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医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313)
惊厥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症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暂时性脑功能损害所造成,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在活产足月儿中,新生儿惊厥的患病率为2‰~3‰;在早产儿中约为10‰~15‰[2]。新生儿期发病率为0.2%~0.4%,生后3天~2周为发病高峰,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又可致神经系统损伤。因此,对于新生儿惊厥,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2007年6月~2009年5月收治1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1]。1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其中,男75例,女61例;生后惊厥发作1~3 d者 67例,4~7 d者 33例,8~14 d者 21例,≥15 d者 15例;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低钙共82例,化脓性脑膜炎8例,病毒性脑炎10例,败血症5例;破伤风7例,先天性脑畸形6例,药物撤退综合征11例;疑先天性代谢病7例。
惊厥的出现,出生3 d内主要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和(或)颅内出血及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3天~1周大多为生后感染,1周以上为低钙、低镁及感染等。惊厥发作形式以微小型抽搐为主,如眨眼、眼睑颤动、吸吮和呼吸暂停、四肢划动或踏车样运动等为主,亦有强直型、阵挛型及肌阵挛型,或混合出现。
有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白细胞明显增高(化脓性脑炎、败血症),低钙、低镁、低糖及脑脊液改变等相应改变。脑CT见脑出血、脑水肿、脑梗死、脑畸形等异常改变。
给予抗惊厥治疗,药物首选苯巴比妥。首剂15~20 mg/kg,15 min后如发作未止,可追加1~2次,每次5 mg/kg,24 h总量不超过30 mg/kg。维持量为5 mg/kg,分两次静脉推注,效果不佳者可联合应用安定。62例中单用苯巴比妥50例,9例加用安定。加用安定者为破伤风、核黄疸及重度HIE患儿。
136例惊厥患儿经治疗后,132例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为97.86%,2例因颅内出血造成死亡,另2例因惊厥不止、病情危重而放弃治疗。见表1。
表1 136例惊厥患儿病发类型(例)
新生儿惊厥发作影响神经发育,造成以后的认知、行为障碍或癫痫合并症[3]。新生儿惊厥病因很多,常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本组病例表明:新生儿惊厥以颅内出血最多,其次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而该病也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之一。本组缺血缺氧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几乎均在生后3 d内发病,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组,所以防治HIE引起的脑损伤非常重要。惊厥时脑的耗氧量较正常时增加5倍,并可能影响换气,加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颅内压升高[4]。HIE引起的新生儿惊厥是因为窒息后脑低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加以及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同时,低氧、缺血损伤引起惊厥伴发低钙血症及低血糖,可能因为窒息、低氧导致大量氧自由基生成,细胞膜的钙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使细胞浆内的钙离子浓度异常升高。
苯巴比妥是新生儿常用的一线抗惊厥药物。研究认为,苯巴比妥除具有镇静止惊作用外,还有降低脑代谢率、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及预防颅内出血和神经保护等作用[5]。用药应做到及时、足量,给药途径最好为静脉给药,尽快控制惊厥发作,使病情稳定下来。应用负荷量迅速控制惊厥,以减轻惊厥时脑的耗氧量,从而保护脑细胞功能。如负荷量未止惊厥,15 min后可追加剂量,为防止其蓄积中毒,最高不超过每次5 mg/kg,总量不超过30 mg/kg,12或24 h后给予维持量4~5 mg/kg即可。
此外,应做好小儿惊厥的预防工作,加强对新生儿护理常识的宣传,以减少感染发生。对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脑脓性脑膜炎、胆红素脑病等脑组织有损伤的疾病,在疾病稳定后,积极应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高压氧、水疗等治疗,指导家庭训练,定期随访,预防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257.
[2]郭庆辉,王纪文.新生儿惊厥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6):324.
[3]Mary L,Zupanc MD.Neonatal seizure[J].Pediatr Clin N Am,2004,(51):961-978.
[4]张开明,沈惟堂.巴比妥类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3):139.
[5]Whitelaw A.Postnatal phenobarbito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preterm infants[J].Cochrane Datebase Syst Rev,2001,(1):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