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者 管清友
企业如何迎接低碳时代
□ 文/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者 管清友
董梦元/摄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载体,低碳时代到来既给企业带来了挑战,也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该如何适应低碳发展的潮流?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全球平均升温不断提高,出现了气候变化问题。温室气体主要指《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 O2)、甲烷(C 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SF6)、氢氟烃(HFCs)和全氟烃(PFCs)。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大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低碳,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形象问题。十几年前,耐克鞋的气垫所含的主要空气成分是SF6。由于SF6对环境会造成很大危害,耐克公司通过“材料革命”,改进了鞋子的生产工艺,气垫中也不再含有SF6,从而重塑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和绿色形象。
低碳经济是一次能源革命,这场能源革命意味着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都要发生改变。能源消耗企业要增加清洁能源利用的比重,而能源生产企业除提供传统化石能源外,也要增加清洁能源生产的比重。
低碳将产生巨大的绿色技术驱动力。低碳经济意味着一场绿色革命的到来,这将是继蒸汽机革命、内燃机革命、IT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企业肩负技术创新的使命,能够实现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发展的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的潮流,创造新的商机和盈利模式,而不能实现低碳转型和发展的企业则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例如,GE公司制定了“绿色创想”战略,投资于清洁技术,既完成了公司从制造型向服务型的转型,也创造了巨额利润,获得了绿色收益。
低碳是一种新的游戏规则,给企业运营加上了一个新的更为严格的约束条件,意味着提高了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企业发展也必然处于这一约束条件之下。例如,企业使用能源的成本更高,政府对环境评估会更加严格,监管部门对企业产品的碳排放会设定标准,要求企业提供碳标签,进行碳补偿,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多。碳竞争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度量标准来度量低碳。一般而言,大致有四个方面的指标。第一是单位GDP碳排放,即产生每单位GDP所需的碳排放量,这也就是碳密度。碳密度的倒数即碳生产力,是单位碳的生产能力。第二就是碳消费指数,也就是人均碳排放量。第三是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比如炼一吨钢所需的碳排放量,生产一吨原油所需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标志着一个企业或经济的碳竞争力,越低越有竞争力。这一指标对企业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四是碳排放弹性,即碳排放增长速度与GDP增长率之比。提高碳竞争力对于低碳时代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碳竞争力的高低是一个企业技术、管理实力的体现。碳竞争力将成为银行制定绿色贷款标准或低碳贷款标准的重要参照系,也将成为产品供应链是否绿色的检验标准。
低碳经济是一场国际博弈,不同国家需要减少排放,承担国际责任,而承担责任的主体是企业。例如,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力、煤炭类企业都将成为减排的主体,降低单位产值能耗,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碳减排量将成为企业的资产。企业的碳资产既可能成为“负债”,也可能成为“财富”。实际排放额低于碳排放指标分配的“节约量”或减排项目达成交易,这个节约量或交易量相当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一笔额外财富,也即发行了一种碳货币。这个总量取决于国家或企业实施碳减排的力度,同时还取决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趋势和惯性。碳货币成为财富,能够提供多余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国家必定具有先进的制造业,它们不通过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改造工艺流程,以此节约更多的碳货币,出售给那些技术落后的国家和企业。那些减排技术落后,而消费又很旺盛的国家将因此受到双重打击,其制造业要购买碳货币才能生存,其消费者也要购买碳货币才能继续享受,由此必然造成国家和企业财富的流失。
“低碳”与“绿色”、“环保”等概念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一个环保的企业未必是一个低碳企业。“低碳”与气候变化相关,“绿色”本身就是一个环保概念。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整体的,而环保问题则是地区性的、局部的。一国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规模成正比,而环境恶化则破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一个很“环保”的企业,未必是一个低碳企业。在低碳的背景下,一个环保的企业也有可能因为碳排放标准达不到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而出现问题,甚至因低碳约束而消失。今天的企业为环境和低碳买单实际上是为企业未来所做的投资,而不能视为当下的成本。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低碳经济既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无论从属于哪个行业,企业都要研判大势,认清趋势,变挑战为机遇。一方面,发展低碳产业,加强装备和技术的集成和创新,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建立碳排放统计体系,管理好企业的碳资产,积极参与碳交易,尝试自愿碳交易,摸清家底,公布碳清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发展低碳经济,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低碳经济是一种规则经济,管制经济,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承担着创新规则,建立交易平台的责任。政府需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实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国家要鼓励各级政府追求绿色GDP,从而降低整个国家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最为根本的,政府需要创造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低碳产业和低碳企业发展,让低碳企业能够持续盈利,受人尊敬,让高碳企业受到监管和惩罚,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
低碳产业在发展初期会面临结构性或局部性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政府也意识到近年来新能源投资泡沫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务院曾专门研究部署治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其中就包括风电和多晶硅产业。政府有关部门表态指出要抑制新能源泡沫。但笔者认为,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应该更多地给出预警,而非直接管制。
对于所谓的低碳产业泡沫,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短时间内,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进入该行业势必引起一定程度的过热和产能过剩问题,在某些产品和某些环节,过剩问题还比较突出。第二,从长远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目前的产能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只是说明短期内制造能力膨胀,而需求没有跟上。需求增长缓慢的原因,既有技术问题(比如风电上网的困难),也有经济性问题(由于高成本和高价格,新能源现在只拥有“小众”市场)。新能源投资很不平衡,高技术产品投资几近空白,低端产品投资过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并最终通过市场选择和调节,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没有过剩,就没有竞争,就没有技术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在选择进入低碳产业的时候则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