徜徉。哪怕他仅仅看到了非洲人在快乐地跳舞,哪怕他仅仅对某个商店的冰激凌感兴趣,更哪怕,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因为,在世博园那些缤纷的色彩和多姿的文化状态里,一颗幼小的心会受到什么有益并灵性的激发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不能触摸的,这些激发会成为他什么时间的灵感来源,会促成他在人生路上的哪一桩善事和创造,也是我们目前不敢定论的。
一个民族,如果几代人都没有想象力,没有冲破指向性很强的精神桎梏的能力,而只会按照某种旨意毕恭毕敬地照猫画虎,只会排排队分果果地等待指示的降临,悲剧的种子就已经在发芽,甚至可能都已经长出顽固的树杈了。
而对我们这个至今都把贯彻指示当成大事的国家来说,如果在学校在家里听话就是好孩子,如果会写老师和领导爱听的话就是才子,如果不上网就让家长彻底地放心,如果门门功课满分就让爷爷奶奶开心,我要说,这些孩子真正的悲剧就会在不远处等着让他的亲人们以及全社会观看了。
也许下面这样的数据不能完全说明什么,但它毕竟给了我很久的思考:历史上,各种规格的世博会美国办过14次。我接触的很多专家说,如果没有这14次大小世博会,今天的美国一定不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创造与发明还加上意识形态超级大国的模样。
还有,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据说那时很多日本人还没有见过大鼻子的外国人。但就在大阪,政府组织加上民间机构努力,六千四百多万日本国民前胸贴后背地排队参观了世博会,这个数字占到当时日本国民人数的一半。也就从那个时候做真正的起点,日本的经济和民族力量又一次悄悄滑入了腾飞的跑道。
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还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参加了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他回去后写了一篇文章,说德国在世博会上的产品第一廉价、第二随意模仿,第三粗制滥造。
这个报道登在了一家小报的头版,随后德国各大报纸全部显著转载,并震动了整个德国社会。德国工业界、设计界、文化界、政治界全部来讨论,最后上下一起下决心把德国所有的产品和世界的产品做一次完整、细致的比较,看什么东西是多余的、什么东西是本质的。
30年以后,德国便创造了一个工业标准DIN,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业标准都是用DIN在做尺度。我们使用的胶卷有一个指数叫21定,这个定就是DIN,也就是德国这个标准的一个行业标准。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打印纸有一种大家都知道的型号叫A4纸,实际上这个A4前面还有个没有说的标准DIN,这也是德国的那类标准。
就在这个DIN诞生的同时,德国制造变成全世界最经典、最高质量、最有创意的代名词,德国的创意也自此开始变成最简约的楷模。
一个现实是,费城世博会没有在德国,但是影响了整个德国,制造德国也从此变成了一个创造德国——这句话的句式我们很熟悉吧?
曾经参加过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世博局最佳城市实践区部副部长俞力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亲眼所见的例子:爱知世博会上,垃圾分类已经到了很严格的程度,一般要把随身产生的垃圾按十几级在规定位置分别丢放。日本的观众在经历了参观一个场馆至少排队三个小时并且全天排队七小时以上的情况下,还要在离开园区的时候排队丢放垃圾,丢垃圾的队伍有时甚至比参观排队的队伍还要长。
还是那句话,我不怀疑上海世博会是159年世博历史以来规模最大场面最辉煌的一次,也不怀疑全面无条件地依靠全民力量上海世博会能在形式上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但展现在我们家门口的那些来自友邦和异域的多姿多彩的灵感和表达方式能给我们这个极其渴望威武世界的国家怎样的启示,我们的体制又能用什么有效的办法保证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受到的启发于自由的天空下顺利地在未来某个时辰转换成创新创造的灵感,而不是被一道道莫名其妙的政令和某个大人物的喜好扼杀在萌芽状态,却是我最最没把握也不敢说信心满满的。
一个民族,不会学习,很笨蛋。想学习,有希望。学了,但没有往好的方面改变的行动,那叫“杯具”。
奥运会已经是一场盛宴,世博会也会是一场权力意志的狂欢吗?与奥运会不同的是,我们作为观众,除了欢呼或者目睹极少数经过审查的观众追逐明星索要签名,几乎没有自由参与其中的可能,而世博会,是我们的政府花那么多钱才争取到的让自己的国民跟世界近距离对话的机会呀。
上海世博会,作为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展览会,“展”,即将上演。怎么“览”,“览”什么,“览”过之后怎么办,可就要看我们自己的能耐了。
同时也想说,在我们“览”别人精彩的同时,可能也在“展”着自己作为中国人的风采,或者龌龊,或者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