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0例

2010-09-14 07:36郑海燕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肌萎缩麻木肢体

郑海燕 杨 静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代谢紊乱、非酶促糖基化反应,以及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缺血缺氧等因素有关,临床多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等症状,以下肢多见。西医治疗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为主,尚缺乏疗效显著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本病早期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晚期属中医学“痿证”范畴,穴位注射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作用,对本病疗效确切。本文通过运用血栓通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全部 58例均为本院内分泌科 2009年 3月至 2010年 3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30例,男性16例,女性 14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0.27±2.14)岁;糖尿病病程 4.5年 ~20年。对照组 28例,男性 15例,女性 13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1.04±3.02)岁;糖尿病病程 5.2年 ~21年。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及血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从发现糖尿病至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间 2年 ~18年,平均病程 7.6年。

1.2 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依据 1999年 WHO公布的诊断标准[1],确诊为 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2]。①确诊为糖尿病患者;②患者皮肤成对称性麻木、疼痛,下肢较上肢严重,病程进展缓慢;③患肢端感觉异常,主要有麻木、蚁走感、发热、发凉等,多呈袜子或手套样分布;④肌无力或肌萎缩,走路不稳,似脚踏棉花或活动受限;⑤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觉降低;⑥神经肌电图检查,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排除标准:①有酒精中毒或重金属中毒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史者;②中枢神经系统有病变者;③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者;④出现糖尿病足中、晚期患者;⑤有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基本治疗:常规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并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较满意水平(空腹血糖在 4.4mmol/L~7mmol/L,餐后 2h血糖7mmol/L~10mmol/L)。

1.3.2 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疗法。主穴取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及承山穴等。上肢麻木、疼痛配曲池、外关、合谷穴。用 5ml注射器抽取血栓通注射液 4ml,每次选取4个 ~5个穴位,每个穴位 0.5ml~1ml,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快速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液,将药液注入穴位,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 2个疗程。

1.3.3 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注射液 500μg静脉推注,每日 1次,维生素 B,片 10mg每日 3次口服,10日为 1疗程,共治疗 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显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消失,肌无力和肌萎缩消失,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均提高 5m/s以上;有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明显减轻,肌无力和肌萎缩明显好转,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均提高 3m/s~5m/s;无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无好转,甚至加重,肌无力和肌萎缩无好转,腱反射未恢复,肌电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变化或提高不足3m/s。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讨论

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的相当普遍,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纤维发生节段性脱髓鞘改变,轴索再生能力受损而出现退化,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与高血糖所致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缺血、缺氧等因素有关,属祖国医学 “痹证”、“痿证”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燥热为主,日久气阴两虚,气虚血运不畅,致瘀血内停、经络阻滞;阴虚经脉失养,不能濡养肢体筋脉,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症。本病治疗应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治则。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多气多血,主治气血虚损;阳陵泉为八会穴中之“筋会”,舒筋活血;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三阴交乃三阴经交会穴,调理阴阳[4],诸穴合用,共奏舒经通络、调气行血、调理阴阳平衡之功。血栓通注射液是由中药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精制而成。三七为云南特产珍贵药材,其性平,味苦,有止血散瘀、舒经活络、消肿定痛和滋补强壮的功能。现代医学证明[5]三七总皂苷具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抗组织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作用;②具有抗缺氧作用;③抗血小板聚集,可使血小板 TXA2含量下降;④改善内皮功能以抗血栓形成;⑤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组织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⑥钙通道阻滞作用;⑦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⑧具有降血脂和抗粥样动脉硬化的作用。穴位注射是将针刺的机械刺激作用、药物对机体局部的作用、经穴开阖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研究表明,针刺可调节免疫系统,可使临床免疫指标明显升高,延缓或防止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脱髓鞘改变[6];还可对抗 Na+,K+-ATP酶活性降低,增加正常家兔坐骨神经血流量,抑制胞浆中钙离子的内流,防止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 cAMP、cGMP含量降低[7]。穴位注射既有腧穴的物理刺激,又兼中药的循经药力,可激发经气,提高疗效,故能明显改善DPN患者的感觉障碍。穴位注射疗法安全性好,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并且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的治疗方法。

1 中华医学会.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册)[M].第 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7.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协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

4 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6,90,133,198,201.

5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198-222.

6 何竞.针刺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和神经肌电图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9,24(1):56-59.

7 王昕.针刺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 cAMP、cGMP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0,25(2):34-36.

猜你喜欢
肌萎缩麻木肢体
麻木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肢体语言
两种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表达谱差异性比较
浮生一记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无题(2)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自主呼叫装置的设计和实现