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晓红
(作者系华东师大2008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达在建党前后的五个“第一”
■ 罗晓红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是命运多舛的,她在历史的长河中摸索着前进,寻找着自己的历史角色;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也是充满希望的,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为新中国的出路浴血奋战,死而后已。
1921年7月,13位年轻人带着全国50多名中共党员的期望,肩负着光荣而深沉的历史使命,在上海秘密集会,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13位年轻人,年龄不一,性格各异,操着不同的口音,装束各具特色,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开天辟地、谱写新篇章。
李达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员。
少年时代的李达,聪明好学,不甘落后;抵制日货,欲雪国耻;不畏权贵,同情弱者。赴日留学期间,李达深感中国被日本侵略的耻辱,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自发的“教育救国”到接受孙中山的“实业救国”,再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李达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时期,李达成为论战的主将,后对修正主义思潮和“左”倾思潮都进行了坚决的批判。李达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地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之一,是“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为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最早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即1920年初,“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么,革命先驱李达在建党前后又有哪些努力和贡献呢?
1920年夏,李达从日本东京回到上海。炎炎烈日炙烤着夏日的上海,李达也许根本没有在意,一股脑地投入到“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洪流中去。他迫不及待地拜访了久闻大名的陈独秀,获知陈独秀与李汉俊正在准备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并邀请自己参加。李达喜出望外,欣然接受邀请。关于建党活动,陈独秀于1920年2月下旬回到上海,后又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就已经开始筹建共产党组织。
为了工作的方便,李达住进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社里,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建党的活动中。李达以留日学生理事的身份,参加了设在博文女校的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施存统等发起,在上海环龙路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开会,正式宣告上海“共产党”成立,并推举陈独秀为党的书记。上海“共产党”是我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实际上也是中共发起组,它的成立推动了全国各地建党工作的开展。
12月,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南下广州,李汉俊暂时代理书记职务。热血青年为着同一目的走到一起,也在为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奋斗着、坚持着。1921年2月,李汉俊与陈独秀就党组织是采取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时打起文字仗。陈独秀主张中央集权,李汉俊“不能接受陈独秀独裁”,也毫不相让。两人通信互相责难,裂痕愈来愈大。一边是党的主要发起人,一边是昔日好友,李达出于大局考虑,全力周旋于两者之间,竭力弥合他们之间的裂痕。李汉俊怒气难消,愤然辞去代理书记一职,把党的名册和文件统统交给李达,要李达做代理书记。李达从这时起到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一直主持党的发起组工作,全面主持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
中共发起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如何才能使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党组织从思想上组织上统一起来,增强凝聚力,继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就成为一个摆在中共发起组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列宁的建党经验,创办一个党的机关刊物是首要任务之一。列宁在1900年底亲自创办《星火报》,这是一个全俄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刊物。在列宁的领导下,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在《星火报》周围,形成了一个拥护列宁建党路线的星火派,终成燎原之势。
于是中共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了《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第一次鲜明地树起“共产党”的旗帜。月刊在李达的领导下,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围绕着为什么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党的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做了力所能及的宣传,博得广泛好评,发行量最高达5000份之多,为党的创建开辟了重要的理论阵地。毛泽东在1921年给蔡和森的信中,高度赞扬《共产党》月刊不愧“旗帜鲜明”。
《共产党》月刊经费十分困难,李达就把自己的稿子卖给商务印书馆,将得到的稿费充当办刊经费。在工作紧张的时候,李达几乎承担全部写稿到发行的工作。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困难远不止是经费问题。在那个视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为洪水猛兽的年代,承办这样一份刊物,是需要大无畏的革命气概的,没收稿件、查封刊物、牢狱之灾甚至献身革命等,都需要有坦然面对的勇气。例如《共产党》第三号的首篇文章就开了天窗,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此面被法捕房没收去了”。
《共产党》月刊从1920年11月创刊到1921年7月停刊,共出6期。短短6期,凝聚了上海发起组的心血与努力,推动和指导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为中共发起组代理书记兼月刊主编的李达,其贡献是巨大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晚开始在上海举行,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游船上开了最后一次会议。李达在中共一大召开中的努力和贡献又是什么呢?
