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数据中心,上海 200433)
后危机时代的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数据中心,上海 200433)
进入后危机时代,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面临着新机遇,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加速转型阶段”、“同城化阶段”和“制度合作阶段”。但在全球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在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都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城市群内部形成了中心-外围的经济地理格局。加快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出台新举措:以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率先发展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区域统筹和谐发展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制度创新整体发展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后危机时代;长三角;一体化
2008年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为6900美元,其中浙江省6700美元、江苏省5700美元、上海14408美元。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曾提出的划分经济发展阶段标准,长三角两省一市已经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上海自身发展更是进入向服务经济转变的新阶段。按照OECD标准,某个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0%,则标志着这个经济体迈入服务经济时代。2008年上海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为57.5%,2010年预计达到60%左右,2008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双双接近60%,因此,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上海已经处于经济形态向服务经济转变的新阶段,这将引领长三角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港口、机场、地铁、高速公路、跨江跨海大桥等现代化的大型基础设施成为建设的重点。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上海长江大桥等跨海跨江大桥先后建成,动车组覆盖面继续延伸,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得到扩建,城际轨道和京沪高铁也正在加速建设,这些都大大缩短了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长三角地区进入到了以交通快捷为主要特征的“同城化时代”。同城化效应将大大加快物流、人流、商务流的流动速度,并将带来人口居住、就业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重大结构性调整。例如,交通的同城化会大大拓展人们的就业空间半径,“通勤”现象正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城市中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时空距离的缩短同时会改善在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周边的城市区位条件,产业布局也将显现出同城化趋势,这将为产业项目转移布局提供新空间;为了扩大同城效应,长三角城市群政府间体制、机制层面的合作会更加紧密,管理的同城化将大大加快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形成。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各级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构建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市场体系,在商品流通市场与要素流通市场两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是大力推进百货市场、超市、商品城、物流等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二是建成了多种类型的要素市场,如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等。长三角地区有形的统一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各地政府正在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形成了利益共享的共识。2009年11月在苏州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浙江、江苏、安徽与上海三省一市领导形成了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努力构建以规则统一为引导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长三角城市群从要素合作向制度合作转变,区域合作已进入“制度阶段”。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将呈现新格局,世界经济将进入到一段长时间增速低位徘徊的平缓增长期。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并将成为推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主要动力。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能源战略”将引领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美国计划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值3%以上的历史最高点,重点开发新能源与低碳技术;二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的问题,例如美国在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资金中有2700亿投向清洁能源和科技领域,欧盟也宣布将在2013年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三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可以说,当前正在兴起的能源革命同时也是一次能源体系的变革,它将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谁能在后危机时代全球发展格局变革中选准战略性新兴产业,谁就能争取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这对上海与长三角地区是机遇,更是重要挑战。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在空间上呈“Z”字型分布,从地理位置来看,上海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位置。人均生产总值高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南京与杭州为中心的狭义长三角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则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与江苏北部区域,这一特征在2008年表现得比1993年更为明显。因此,从总体上看,狭义长三角地区16城市(狭义长三角地区16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南通、常州、泰州、镇江、扬州、台州、湖州、舟山、宁波、嘉兴、绍兴等城市)构成了广义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中心,16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则构成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外围,使得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呈“中心-外围”模式,县域经济差异非常明显。
图1 1993、2008年各县市区人均GDP与长江三角洲均值之比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如图2所示,从1993年以来,狭义长三角地区75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占长三角城市群总生产总值的比重呈“U”字型走势。1993年到1996年下降很慢,随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期,1998年以后这一比重总体上保持上升的趋势,2008年狭义长三角地区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到了长三角城市群总生产总值的82.91%。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但是在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方面都面临着重要的挑战。首先,正如张学良、孙海鸣(2009)指出的,无论是广义的长三角地区,还是仅包括16城市的狭义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资本推动型经济增长,具体到省际层面上,主导江苏与浙江两省经济增长的因素也仍然是物质资本积累,我们只在上海市找到了全要素生产率(TFP)主导经济增长的证据。这表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两省面临着转变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其次,作为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的地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日益重要,但是目前服务业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如图3所示,上海服务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超过了50%,但是在2000年前后也有徘徊。江苏与浙江两省的服务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则更低,仅为40%左右。制造业的偏重发展给长三角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各地各自为政,各类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市场一体化也较为滞后。
