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瑾
新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主题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因而也是不同领域的学者所共同关注的一个研究内容。在语言学领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新闻的语言特点、语体特征、语篇结构及功能等,都是这些研究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就新闻语篇中的评价问题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新闻语篇评价的功能观和新闻语篇中的评价言语行为两个方面,所引用的语料包括英语新闻和汉语新闻。
新闻语篇评价的功能观
在语言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Thompson & Hunston认为,评价是作者/说话人对命题或实体的情感、观点、态度或态势的表达。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主要是在哲学领域从价值论角度讨论评价,但也应看到,在俄罗斯语言学研究中,评价是被当做一个语义范畴来研究,并已积累了一定成果。此外,Marti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提出的评价理论及进行的相关研究,也为我们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是将“行为潜势”编码为“意义潜势”的一种手段,意义潜势是一个由语义、词汇语法、语音构成的系统,意义是说话人根据语境从意义潜势作出选择的结果。并且,按照系统功能观,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种功能是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功能,主要涉及小句意义的表达,各自反映小句的不同侧面,是一个整体意义中的三个有机部分。其中,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系统体现,人际功能由语气和情态系统体现,语篇功能则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体现。总的说来,说话人通过语言表达意义就是从意义潜势系统进行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都会体现上述三种功能。这里,我们将主要结合具体的新闻语篇,讨论其中的某些评价手段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因为,“评价是所有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所有对语篇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涉及其中的评价”。Martin也认为,评价(appraisal)、介入(involvement)和协商(negotiation)是建立人际意义的三个主要语篇语义资源。也就是说,评价意义并非是语义系统中随意的一部分,而是人际意义在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评价意义的研究对揭示话语的人际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下是一段英语新闻语篇(摘自Telegraph, September 20, 2008),这里我们将以这段语篇中评价所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
Mrs. Clinton does best among Democrats who believe that Mr. Obamas appeal is too soft to survive the heat of Novembers general election. “If Im the nominee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ry that I will be knocked out of the ring,” she said, “because I have the strength and experience needed to run this country and Im ready to go toe-to-toe with Senator McCain whenever he desires.” There is a relentlessness to her campaign which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When she talked of how the battle for civil rights or womens votes were won because people “just kept going”, Mrs. Clinton could have been describing herself.
从以上这段新闻可以看到,其中的评价包括了语法和词汇两种手段。前者主要是通过情态和语气得以体现:“should not”、“could have been describing”;后者则是通过形容词“best”和名词“relentlessness”得以展现,其中“relentlessness”还是一种语法隐喻,即作者不是直接通过形容词“relentless”作出评价,而是用“relentlessness”这样的语法隐喻来实现其评价的手段,因而更容易实现对读者的操纵和建立起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说,作者正是通过这些评价手段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读者之间的人际意义。作为读者,我们也很容易通过这些评价手段接受作者关于这段新闻所服务的主题“Clinton Falls into the Inspirational Gap”(克林顿跌入了人气差距)。这其实正是这一语篇的人际意义所在。
新闻语篇中的评价言语行为
以上是关于新闻语篇中评价的人际意义的讨论。下面我们将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中的评价言语行为。
Searle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描写世界,而是表达情感和态度、表扬或是指责、奉承或是侮辱、推荐或是建议、命令或是指挥等。但是,Searle并未把评价列入其所划分的五大类言语行为之中:①断定类(assertives),主要包括陈述、描绘、报道、说明等。②指令类(directives),主要包括建议、要求、命令、邀请等。③承诺类(commissives),主要包括允诺、打赌、答应、发誓等。④表达类(expressives),主要包括感谢、祝贺、道歉等。⑤宣告类(declaratives),主要包括任命、辞职、解雇、命名等。另外,言语行为理论的开创者Austin及其他的一些学者,也没有把评价作为一类言语行为单独划分出来。
我们认为,从语用角度来看,评价在言语表达中是一个十分显著的范畴,它不仅仅是说话人情感的表达,而且是说话人对人对事表达立场和看法的一种言语行为,它带有明显的语力和较强的施为性,可以分为直接评价言语行为和间接评价言语行为。直接评价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话语的意义和句子的字面意义一致的言语行为,间接评价言语行为是说话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如例(1)、例(2)分别所示:
例(1):从本来意义上来讲,主持人在节目中打哈欠算不上新闻,而主持人因为在节目中打了哈欠而公开道歉却是新闻。这说明了什么呢?并不是作为节目主持人的文静不懂得与节目主持相关的规章制度,或者正如她所说没有听清导播的口令,而是我们对主持人的要求太高了,高得都容不下一个舒缓困意的哈欠。
人都有困倦的时候,困倦的时候就会打哈欠,这是人之常态,与人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没有必然的联系。打哈欠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必上纲上线。
(2008年4月21日,《中国妇女报》:何必为哈欠公开道歉。该文背景:央视国际网站刊登了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主持人文静就节目当中打哈欠一事向广大观众和网民发出的致歉信,大众对此反应不一。)
例(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和务实的,是和中华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当今形势下,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就是繁荣和统一,是发展中國,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实际行动保持大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成功举办奥运,就是对各种遏制中国、抹黑中国行径的最好回应,更是爱国主义最为具体生动的体现。
古老的中国曾历经坎坷,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我们才从长久处于国家分裂与抵抗外侮的艰苦磨难中迎来了新生。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在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之后,中国将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呈现给世界。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已经不是往日意义上的那个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大国,我们的心态理当更加开放、包容、理性、自信,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激情加理性才是我们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态度。
(2008年4月21日,《人民日报》:要有爱国激情还要有大国理性。该文主要是针对文章发表时间部分中国民众在“法国家乐福事件”和“金晶事件”中表现出的极端抵制行为的一个评论。)
不难看出,以上(1)、(2)两例各自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即体现了作者的评价。其中,例(1)是直接评价,例(2)是间接评价。例(1)中的直接评价是显而易见的,如“打哈欠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必上纲上线”就表明了作者明确的态度,也就是这篇新闻的主题:何必为哈欠公开道歉。而例(1)中,文章从标题到正文都未对所指民众的行为进行过正面评价(直接评价),但我们从标题和正文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事实上对这些民众的行为不是持肯定态度,而是希望他们能从大局出发,保持稳定,不要做出过激的行为(如电话恐吓在家乐福超市安放炸弹等)。很明显,这种评价是一种劝说行为。一般说来,这种间接评价方式与语用策略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新闻语篇中,这种间接评价往往比直接评价表现得更为客观、委婉,因而对于读者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结语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基础之上,对新闻语篇中的评价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总的说来,评价是新闻语篇中作者构建人际意义和实现一定言语行为的方式和手段。研究新闻语篇中的评价问题,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新闻文本形式和意义的理解,尤其是对新闻观点和立场的评判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战子:《从语气、情态到评价》,《外语研究》,2005(6)。
2.刘戈:《“评价行为”的语用观》,《中国俄语教学》,1999(3)。
3.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 on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85.
4.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5.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Arnold,1978
6.Halliday,M.A.K.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function[M].In Lyons,J.(ed).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0
7.Martin,J.R.& P.R.R.White.The Language of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8.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Speech Ac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9.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
mmar[M].London:Arnold,1996.
10.Thompson,G.&S.Hunston.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P,2000
(作者單位: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