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玉涛,孙建平
(五邑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江门 529020)
2000—2009年《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者、载文统计与分析
熊玉涛,孙建平
(五邑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江门 529020)
统计了2000—2009年《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作者与载文情况,并从多项指标对比分析期刊的不足,查找期刊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办刊提供参考.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者分析;载文分析;期刊评价
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高等院校包括独立学院2 263所[1];由高校主办的期刊(主要是学报)2 7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占高校期刊总数的55%以上[2]. 学报建设已成为高校学术建设标志性、外显性的工作,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1006-7302,CN44-1410/N,以下简称本刊)是由五邑大学主办、以刊载本校自然科学各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1987年创刊,1994年取得正式刊号,季刊,至24卷2期(本期),已出版发行 100期. 如同多数地方高校科技期刊,本刊的运作虽中规中矩但也乏善可陈. 本文对本刊及对比期刊2000—2009年的载文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本刊1996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6年以前的论文于2002年全部回溯,由于2000年之前CNKI未全面推广使用,这对刊物的网络计量指标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本文仅选取2000—2009年的数据),以期找出不足、找寻新的发展思路,使学报真正成为学校展示学术水平的窗口、对外学术交流的平台.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09年共10卷40期678篇论文进行作者、载文情况统计分析,本刊、本校及对比期刊的载文量、下载量、被引频次、基金论文等项目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引文数据库.
以下项目仅统计第一作者的情况.
2.1 作者分布及合作情况
由表 1可知:校内作者是本刊的主要供稿者,45%的论文是独著,篇均作者 1.8人,合著论文以2位作者居多,多是研究生与导师合著,这与本校要求研究生的科研、论文必须由导师亲自指导的情况相吻合. 在作者的地区分布(该指标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一个指标,分布广,说明期刊具有开放性和作者队伍具有广泛性[3])统计中,我们发现:本刊的外稿作者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北、湖北、江苏、上海、陕西等省份,北京作为全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城市 10年内仅在本刊发文6篇.
表1 2000—2009年本刊作者分布及合作情况
2.2 作者身份
由表2可知:硕士学历、高职称的作者是本刊的主要供稿者,但高职称作者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硕士研究生作者在逐年增加,低、中级职称的作者一直不多. 中级职称的作者是科研活动的中坚力量,但由于职称评定的导向,其更愿意将论文投向三大索引或国内的核心期刊;加之高校科研评价及奖励的导向,这部分稿源的流失更加严重.
表2 2000—2009年本刊作者职称、学历统计
3.1 载文量
载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 它是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期刊载文量大,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期刊信息丰富,因而也较为重要. 虽然有不少人对此持不同观点,但对学术期刊而言,载文量大的刊物其稿源也相对更丰富. 从表 3可知:本刊 10年共载文678篇,期均载文量、篇均页码均较稳定. 由于稿源的限制,本刊一直是80页的季刊,载文量较小,信息吸收和传播的能力有限,刊物的影响也有限,这也体现在作者的分布统计中.
表3 2000—2009年本刊载文统计
3.2 学科分布
论文的学科分类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结合本校的院系设置进行统计. 由于本刊的内稿占 70%左右,因此由表4可以看出: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投稿发稿持续且稳定;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发稿量逐渐减少;经济管理学院发稿不稳定,纺织工程与服装学院发稿时有时无. 总体上,各院系在本刊的发文情况与其科研实力不成正比. 如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但该学科的优势难从本刊体现;纺织工程与服装学院的纺织工程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该院还拥有华南地区唯一的纺织专业硕士点,但其学科优势和特色也很难从学报上见一斑. 由于来稿的学科分布不稳定,本刊一直没有设置固定的栏目.
表4 2000—2009年本刊载文的学科分布 篇
3.3 论文平均发表周期
该指标是当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投稿到发表所需时间的平均值. 平均值越大,出版时滞越长,则期刊的信息传播能力越弱. 按《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要求及评价标准》:出版时滞小于280天为优.本刊 2000—2007年出版时间为 4、7、10、13月,平均出版时滞为 7.9月;从 2008年起出版时间改为2、5、8、11月,平均出版时滞4.3月,出版周期大大缩短. 具体见表5.
3.4 基金论文比
该指标指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期刊全部论文的比例. 这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可测度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 本刊的该指标一直较优,除2001、2009年,该指标是逐年上升的,这与学校注重科研与学科建设所取得的不菲成绩相关,也反映了基金项目进展较顺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较多.
表5 2000—2009年本刊论文的平均发表周期及基金论文统计
3.5 下载量
网络计量学指标下载量统计期刊所发表文献每年被下载的次数,本刊的下载情况见图 1. 虽然总下载量的绝对值不高,但与同类刊物相比,篇均下载量大致相当,具体见表6.
图1 2000—2009年本刊的下载量
图2 2000—2009年本刊各年的被引量
3.6 被引频次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是从历史的角度,用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反映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本刊的被引情况如图 2所示.
随机选择同为季刊的科技核心期刊《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号1,112页)、《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号 2,94页),本省地方高校主办的双月刊《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号3,96页)、《佛山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号4,80页),以及本校10年发表论文的网络计量统计数据,比较相应的项目,见表6. 由表 6可见:本刊的 H指数、篇均下载量与其他 4刊相当,但篇均被引频次相差较大;而本校这 3项指标都远好于本刊. 也即本刊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校的科研水平. 这与期刊评定、职称评定、科研评价等政策有关[4],本文不再赘述.
表6 2000—2009年网络计量指标的比较
统计还发现:本刊被引频次排前10名的论文中有9篇是关于应用研究的,这说明我刊应用研究的成果较受读者重视,也肯定了我校长期以来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效.
以上数据结合本刊的实际工作经验,我们看到:校内作者是本刊作者队伍的主力,学报承担了反映本校科研活动的职责;研究生是作者队伍的新兴力量,学报要做好培养年轻作者的工作;约稿对期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可以扩大作者的地区分布;加强宣传,可以增加期刊的知名度,扩大稿源;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直接影响学报的定位和发展,学校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学报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本刊的载文量稳定但偏低,学科分布与学校的科研实力有差距,论文发表周期以及基金比例较优,网络计量指标提升空间较大.
虽然本刊的编校质量较好,但论文的学术质量高才是期刊的生命力之所在. 由于学报的作者队伍、稿源与刊物的影响力相辅相承,因此学报要可持续地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作者、专家、学校的大力支持. 学报只有在做稳做长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做强做大.
[1]孙绅辉. 地方大学如何定位和发展[N]. 科学时报,2009-9-1(B4).
[2]姚远,汤晰,赵军平,等.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 编辑学报,2008, 20(1): 15-17.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8年版中国期刊印证报告(扩刊版)[R].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4]乔春秀. 高校学报的定位和发展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定位与发展[C]//中国高校学术出版(Ⅱ). 东莞:中国高1等学校自然科学版学报研究会,2009.
[责任编辑:孙建平]
An Analysis of Wuyi University Journal’s Authors and Papers (2000-2009,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XIONG Yu-tao, SUN Jian-ping
(Wuyi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ial Board, Jiangmen 529020, China)
Statistics of authors of and papers in Wuyi University Journal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09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are made,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journal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a number of indicators, and its problems are identified,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it.
Wuyi University Journal;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author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papers contained; journal evaluation
G255.2
A
1006-7302(2010)02-0006-73
2010-01-06
熊玉涛(1971—),女,湖北襄樊人,编辑,硕士,从事编辑学方面的研究,E-mail: xuebao@w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