图3 长三角三省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面临着新形势与新机遇,但在后危机时代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需要出台新的举措,以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差距缩小、制度建设“四轮驱动”共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新起点上取得新突破,以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发展、区域统筹和谐发展、制度创新整体发展共同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要义,就是必须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投入驱动、要素驱动的局面,把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努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一是大力培育自主设计与自主品牌,加快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流动,发挥整体优势,共同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国际高端制造中心。充分发挥上海、南京与杭州等大城市制造业传统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重点联合打造几家区域内核心创新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具有创新性和自主设计主导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材料,在加快实现长三角城市群从国际加工制造中心向国际高端制造中心转型的同时,促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建立区域内创新产品交易平台。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投入,建立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共同基金;积极推进建立区域内创新产品交易平台,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航天航空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加强区域联合协作,共同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开展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
“世博会+双中心”将助推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并促使长三角地区各省形成共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共建国家金融、航运中心的共识,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从总体上看,现代服务业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流量经济,需要资本、人才、物资和信息等经济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现代服务业的这种流动性特征更要求长三角各省市首先从制度上进行协调,消除条块分割的市场壁垒,打破垄断,优化地区一体化的市场环境。第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承办将大大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市场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完善上海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市场,增强其市场辐射力,带动区域市场走向一体化。第二,上海的国家金融、航运中心建设需要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通力合作,实行共建,摆脱目前各地区着眼于地区间一般制造业竞争的状况,真正从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全局高度来谋划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要一切以长三角城市群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共同建设为主轴,并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转移、优化与升级,真正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距。正如图1所示,浙江南部与江苏北部等“外围”地区较狭义长三角“中心”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即使是在沿海城市带中,江苏的沿海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城市也成为经济塌陷地带。区域差距过大不利于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必须进行区域统筹和谐发展来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一,以上海沿海经济带发展为中间纽带,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为两翼,协力建设长三角沿海经济带,全面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沿海开发开放水平。第二,加快产业的梯度转移,促进江苏北部与浙江南部城区经济发展。特别要以交通的同城化带动人口与就业的同城化,扩大长三角城市群同城效应的半径。第三,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同时,不盲目追求地区生产总值的均衡发展,而是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的均等化发展,以社会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的一体化发展。
2008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着重强调指出长三角地区要重点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推动区域市场建设一体化、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要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竞争主体作用,但是市场也可能会 “失灵”,需要政府加以主动引导。一体化进程中长三角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建立和实施市场运行规则,在利益共赢的基础上加快制度创新建设,为市场主体营造统一的政策环境。一是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领导人定期会晤的制度设计,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一次常务副省长级别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与沪苏浙(皖)党政一把手的定期会晤制度,加强人事、旅游、统计、工商等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二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通过设立地方性法规和规划立法等措施赋予其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和权威性,设置常设机构对各项规则的执行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行为依法进行约束和制裁。同时制定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及基础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对都市圈的重大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做出具有法规性质的综合部署。三是成立具有跨界服务功能的政府协调与运作组织或社团组织,例如参照美国、日本与欧盟世界城市群的先进经验,成立一个由三地政府直接支持,但不属于政府系列的专门组织,如“长三角城市化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来制定规则、评估监督。该委员会应有独立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在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运行,以及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开展专业性工作。
[1]江苏省统计局.历年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EB/OL].http://www.gov.cn/zwgk/2008-09/16/content_1096217.htm,2008-09-16.
[4]上海市统计局.历年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肖林,马海倩.“十二五”上海要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J].科学发展,2010,(1).
[6]张颢瀚.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发展现状、障碍与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7]厉无畏.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A].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0.
[8]张学良,孙海鸣.探寻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抑或TFP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9,(5).
[责任编辑 闫明]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in Post Crisis Era
ZHANG Xue-lia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With the coming of the Post Crisis Era,new opportunities are emerging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Delta Metropolitan Area.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has been entering “acceleration of transition”, “integration of neighbor cities” and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phases.Under the great change of global order,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ea fac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regards developing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and centre-periphery economic geography pattern is forming in the Area.This paper suggests four measures for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ea:promote the integration with innovation-driven scientific development;promote the integration with lead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promote the integration with regional overall-plann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promote the integration with system innovation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Post Crisis Era;Yangtze Delta;integration
F127
A
1674-0955(2010)02-0035-05
2010-02-0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0ZS5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项目批准号2009BJL004)、上海财经大学“211”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0330047)
张学良(1978-),男,安徽望江人,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数据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