李达任《共产党》月刊主编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随后会见李达等,建议尽早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李达分别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在北京的李大钊联系商讨,最后决定由李达代表党的发起组,致信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以及留日学生党员,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期间,李达不仅参与起草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还负责解决代表住宿和会址选定等具体事宜。
外地代表的住宿问题,李达委托其夫人王会悟帮忙解决。王会悟想到博文女校的进步校长黄绍兰。当时正值暑假,学校师生大都都已离去,便于保密。黄绍兰听王会悟说“北京大学暑期旅游团”想借学校住宿,就一口答应下来。租下博文女校楼上3间房后,王会悟又买了几张苇篾席,以备打地铺时用。
中共一大开会时的情形(蜡像群)。右边第三人低着头的为李达。张玉菡摄
一大会址选定,王会悟想到与博文女校相邻的李公馆。当时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夫妇在外地避暑,李公馆空着。王会悟去和李汉俊商量,李汉俊满口答应。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李公馆开幕。
7月24日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上,李达代表上海发起组报告了发起组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工作。25—26日由于张国焘、李达等人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的工作计划,休会两天;27—29日,连续举行三次会议,富有成效,基本确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纲领。7月30日晚,正当第六次会议紧张进行的时候,有一中年男子忽然闯进来,言辞含糊,慌忙离去。有过丰富斗争经验的马林立即建议停止会议,马上疏散撤离,只留下李汉俊和陈公博来对付巡捕的搜查。
经过这次突发事件,代表们意识到会议不能在上海租界内继续举行了。当晚12时左右,多数代表聚集在李达寓所,商讨下一步对策。王会悟热心地提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可以到她的家乡嘉兴南湖去,雇一只大画舫,一面游湖,一面开会。由于嘉兴离上海只有一小时多的行程,代表们顿时喜上眉梢,极表赞成。
7月31日黎明,王会悟搭头班车先行到达嘉兴,在鸳鸯旅社包租两间客房,又租下一条画舫,早早备下一桌酒菜,等待代表们的到来。上午10时左右,代表们陆续到达嘉兴车站。全部抵达后,大家一起来到嘉兴湖畔,登上王会悟事先租定的画舫,舱里备着麻将乐器与丰盛的酒菜。王会悟扮成歌女,坐在船头望风放哨。11点左右,蒙蒙细雨霏霏飘下,嘉兴湖上游人渐稀,那只承载着多少历史使命的画舫在湖中缓缓前行,进行着上海第六次会议未能完成的议程。
下午天气转晴。大会选定陈独秀、李达、张国焘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为宣传主任。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李达作为会议的筹备者和组织者,无疑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党后,李达成为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人。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要如何进行思想理论建设,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党的思想舆论阵地?李达与其他领导人积极开始探索新路子。
根据中央局决定,1921年9月1日,李达主持建立了人民出版社。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也是一个地下出版机构。迫于反动势力的白色恐怖,人民出版社就是当年风靡一时的“广州人民出版社”,社址则为“广州昌兴新街二十六号”。
李达主持创建人民出版社,图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人民出版社的主要任务是出版发行马列主义的理论著作。在《人民出版社通告》一文中,李达说明了编辑出书的目的:“近年来新主义新学说盛行,研究的人渐渐多了,本社同人为提供此项要求起见,特刊行各种重要书籍,以资同志诸君的研究。”出版品的性质:“在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的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祛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为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对编译者要求:“内容务求确实,文章务求畅达。”《通告》还公布了庞大的编书计划:“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康民尼斯特(共产主义)丛书”11种,以及其他理论书籍9种。
由于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李达宏伟的出书计划未能全部实现,但他竭尽所能,冒着查抄没收甚至是坐牢的危险,为办好人民出版社付出艰辛的劳动。当时,除了著译书稿之外,丛书的编辑、付印、校对、发行等工作都是由李达一个人来承担。在短短一年内,人民出版社在李达的带领下编辑出版了15种革命理论书籍,包括“马克思全书”3种,“列宁全书”5种,“康民尼斯特(共产主义)丛书”4种,其他编著3种。
这些著作在党初创时期及时出版,成为众多共产主义者的启蒙读本。李达主持的人民出版社也开拓了我国出版事业的新路子,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系统地有计划地在中国传播起过很大作用。李达也成为我国出版事业上的拓荒者,推动着我国宣传出版工作的发展。
中国人民深受封建思想遗毒的束缚,女子算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关注工人运动,其中妇女解放运动也是备受关注。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区,棉厂、纱厂多,女工也较集中,党急需一批妇女骨干深入基层,开展工作。1921年10月,陈独秀与李达创办了上海平民女学,李达任校长,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在到处布满帝国主义爪牙的上海,还处于秘密状态的中国共产党是不能公开办学的,所以,这所平民女学是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出面联系,用上海女界联合会的名义筹办的。
上海平民女校遗址
由于党的经费紧张,李达就将自己的工资和稿费的一部分拿出来,租了其住所附近的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A(今成都北路7弄42—44号)作为学校的校舍。经过三个多月积极筹备,1922年2月,上海平民女学终于开课了。李达不仅是这所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而且兼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王会悟协助管理学校的行政事务。
学校校舍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学生不多,设立高级班和初级班;特设一个学工部,帮助学生实行半工半读。条件虽然艰苦,但对于那些挣脱束缚的女子来说,这里是一块自由的天地,可任凭自由飞翔。
平民女学是党培养妇女干部的摇篮,也是一所新型的女子学校。学校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来定,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都有开设,每周两个班的学生合上一次大课,主讲马克思主义、时事政治以及妇女解放等。教员都是具有新思想的知名人士,其中不乏党的早期领导人,如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沈雁冰、恽代英等许多都为平民女学讲过课或作过报告。此外,学生还经常支援罢工,通过散发传单、贴标语等形式,在工人中进行宣传鼓动,启发觉悟。看到女学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李达按耐不住心中喜悦,撰文指出平民女校是“以前所未有的学校”,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
平民女学为时只有一年,但却在中国教育史和妇女解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平民女学在党组织和李达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培养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妇女干部,如王会悟、高君曼、丁玲等。这些学生不仅学到新文化、新知识,了解到社会最前沿的马克思主义,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有的同志经过长期的革命考验和实践锻炼,成为坚强的革命者和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
中共千秋伟业,李达终有一笔!○
(作者系华东师大2008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题图 李达故居
责任编辑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