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群,韩俊才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
西北五省区工业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秦建群,韩俊才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
文章采用西北五省区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对陕西样本的回归不显著。就业结构的变化对陕西、宁夏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负,对甘肃、新疆、新疆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空间结构的变化对陕西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正,但对其他省区的回归不显著。
工业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
根据经典工业化理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来进行。由于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就表示经济结构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来分别分析四大区域工业化的各个方面的变动趋势。
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必然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我国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历来都将产业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北五省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得到优化,非农产业GDP与GDP总量之比得到提升(见图1),整体经济的生产率提高绝大多数来自于二、三产业的贡献。
由图1可知,1982年以前,甘肃的产业结构水平居于领先地位,新疆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最后位。1996年以后,西北五省区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加快。其中,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仍占据最大的份额,工业依然增速较高。同时,西北五省区第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经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图1 1978~2008年西北五省区非农产业GDP与GDP总量之比的变动趋势
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口是城镇劳动供给的潜在来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镇转移,造成劳动力人口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西北五省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快了劳动力结构的转变,研究表明,产业变动效应在就业结构变迁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更为明显。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西北五省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速加快,且第三产业就业发展速度更高于第二产业(见图2)。
由图2可知,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显著上升,升幅均超过20%。其中,陕西的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28.94%上升到2008年的53.20%,就业结构增长幅度最大。从非农产业就业增长来看,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 1978~2008年西北五省区非农就业比重的变动趋势
为了检验工业化进程对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Y为总产出,K为物资资本存量,H为人力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数量,A为技术水平,AL表示有效劳动。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在式(1)中,定义:
生产函数的集约型形式:
其中,f(k)表示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出。且假定f(k)满足:
并满足稻田条件:
将式(2)两边同时取对数,并引入控制变量,得到如下计量回归方程:
在式 (3)中,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y为实际人均GDP,k为实际人均资本存量,h为人力资本,α、β和φ为待估计的参数,ε为误差项。控制变量为一组表示工业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的指标。工业化进程指标:产业结构(INDU)由非农产业GDP与GDP之比表示;就业结构(EMPL)由第非农产业就业人员与总就业人数之比表示,以及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表示的城市化 (URBA)等指标构成。市场化指标(MARK)由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表示;政府干预度(GOVM)由财政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表示;对外开放度(PORT)由进出口总额占地区GDP比重表示。
本模型统计分析的面板数据主要来源于 《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西北五省区的统计年鉴等。为了消除各种因素的影响,各指标均采取无量纲处理,并对其中的部分缺失数据进行了估算。
(1)资本存量。由于缺乏不变价的资本存量历史资料,因此,首先要估计出2008年前的不变价资本存量数据。为便于测算,将起始年份定为1952年,该年末的资本存量为2213亿元(邹至庄教授的估计)。估计资本存量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Kt为t年的资本存量,It为t年的净资本形成(资本形成总额减去固定资本折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尚未按收入法计算GDP,但省区市都开展了GDP的收入法核算,因此,固定资本折旧数据主要采用各省区市折旧的总和并对其进行适当修正。之所以需要修正是因为各地区汇总的GDP不等于全国GDP,修正的公式为:
其中Dt和GDPt分别为全国折旧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各地区汇总的折旧和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净资本形成数据后,还要找到适当价格指数对其缩减从而获得不变价的资本存量数据。显然,最合适的价格指数莫过于资本形成总额的缩减指数,它等于现价资本形成总额除以不变价资本形成总额。不变价资本形成总额可从已知的资本形成总额定基指数中构造出来。
(2)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科教文卫支出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文中用从财政支出中扣除科教文卫支出后的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3)城市化率。用非农业人口数(或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之比来表示城市化率。
(4)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用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表示,但1998年以后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统计口径不同。1998年以前的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是工业总产值减去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998年以后,在统计年鉴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取代了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因此,用工业总产值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表示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
(5)为了消除物价上涨影响的因素,以1952年为基年对西北五省区的实际GDP进行缩减。
(6)西北五省区的劳动力就业人数采用当年全部从业人员数。
(7)人力资本。本文采用每百万人中大学生人数来替代。
(8)进出口总额。采用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来表示。本文数据分析所采用的软件是Eviews6.0。
本文采取西北五省区1978~2008年间的分析样本数为155个。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的变化对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1所列。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可调整的拟合优度和F值都较大,说明所选取的变量和方程有很好的代表性。在控制了政府干预程度、非国有化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等表示市场化的因素以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地区在90%以上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说明在过去31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业化进程主要是由投资来推动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正,这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对陕西样本的回归不显著。从就业结构来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对陕西、宁夏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负,对甘肃、新疆、新疆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负值。原因在于越是经济落后的省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小,人才不断流失,而文中所选取的人力资本为百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来表示,并未统计到人才的流动,因此可能对回归结果造成误差。城市化对陕西的回归系数均在5%水平下显著正,但对其他省区的回归不显著。城市化在其他省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等原因造成的(由于统计资料的原因,大部分年份由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替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造成一定得偏差)。
表1 回归结果
检验结果还表明,我们所引入的市场化指标对区域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影响。非国有化水平对陕西、甘肃和宁夏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青海和新疆的影响不显著;而政府支出对甘肃和宁夏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负,但对其他省区的回归不显著。此外,外贸依存度对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的经济增长的有促进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还是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工业化进程,但作用并不十分显著,而外贸的发展则对宁夏则有阻碍作用。
本文通过利用西北五省区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重点讨论了经典工业化理论中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因素在西北五省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
(1)工业化推动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西部五省区仍然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表1所示的实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间,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呈现显著正的相关关系,表明工业化的结构效应明显,这表明,这一期间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是由工业化推动的。但是不显著,表明工业化的结构效应尚不明显,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还需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2)西北五省区工业化总体上呈现出粗放型的特征,必须尽快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西北五省区工业化的粗放特征,首先表现在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不显著,这表明,工业化主要是总量的扩张,结构变化相对滞后。其次,1978~2008年间,物质资本存量与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增长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驱动的,且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第二产业,代表经济结构优劣的第三产业所发挥的作用与后工业化阶段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西北五省区要推进结构调整,改变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方式,走内涵型和集约型工业化道路。
(3)西北五省区的工业化进程及其经济发展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这种差别是决定区域差距变化的重要变量。在回归结果中表现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外贸易、市场化等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各地不同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地区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同的实际制定符合自己的战略组合,对有限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最合理的利用。
[1]钱纳里等.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3]金碚.中国工业化的资源路线与资源供求[J].中国工业经济,2008,(2).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黄群慧.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7]赵红军,孙楚仁.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内生发展的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6,(3).
[8]王德文,王美艳,陈兰.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J].经济研究,2004,(4).
(责任编辑/易永生)
F061.5
A
1002-6487(2010)23-0125-03
秦建群(1983-),河北武安人,博士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