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全子宫切除术式的疗效比较

2010-09-14 06:40汪玉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阴式附件盆腔

汪玉娟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靖江,214500)

子宫全切术是最常用的妇产科手术,随着微创手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使原来只能经开腹手术途径才能完成的子宫切除,得以经阴道或腹腔镜辅助阴道完成。分析本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采用传统腹式子宫全切术(TAH)、阴式子宫全切术(TVH)、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3种不同方式子宫全切术病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5月本院在3组患者年龄、体重量、开腹手术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3组患者均有手术切除全子宫适应证,术前均做B超及双合诊检查子宫大小,同时行阴道镜、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恶性病变,术后病理未见恶性病变情况下。选出行 TAH 50例、TVH 23例、LAVH 32例作为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LAVH在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腹壁行3点穿刺法设置腹腔镜通道。手术步骤:①经脐孔做第1穿刺点,右麦氏点做第2穿刺点,左侧右麦氏点同等位置处做第3穿刺点,举宫器举宫,用双极电凝切断双侧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峡部(切除附件者则凝固切断骨盆漏斗韧带)。分开阔韧带前后叶,分离宫旁组织至子宫动脉上方水平,使输尿管位于动脉的下方和后方,若有盆腔粘连,先行粘连松解术,若有附件病变,同时行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②经阴道暴露宫颈,从宫颈9点到3点钟预做阴道前壁的半环形切口,分离打开膀胱腹膜反折进入盆腔,推开膀胱及输尿管后在近子宫底部用钳钳夹子宫,从前方将子宫拉出至阴道,在直视下切断缝扎子宫动脉;继之切断结扎主韧带、宫底韧带、子宫血管及阴道后壁,取出子宫,对于子宫大于八周者,将子宫碎解后取出,缝合盆腹膜及阴道残端。③再次形成气腹后镜下检查盆腔内各创面有无出血、血肿及损伤并作相应处理,冲洗盆腔,排尽气体,取出鞘套,缝合穿刺孔[1-2]。

2 结 果

3组患者均无1例中转开腹,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3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3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3 讨 论

TAH优点是视野暴露好,操作相对方便,易于术者掌握,尤其适宜子宫体积大于孕14周、盆腔重度粘连、恶性可能延长切口等困难的子宫切除术,并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缺点是由于腹部伤口创伤及盆腔内操作易引起炎症反应,术后多数患者需要镇痛,术后排气时间长,肠功能恢复慢,腹部疤痕明显。

TVH属腹膜外手术,腹腔内操作少。其优点是相对腹腔脏器的干扰小,术后排气时问短,腹部无瘢痕,切口疼痛轻。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是子宫大小、活动度、盆腔粘连及阴道弹性和容量。子宫体积在孕14周以下,尤其在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并发症不能耐受开腹手术者,经阴道切除是安全的[3]。

LAVH实际上是腹腔镜手术和阴道手术的联合,它避免了单纯阴式子宫切除术对盆腔不能清楚检查的缺陷,也可同时处理盆腔粘连、附件肿瘤等并存问题,扩大了阴式子宫切除术的适应证,同时这一术式避免了困难的宫旁处理,在腹腔镜下处理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和输卵管后,使子宫容易下拉,经阴道操作变得相对简单,也能彻底止血和消除血块,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无明显腹部手术瘢痕。降低了手术难度,增加了安全性。缺点是对子宫体积较大、阴道较紧患者从阴道操作暴露宫旁组织较困难。

总之TAH切口长,创伤大,手术中肠道干扰多,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长,且开腹手术后盆腔粘连机会多,而阴式手术虽然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少,但阴式手术处理附件时困难大,易造成损伤。LAVH具有开腹式手术及阴式手术的共同优点,通过腹腔镜有效地提高阴式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并且阴道残端缝合后可以再次通过腹腔镜检查盆腔内有无出血和损伤。本文资料表明,LAVH、TVH对于术后恢复优于TAH,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3种手术途径各有优劣,在选择术式时,应综合考虑疾病因素、患者状况、术者技能经验和所在医疗单位的设备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手术途径,不可偏颇。

[1]郑怀美,苏应宽.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1.

[2]胡立翻.妇科手术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272.

[3]刘珠风,朗景和,孙大为.阴式大子宫切除术25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8):456.

猜你喜欢
阴式附件盆腔
附件三:拟制定的标准汇总表
关于TSG 07——2019附件M与TSG Z0004——2007内容的对照
什么是阴式手术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附件 注释体例
肥胖患者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50例临床分析
阴式切除手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探析
阴式彩超对于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