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流变及当代意义

2010-09-16 03:41
老友 2010年9期
关键词:赏月传统节日民众

中秋节原本是一個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晋朝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代时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都相当重视,成为集拜月、赏月、玩月于一体的喜庆团圆的盛大节日。北宋时期正式确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放假一日,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的形成,大概与都市生活情境有着内在的联系。北宋中秋节前,东京“诸店皆卖新酒”,市人纵酒度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南宋临安(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市井贫民虽无富户铺张的财力,可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员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后世中秋节的节俗主要是拜月、赏月和吃月饼。拜月本是天子专有的礼制,到明清时期,民间对月的祭拜非常普遍。月饼既是祭月供品,又是全家人欢度节日的食品,还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直至今日,依然风行各地。

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所以不仅汉族过中秋节,壮、傣、黎等少数民族也欢度这个佳节,还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重视。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第二大节,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节俗丰富,贴近人民生活的本性,体现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是全球华人共享的传统大节,是创造与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周期复现的形式,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同时中秋还是东亚多数国家共享的节日,中秋节日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节日来自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人的节日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人们依据气候的变化和节日的流程安排一年的劳作。节日是人类调节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同时,在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节日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象征。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较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从当代社会生活看,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种需要重点体现在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上。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主动地汲取西方优秀的先进文化,更不应该忘记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只有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维系所在。

中秋是亲人团聚的节日,亲人的团聚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庭意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传统节俗的优势,顺应民众的诉求,实现社会人事的和谐,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秋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服务与调节功能。因为它在中国民众生活中流传了近千年,跟中国人有着密切的精神联系。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传统节日中所传递的精神传统,将它视作当今民族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以建构更加适合民族性格、更贴近民众心理的民族新文化。同时在有选择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节日新传统,以实现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协调,达到社会均衡发展的理性状态。

责编/何之

猜你喜欢
赏月传统节日民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传统节日礼
赏月
动物赏月
独自一个人赏月
月中人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