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指引,提高学生修养

2010-09-17 05:19孔维静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思想

孔维静

[摘要]本文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提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指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笔者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引导学生发现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互助合作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要让学生有“爱”心,真正尊敬长辈,爱护儿童。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指引思想修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它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是我们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因此,语文教师既肩负着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的使命,又肩负着联系语文学科特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公民的使命。其中,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

《谏太宗十思疏》中一代名相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语文教学的根。中学语文教材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精选的上百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从中可以感受悠久文化脉搏强有力的跃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时,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多种基本能力的形成,更不能放弃对人文精神,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思想精髓的传承。儒家的孝悌;道家的崇尚自然、清净无为;墨家的“兼爱”都会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语文教学只有植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核,才有灵性和神韵。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以外的内容作为辅助。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节选《三字经》、《弟子规》的片段为范例,引导学生体会对偶和修辞的运用。“首孝弟次谨信”、“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些片段i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适合学生读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发生兴趣。这样,也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古圣先贤的智慧熏习,有助于他们形成敦厚纯良的秉性。对其日后为人处世、成家立业、教育子女、幸福成功颇有益处。

笔者认为,以此为基础,结合语文教材的其他篇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引导学生发现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我国秀丽山川风物的文章,比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先生的《春》等。就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来说,该文是借景抒情的经典之作。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春天的图画。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这些人人可见的春景被作者描绘得生动形象,细致入微。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景象,嗅到使人微醉的气息。因此,《春》值得好好欣赏借鉴。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春游或是要求他们自己观察,写出观察日记。首先,教师请学生注意:我们身边哪些景物具备文章中描述的景物特点?学生将文中描绘的景物与眼前的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笔下鲜活的春天,实际上就是春天里人人常见的山水草木、风雨人群,我们身边这普普通通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样鲜活可爱。稍加点拨,就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不仅名山大川风景宜人,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独具魅力,我们要热爱她,保护她;同时也会懂得,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也能写出好文章。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还能引导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2.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互助合作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首先,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此类活动要结合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定问题设计。比如,对刚人学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对新的学习生活的向往,并写出困惑和担忧。同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类,集体讨论。由全班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其次,要求全班学生都参加活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位成员共同准备,共同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尽量让他们明白: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是集体的一部分。离开了集体,个体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而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解决了他们面临的问题,又培养了他们互助合作的观念,增强了其集体意识,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要让学生有“爱”心,真正尊敬长辈,爱护儿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人必定爱护家庭,况且尊老爱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许多独生子女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受到亲人的精心呵护,甚至是溺爱,他们不知道怎样尊重父母,如何爱护别人。他们已经习惯了受到家人的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自己是中心,其他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这就造成很大一部分家庭中出现了“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他们既不尊老,也不爱幼,甚至连怎样为自己负责都不知道。针对这种状况,在教读体现父子互爱或是母子情深的文章时,可以启发、引导他们思考:“文章中写的全是长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你对家人有类似的表现吗?你理解他们吗?我们应当怎样回报长辈之爱呢?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比自己小的孩子呢?请大家说一说,写一写。”课程结束之后,请学生再考虑:“现在你比以前更懂事了,你在家里准备怎么做?请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做,一周后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并写下来。”这样读、写、做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范文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他们仔细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学会体谅他人,培养爱心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还有很多。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做人”为目的,把教育与教学统一起来,就会大大地推动学生的思想水平。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少年力斗传统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